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对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批判地继承了其理论框架和视角维度,而且在思想内容上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实践经验和个人体悟,实现了对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超越。他的这种不迷信权威、善于转化、批判继承、敢于超越的学术态度和精神,给中国学人尤其是教育学人在对待外国思想理论的态度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教育思想与卢梭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着继承又超越的关系,这种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提出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的观点,但在对人的理解上,马克思实现了从卢梭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超越;二是在教育理念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所提出的人的自然发展观,但又把卢梭的个人自然发展观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杜威对传统教育目的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立与冲突中,杜威的观点无疑代表了现代教育这一派.现代教育是基于传统教育而又超过传统教育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样,在现代教育目的观中,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代表了现代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正是对传统教育目的的一种继承与超越.一方面,他继承了传统教育目的的精髓,强调教育通过儿童经验的不断改组、改造而使其在其中自发地生长,从而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以实现其所追求的民主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传统的教育目的,借鉴当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融汇经验自然主义的思想内涵,更加凸现出对人的主体性的追求,使他的教育目的观具有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对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批判地继承了其理论框架和视角维度,而且在思想内容上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实践经验和个人体悟,实现了对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超越。他的这种不迷信权威、善于转化、批判继承、敢于超越的学术态度和精神,给中国学人尤其是教育学人在对待外国思想理论的态度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叶,郭秉文、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在研究践行杜威教育思想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杜威教育学派。本文在研究杜威实验主义教育思想核心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的师承关系以及他们对杜威现代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揭示了中国杜威教育学派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叶,郭秉文、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在研究践行杜威教育思想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杜威教育学派.本文在研究杜威实验主义教育思想核心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的师承关系以及他们对杜威现代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揭示了中国杜成教育学派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这是郭沫若当年祭陶行知先生的诗句,真诚地表达了他对痛失万世师表的哀悼,也为我们道出了陶行知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渊源关系。陶行知专门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著作不多见,但在他的不少文章中,却常常提到孔子,在进行教育的实践时,则注意继承孔子学说中的精华,借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使之具有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作为中国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然而,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思想也相应地需要不断创新和超越。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超越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反映,是弥补单个个人认识有限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陶行知生前遗愿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陶行知已经提出的教育理论、进一步探讨陶行知办学思想中所涉及的问题、积极探索陶行知少有涉及或研究较少的教育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是超越或创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方向;历史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证、实践)研究高度结合是超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根本路径;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是超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在条件;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是超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一、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我国著名教育家,师承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教育理论的启发和影响,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和创新。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批判地吸收杜威的学说,并且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相似文献   

10.
杜威与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两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通过比较他们三方面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虽然与杜威的教育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却不完全相同。陶行知是在他自己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从而改造发展成为关注学生生活的新教育理论。比较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应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与蒋梦麟、胡适一样,陶行知也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不仅参与邀请杜威来华讲学,担任部分翻译;而且亲自发表文章,宣传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学说并以此批判脱离实际的中国“老八股教育”。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及陶行知本人生活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他越来越不能满足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不时提出相应的批评和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杜威从美国社会现状分析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出"学校即社会"观点,陶行知继承并超越了杜威,把整个社会、人生都列入教育范畴,提出"社会即学校",揭示了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生活教育在空间上的扩展,构成陶行知教育哲学的时空论。一、社会与学校的辩证关系学校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成果和标志,但实际生活中,学校与社会被割裂成两个世界、两种生活。19世纪初的美国,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在学校占据统治地位,以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技能训练,与社会生活脱节。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超越与创新。虽然两者在教育基点、教育指导原则,儿童发展观、教育行动研究思想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理论联系,但在教育本质观、教育领域观、教育方法观等方面存在着实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对学校教育思想主要由"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构成。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杜威的学生,他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五路探讨法",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均产生了影响,两人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和杜威基于不同的哲学根基和社会环境,二者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阐释的角度上表现出同中有异。陶行知不是简单地对杜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是结合国情深入实践并且不断地修正和超越,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生活教育理论路径和体系。当前理论界跟随胡塞尔等现象学家的理论提出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热门话题需要冷静思考,要像陶行知一样不轻易对西方理论照抄照搬,而应该结合国情深入研究,不仅要有理论上的应答,更要有实践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所以能成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位富有革新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杰出教育家,是同他在青年时期赴美留学、从师杜威有密切联系的。过去在我国教育理论界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对于陶行知与杜威的关系,以及陶行知受杜威影响的性质与程度总是褒少贬多,诸如提出有所谓“一脉相承”、“翻版”等,加以评价。这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因而也是错误的。近几年来,又出现一种把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说成是完全不受杜威影响的评论令人感到也似有偏颇。究竟如何正确认识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正>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人们在谈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时,总是要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因为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杜威有“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他们并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经历了由因袭杜威到思想翻新的变化过程,“教育”与“生活”两个概念位置的调整,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表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有一个急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基本一致,还是根本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同,直接影响到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能否公正的评价和正确的借鉴.笔者认为,陶行知与杜威不仅在教育思想上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决定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根本不同的正如陶行知自己所说:“我的生活教育的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自然,我的思想,不是抄他们的,他们有的只启发我想到某一面.有的我把它反过来,就变成了真理.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鼻祖,杜威课程观本质上反映了实用主义思想。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这是中国教育家学者将外国教育理论进行创新研究和本土适应性改造的典范。陶行知课程观,根植于"生活教育"理论,又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课程观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三个方面的内容。深入分析这些内容,对我国当今课改不乏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哲学的视角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资源,是一次传统与现代超越时空的对话.传统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活水,是其内在的历史根据,科学发展观则是对传统哲学的有机整合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在继承传统哲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也完成了其时代性超越.其中,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对传统哲学中阴阳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思想源于中华文明的"以民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继承与理性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