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并且原有生产模式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迫切要求产业转型与调整。发展生态旅游可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路线,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市是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探讨六盘水市生态旅游发展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旅游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及后果。认为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水土流失与土壤荒漠化是导致西部地区贫瘠与灾害的主要根源,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其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调。依据西部的自然生境特点及资源优势,并结合前人在该地区开发治理的经验和发展草地农业试点的成果,提出草地农业系统应在西部开发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是西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的看法。同时阐述了草地农业在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发展草地农业系统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森林在全国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西部森林,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政治意义。西部地区应抓住我国正在实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努力完善西部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在大力恢复和发展森林的同时,加强森林保护,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明确西部地区的概况及现状,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必须转变人的观念,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陕西地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其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陕西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的分析了陕西目前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论述了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并从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却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主要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非但投入和产出效率不尽人意,而且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使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累积性问题日益严峻,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生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中央政府给予了大量物质资本的支持,但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因为缺乏人才,难以同物质资本相优化配置,从而影响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发展经济与发展教育一直是地方政府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的矛盾。中国在实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投资就关乎到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能否真正实现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我市生态环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遏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玉溪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生态问题"已成为限制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生态城"模式才是玉溪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只有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玉溪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是国家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着重解决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对于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占全区总面积60%以上的内蒙古来说,更具有关键性和紧迫性。面对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加剧的趋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内蒙古的地区经济优势,力争在短期内使内蒙古的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从内蒙古经济优势来看,工业经济和全国相比不是占很大比重,而且装备落后,生产力水…  相似文献   

11.
由于自然、历史、体制等各种原因,我国西部地区长期蒙受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在西部大开发中积极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经济价值补偿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建立经济补偿机制的原因,然后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现实,着重对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碳汇生产与碳汇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尤其给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思路。研究表明:大力发展以林草业为主体的碳汇生产,可以为西部工业、城市和绿色经济发展夯实生态本底和积蓄发展势能;碳汇生产与碳汇贸易为西部地区生态屏障建设与经济跨越发展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切入点和工作抓手。目前,西部地区积极参与碳汇生产与碳汇贸易,但效率不高,且内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应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林草业,大力推进生态移民,促进部分地区粮食生产有序、逐渐退出,拓展碳汇新领域,以夯实区域碳汇本底,提高碳汇效率;设立更多的"生态特区",实行特别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政策、生态补偿与转移支付和财税政策以及政绩考核制度;利用碳汇与环境容量优势,承接东部重化工业转移,发展绿色经济,争取中央纵向生态转移支付和地方横向生态补偿,并加强碳汇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文化悠久 ,气候各异 ,地貌百态 ,构成了丰富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 ,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 ,通过政府管理 ,社会投资 ,进行产业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将会促进西部地区的文化、经济进步 ,加速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正处于价值目标由传统向现代转化之际,摈弃传统的忽视自然内在价值、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科技万能论等旧的价值观;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协调发展观,树立科学技术应用从“工具理性”到“工具与价值相结合”等新的价值观,使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东、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是全民健身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入手,分析导致东、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为全民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高经济实力,为促进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强西部地区和农村体育事业建设,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提出了促进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旨在对中国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首先构建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子系统在内的较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运用熵值法对各指标客观赋权后,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基于熵权的关联度,对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城市总体上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于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但某些城市的各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均衡,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短板;部分中西部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表现突出,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由于受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大多数西部城市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欠佳.  相似文献   

17.
浅议绿色营销观念下的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营销观念,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注重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在绿色营销观念的指导下,企业通过绿色营销策略,协调了企业利益、保护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胁,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特征和体育发展特点为切入点,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人类社会通过能源消耗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通过碳减排构建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使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概念走向行动。目前我国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尚处在起步阶段,在东部发达地区正规划建设若干低碳生态城,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界讨论的热点,可以预计必将对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通过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进行系统疏理和解读,力图把握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找准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迫切要求建立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要求建立西部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东西部地区两极分化问题要求建立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型;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建立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四个个方面论述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