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廖仲益 《新疆教育》2012,(12):129-129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前测与思考】 笔者翻阅了北师大版教材,发现乘法分配律早在二年级学习乘法时就已出现,此后也不断地在练习中进行渗透,说明编者在解决这一学习难点上花了很多心思.也说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那么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到底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先对两个班108个学生做了前测,一共有三道题:  相似文献   

3.
“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归纳、总结,以达到加深理解、查漏补缺、灵活运用的目的,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复习不是机械重复过去的练习,而是要通过复习教方法、抓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复习巩固的内容,从新的视野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再认识、再实践。  相似文献   

4.
《江西教育》2009,(9):9-10
主持人(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教研员):“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内容,可以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基础。这个内容的学习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并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  相似文献   

5.
化学知识的学习应从问题开始,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精心设置一连串的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问题链教学法就是教师在特定条件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个有效问题,环环相扣,由此及彼,步步深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所以从本质上讲,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6.
【背景】“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公顷”是个相对抽象的面积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远远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所以要解决这个重难点,笔者认为就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建构,使每个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1公顷的感受,从而逐步构建1公顷的表象。  相似文献   

7.
蔡洁 《甘肃教育》2009,(23):57-57
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实验为基础,实验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基本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得物理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品质的形成。笔者在以往的学生实验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只是很兴奋地在实验室热闹一节课,虽然学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也有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水平得到了提升,但大多数学生在实验课上不知该干什么,课后往往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以“组装电路”为例将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中.用了约1/4的篇幅安排了“新的生命”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方式与行为,认识了新生命的出现与充满生机的自然的关系。为了更深刻地让学生认识这一关系,笔者通过几年来对教材使用的反思与研究,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其中有关植物学方面的教学用实验材料及部分观察实验作了相应的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的内容。该节主要涵盖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并设置了“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能力。高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有了初步认识,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还没有机会付诸实践,而该节课恰好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在该节课的前期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着重思考了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是什么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呢?比尔·盖茨认为"翻转课堂"预见了教育的未来。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结构在时空上颠倒了过来:课前,学生利用教师上传在校园网上的数字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老师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学生开展协作学习,积极参与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12.
数学即生活.而生活最本真。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数学是用概念思维的。从数学的发展过程看,数学概念凝聚着人类认识事物的思想精华。“如何确保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了数学学科教学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和方向。“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提供教学知识所必需的课堂环境,而且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笔者通过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概念教学中的研究.意在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为情境教学的进一步推广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习”教科书注释为“时常地复习”,句子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笔者认为教材对“习”字解释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太确切,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对话”,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和谐“对话”的过程,让生命的个体在“对话”中焕发活力呢?笔者曾两次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万以内的数”,对“对话”教学深有感触。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质量课堂,无论是一线教育工作者,还是教育理论专家,都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或实践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受物理学中力和场等相关知识的启发,借用力和场以及共振等知识概念,提出构建课堂“学力场”,通过课堂教师力、学生力、物质力的相互作用,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高效课堂是人人求之的课堂,是新课程赋予的使命与要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尝试课堂三讲,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打课堂三性,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如此情况:对于课堂所学概念,学生似乎是清楚明白了,但在实际运用时却错误不断,且屡做屡错.其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透彻而全面地把握概念本质,概念较为模糊或认识错误,产生“迷思概念”,即学生所理解的概念和课本上表述的概念不一致,影响了概念的正确运用,影响了知识的有效运用.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出现“迷思概念”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帮助学生克服迷思概念,形成正确的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执教《先秦诸子选读》一书时,学生对课后的“相关链接”“知识卡片”及其他资料中出现的“譬喻”“比喻”“讽喻”和“设喻”等概念分辨不清。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王希杰先生的《汉语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以及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以上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已经成了教学中的重点。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必须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不要事事都插手:其次,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勇敢地去探索。并结合自己的探索所得进行创新,培养新时代会学、爱学、主动学的初中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用"吃一堑,长一智"来比喻:一个人经受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份智慧。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在学习中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后,他对知识的记忆会特别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教学中,教师若能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置一些小"陷阱",诱使学生出错,再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成效。笔者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谈谈再数学教学中设置"陷阱"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