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
彝族歌舞非遗档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彝族歌舞非遗档案的创新性开发有利于档案价值的传播和提升。在揭示彝族非遗歌舞档案开发的必要性后,分析开发可行性因素,提出开发方式和实现途径,有利于彝族特色文化更好地传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思路,为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助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5G大数据的嬗变颠覆了传统3G技术和4G技术,拥有高速率和高容量、低时延和低耗能的特性.当下人类在享受科技的福利的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嬗变带来的弊端不能忽视,在新闻传播与政治领域很难说这是一种科技的福音还是刚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基于此,文章从技术嬗变中带来的社会影响来探讨不合理使用5G和大数据...  相似文献   

4.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乐类非遗建档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误区:1)将提高社会认知度视为非遗传承的途径;2)将档案利用环节理解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将主流化视为音乐类非遗建档的设计思路;4)将数字化视为集成音乐类非遗档案的风口。并针对上述误区,从音乐类非遗建档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设计思路和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反思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自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的5G时代已到来。在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核心因素的当下,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就意味着时代的变革,5G的应用对于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本文阐述了5G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分析了5G对传统新闻传播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5G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局面下,我们需要探索非遗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提炼、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媒介事件的策划传播、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以及非遗短视频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克服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非遗的整体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代表性中华文化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与共现网络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分析YouTube平台中非遗短视频用户文本数据,应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研究非遗在该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非遗的认知形象多为正面形象,传统技艺、民间文学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认知度较高;情感感知以中性和积极情绪为主,对象涉及中华美食、家庭生活文化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等;行为效果具体呈现为分享意向、购买意向、学习意向与旅游意向。文章立足于该平台非遗的传播效果,从传播语境、传播手段与传播主体等方面阐释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建构非遗品牌不仅能发挥非遗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更能促进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黔东南雷山为例,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分析乡村非遗品牌构建的策略。在整合所有非遗资源,初步树立品牌形象的基础上,雷山通过加强品牌叙事、联通与整合传播渠道、场景造势来推动消费者与品牌建立良好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雷山乡村非遗品牌的持续发展还应关注非遗产品的开发层次性、拓宽品牌叙事空间、提升品牌叙事能力、强化品牌营销策划。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瑰宝,其外译与跨文化传播是新时代“兴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语料库分析为依据,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理论视角,设计了中国非遗外译跨文化传播的四大策略,以期为新时代非遗外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林加 《中国编辑》2023,(5):98-103
技术的迭代推动非遗传播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契机。短视频打破非遗传播的地域性,降低非遗传播和宣传的成本,推动非遗向市场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化。从非遗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期待来看,短视频在传播非遗过程中还存在项目宣传不均衡、引导认知有偏差、服务民众有差距等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协调多元力量同行,打造文化名片、服务乡村振兴,沉淀非遗影像资源、服务非遗教育,实现非遗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如何让非遗在文旅视域下保护和传播?一方面加强文旅视域下非遗保护生态圈培育、立法保障和文旅深度融合的三个层次进行非遗保护;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语境和新文化的背景下,采用"非遗+多业态"模式,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非遗与社会各个领域的黏合度,激活非遗内在潜能,创新非遗的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13.
李川  朱学芳  冯秋燕 《图书馆杂志》2023,(4):88-96+146-151
随着XR(VR、AR、MR)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对沉浸感、交互性、多元信息感知有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和融合,有助于提升非遗项目信息的组织效率、展示质量、传播效率和服务黏性。通过分析XR技术的交互特性和应用现状,讨论XR技术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参考意义,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架构的非遗数据服务策略,探索XR技术场域下的非遗项目保护与推广方案,以华佗五禽戏为例分析XR技术如何应用于非遗项目服务。运用KINECT+Unity3D平台组合来模拟运维非遗项目,验证XR技术场域下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提出一种综合应用智能技术的非遗项目运维方案,为数字人文技术探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意义]手工艺类非遗作为最具物质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研究价值,借助文化基因理论与知识表示方法对手工艺类非遗文化价值进行有效挖掘与彰显,有助于拓展非遗资源的知识组织研究新视角,探索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创造性应用新模式。[过程/方法 ]应用知识本体理论与技术方法,从领域本体与应用本体角度设计手工艺类非遗知识表达框架,具体构建“物—工艺—基因”三元应用本体模型,并以长沙铜官窑这一代表性手工艺非遗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本体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结果 /结论 ]“物—工艺—基因”三元本体模型运用本体知识表示技术揭示手工艺类非遗的内在发展规律,为传统手工艺的教学传承、手工艺类非遗的抢救性保护以及手工艺产品的再设计与开发提供结构化、标准化的元素素材。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只有少数学者开展了关于非遗档案信息与知识传播的研究.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非遗档案研究的关键时期,并且当前我国对非遗档案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口述档案的研究以及数字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从国家政策层面和社会共识层面共同探讨非遗档案工作主题演化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我国非遗记忆的社会认知普及,加强对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促进非遗的精准传播,确保我国非遗的生命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游戏的传播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传播媒介的深刻变革,与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受众三个传播要素相对应的网络游戏的商家、游戏及玩家在营销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嬗变,分析其新特点与得失可以预测并规划其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的传播是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非遗档案的展示与利用.现行非遗档案的传播方式偏向笼统与淡化,有着一定的不足.文章探讨分众传播在非遗档案传播中的适用性与迫切性,进而从传播受众、传播形式和传播技术等层次做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健  曹莹 《东南传播》2021,(2):69-71
影像载体对于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及文化传播有着明显的优势与价值。随着数字影像技术与新兴媒体在非遗多元化保护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文化圈层的概念也延伸到了非遗影像传播领域。基于圈层传播的视角,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学者观点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将受众圈层对应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植入型,在探讨了"非遗热"背后的现实困境及认识误区之后,从良品守圈、爆品破圈、新品出位三个维度对非遗影像的创作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曹素贞  张金桐 《当代传播》2020,(2):37-40,66
5G技术以全新的网络架构开启了媒介传播领域的新里程碑。它不仅推动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传播格局的改变,同时也将成为传播演进脉络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5G技术对社会结构和媒介生态的影响,探讨5G技术赋能下的媒介传播新图景,即未来媒体智能化传播、视觉化传播、场景化传播和沉浸式传播的新转向和新常态,以及媒介传播构成要素变革的新趋势,并对新传播格局下的传播秩序边界进行理性再审视。研究认为,5G技术将重塑人、媒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辩证看待技术与传播的深度关联,对传播领域变革作出前瞻性的研判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