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该文从文献记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22-25,49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日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相似文献   

3.
吴楚文化既指史称“吴头楚尾”之地的区域性文化,亦可指古吴楚之地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它们皆包含着极丰厚的吴文化、楚文化及其混融共生的吴楚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积淀。在先秦吴、楚立国前后,吴楚之地即已呈现“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瑰丽的吴楚文化景观,展示出吴楚文化自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特质,尽管王朝更迭,这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不会随着吴、楚灭国而消失的;秦大一统后,尤其两宋以后,吴楚文化充满光辉。因而,我们应以清晰的历史理念和文化自觉,立足于吴楚地域的文明创造,努力开拓吴楚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4.
吴楚文化作为当前学术研究热点,大多数学者从吴楚文化精神核心、文化精髓、内涵特征、起源、界域作为切入点,近五年来研究成果颇多,但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和看法。作者另辟蹊径,以儒家文化的起源、内涵精髓、文化融合表现为脉络,探究儒家文化与吴楚文化的文化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吴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文化,在长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10月于鄂州大学召开的首届吴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界首次提出吴楚文化这一新的课题。与会专家学者对吴楚文化的学术建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的意义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该文对此作了学术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吴楚文化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楚文化是异源同流的二元性文化,可用人类学的术语称之为边缘文化或杂交文化。吴楚文化的空域,春秋晚期是淮河中游,五代十国以后是长江下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段——亦即东部与中部在长江流域的交接地段。吴楚文化有三个传统特点:一是物华天宝与人杰地灵兼而有之。二是民族关系比较和谐,三是学术思想比较自由。  相似文献   

8.
吴兆麟将军经济治水实践在中国近代水利史上颇具影响,它不仅是吴楚文化发展成熟的结晶,更是吴楚地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当代文人对吴兆麟将军研究主要是从文化与思想层面去挖掘吴楚文化的思想特质和人文底蕴,却很少有人从经济与人文价值层面加以分析。作者从吴兆麟将军治水实践的经济思想所映射出来的当代人文经济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白一生之经历,足以见出其“吴楚情结“.从青年时代出蜀到逝世,李白大部分时间是在吴楚之地渡过的;从创作看,李白有近半数的诗文作于吴楚之地,其中有相当多的是他的代表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思想情感上的吴楚文化因子,这就是:大鹏情怀、楚人情怀、吴歌情怀和吴楚一体.  相似文献   

10.
鄂州作为一座同时将吴楚文化和三国文化融于一地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应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文章从鄂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