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父亲专横、粗暴,卡夫卡一生都处在与父亲的矛盾对立中,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父亲情结"。研究卡夫卡的作品,从儿子与父亲的冲突中,我们很容易窥见到卡夫卡对父亲既依恋、敬佩又恐惧、屈从甚至控诉、反叛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2.
超人思想不仅是尼采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他一些思想家甚至一般老百姓心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情结.本文把人们思想中的超人概括为“人可望不可及的”与“人可望又可及的”两大类;在“人可望又可及的”超人中,又分为“道德型的超人”、“力量型的超人”、“智慧型的超人”、“全面发展型的超人”,并考察了这些不同的超人情结产生的基础及其对人们现实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尼采认为,超人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但他的超人却是以少数强权者的需要来进行符合个人利益的弃旧换新的。郭沫若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以“激情天才”形象实现了对尼采超人哲学的“变异”,使之成为“五四”时代革命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4.
哈代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后期是西方科学与宗教激烈冲突的时代,“上帝死了”道出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危机。英国小说家哈代面对宗教的衰微,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在理智上他相信科学的进步,在情感上又留恋旧的宗教,这种复杂的“宗教情结”使他的作品流露出深深的失落感、悲剧意识和宇宙荒诞意识。从上帝之死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命运和精神困境,是哈代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5.
厄内斯特·米勒·海明威是二十世纪见证的人类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纵观海明威的传奇一生,不难发现他对自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这种情结在其生活中表现为融入自然的渴望,在其作品中他时常根据自身体验赋予自然世界的种种象征和隐喻意义。本文采用社会历史和精神分析双重视角,旨在通过对海明威自然情结产生的社会和心理渊源及其内在矛盾的研究,揭示海明威自然情结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包括拳击手、斗牛士、军人、猎人、酒客等诸如此类的“标准男人”形象,在其几部重要作品中,也描写了女人。因此,对她们给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长发型与短发型女人的对比,揭示了海明威的“青丝情结”和他内心的矛盾隐衷。  相似文献   

7.
“永恒女性”的崇拜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古老的人文传统,也是俄罗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有着自己的概念体系,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形象体系。在俄罗斯作家的笔下,诞生了许多“永恒女性”的形象,她们既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永恒女性”的共同气质。索洛维约夫把“永恒女性”崇拜发展成一种完整的学说,即索菲娅学说。本文拟以索菲娅学说为切入点,深刻解读勃洛克和帕斯捷尔纳克作品中的“永恒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  相似文献   

9.
鲁迅因受尼采“超人”学说的影响创作出一系列狂人形象,而自身独特的人生体验。又使他的“狂人”形象有叛逆性和绝望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试论《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艺术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荒野的呼唤》是美国二十世纪初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狗主人公巴克形象是作品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巴克不仅是作家自身达尔文主义、尼采“超人”哲学、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矛盾思想的统一 ,还是狗性和人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1.
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传奇人物,虽然死时年仅40岁,但死后留给我们大量的作品和丰富复杂的思想.本文试图从杰克·伦敦的生平分析几种哲学思想对他创作的影响,分别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并就他的代表作品《马丁·伊登》和《野性的呼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但他不是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因为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世界观的矛盾和思想的撞击充分体现在他的两部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中。  相似文献   

13.
尼采宣告上帝死了,提出了“超人”理论。他认为冲创意志是超人的基本特征,它来自人的本能,是一种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意志,但不是强权。《海狼》中的海狼赖生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但他惨无人道,所以只能算是半个超人;《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以杀人来检验自己的“超人理论”,又以皈依宗教来作为解脱自己罪责的唯一出路,所以他只能算是一只虱子。  相似文献   

14.
在法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地位的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小说,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尼采的哲学思想,如超人思想、权力意志、主观战斗性等。但与尼栗的推崇精英、贬抑民众不同,圣埃克絮佩里的小说张扬的是平常人在保持并发扬人类的本性的基础上,凭借主观战斗,完成自身承担的责任,从而实现由常人到超人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杰克.伦敦是一名以矛盾思想而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及现实主义作家,其矛盾思想散见于其各个小说,本文试从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论来探讨《野性的呼唤》中杰克.伦敦对“超人”理想产生的矛盾心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seeks to analyse, comprehend and apprehend the appropriation processes of Ovide Decroly’s ideas in Brazil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his books and that of Amélie Hamaïde into Portugues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did Brazilian intellectuals and teachers need to import Decroly’s ideas to be applied in Brazilian schools? Did the translation of Decroly’s and Hamaïde’s books play an innovative role in Brazilian society? Did the release of these books bring about changes, and did it stabilise and legitimise discourses that were already present in Brazil? Who were the translation agents of those books? First,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ravelling knowledge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ranslation and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agents, are introduced. The translated books and their (production) contexts are then presented, comparing and analysing the source books and the translations. The analyses aim at understanding this journey and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and it will be shown that Decroly’s ideas were torn apart into “pieces of knowledge” gaining life and autonomy throughout the journey, and turning into facts. It is advocated that his ideas were appropriated as “indigenous foreigners” in Brazil.  相似文献   

17.
当代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是西方传播学中批判的话语分析学派的著名代表人。他通过自己的著述和教学活动,为当代媒介等社会语言实践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本文侧重于他的《话语与社会变迁》的传播学意义的问题,讨论话语分析与媒介话语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一生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或明或暗地发现尼采哲学的痕迹。而在鲁迅后期的创作中,由于生活经历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扬弃,从而具有他自己的色彩,但我们仍然在文本中可以看到,尼采对他的影响仍然存在。文章以《铸剑》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分别指出"超人"、"怀疑主义"和"权力意志"这些尼采的哲学意象在鲁迅小说中的显现与嬗变,体现尼采对鲁迅后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early 1980s, David Jackson exerted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gressive English teaching. Drawing on a distinctive combination of clear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his articles books and anthologies added significant new dimensions to both the thinking and the stock-cupboards of many teachers. In Unmasking Masculinity , his new "critical autobiography" to be published later this year, however, he has developed a considerably more radical, unsettling series of theoretical arguments which put into question many of the confident assumptions of liberal, progressive thinking. In this extract, he combines psychoanalysis, discourse theory and a disarming personal honesty to unpick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his own childhood and schooling, and offers an alternate version of his period as a "hero innovator".  相似文献   

20.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