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幼儿园里,幼儿爱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特点,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幼儿因父母长期缺位,其同伴交往状况需要正确引导。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T市某农村幼儿园中班35名留守幼儿冲突过程进行记录,发现冲突主要集中在桌面游戏和区域活动,冲突发生多因物品空间争议,幼儿解决冲突多采用告状求助和身体攻击,冲突结果多为中性处理。为帮助农村留守幼儿学会正向解决冲突,教师应适时介入,引导幼儿学会同伴交往,提供充足的玩教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提升家园合作观念,引导冲突教育正向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4.
幼儿进入中、大班以后与同伴交往的意愿更强,但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通常会用"告状"的方式表达不满。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告状行为"不仅是表达"解决冲突"的需求,还蕴含着其他教育价值。文章梳理出游戏中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生活经验冲突、自身安全和利益受到侵犯、规则冲突、他人行为影响游戏进程等四大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总爱求助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告状”。我认为幼儿告状是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要加以区别、正确引导,教幼儿学会如何“告状”。 一、要热情帮助同伴。有些小事本来相互间是可以解决的,如“老师××摔倒了”,或者“××鞋  相似文献   

6.
正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特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定活动情境的反映。正确有效地处理告状行为,不仅仅是教师解决幼儿之间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一次特殊的师幼交往机会,是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处理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机会。一、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期的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最初步、最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认识。然而他们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也没有解决的能力。而此时的幼儿还有一定的自尊  相似文献   

7.
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宋翻萍幼儿园是孩子们的「海洋」,他们每天生活在一起,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因此会产生一些矛盾,但由于孩子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到老师那里去「告状」。幼儿是用「告状」的方式以...  相似文献   

8.
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现在生活中的独生子女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低下。只有采用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幼儿了解多种交往方法。并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与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投入交往。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积极接触周围的人和事,逐步提高幼儿自、身的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较好地处理各种关系。才能帮助他们迈好社会交往与合作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36岁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欠缺,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常常会通过告状方式依赖他人解决。幼儿告状是其众多行为偏差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鉴于此,首先简述了幼儿告状的内涵及动机,然后说明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特点,接着指出处理幼儿告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告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希望老师与家长能深入了解幼儿心理,掌握正确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学会交往是幼儿学会生存的关键内容之一。然而,在观察中我们却发现,正处于交往敏感期的幼儿,他们渴望朋友,但对如何与人交往却很迷惘。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合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和机会,积极培养幼儿人际交往意识,从而提高幼儿学习和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但由于幼儿年龄不同,其告状行为的原因及表现也不同。本文试图从自然观察与实际调查出发来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年龄特点,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  相似文献   

12.
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某些行为会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习得,影响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下面我来分析几种教师行为误区。误区一:多次当众批评小班的梁梁热情活泼,乐意和同伴交往,但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就会有小朋友来告状,说梁梁打人了或扔玩具了,等等。老师免不了当众批评他几句。  相似文献   

13.
幼儿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其中主要包含同伴群体和友谊关系。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实现社会化的最佳途径之一。角色游戏越深入,幼儿交往频率越高,交往越积极主动,就越能促进交往技能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必须学会妥协与让步;学会通过协商、轮流、分享、谦让和交换等交往技巧,以使自己的愿望在游戏的顺利进行中达成。  相似文献   

14.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教师工作中与幼儿互动最多的行为,幼儿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告状事件,从而维护幼儿之间的关系,化解幼儿相互之间的矛盾。针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重要标志,3~6岁的幼儿正是告状行为不断发展的时期,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是幼儿向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及道德感发展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告状的动机也逐渐复杂。本文主要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观察,探索大班幼儿的各种告状动机,并根据动机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高鹏飞 《家教世界》2013,(8X):11-12
<正>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告状的现象十分频繁。如何对待这种现象,根据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幼儿告状的特点有以下几种:幼儿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有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越高幼儿告状与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如:面对桌子上摆放的一筐玩具,小班幼儿会不顾一切(如游戏规则、取放顺序等)先抢一些过来,尽管抱在胸前不玩,也还要再去拿。其他同伴看  相似文献   

17.
帮助幼儿学会交往,培养幼儿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   一、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是培养幼儿友好交往的基础   幼儿友好交往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幼儿初期,对成人依赖感较强。随着幼儿渐渐长大,幼儿需要扩大交往范围,这样幼儿在逐渐扩大的实际交往活动中,能充分感受到友好交往所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励幼儿交往的热情。现在幼儿在幼儿园内能够自由活动、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而造成了幼儿交往的局限性。我刚接大班时,三十多名幼儿中,只有五六名幼儿有良好的交往习惯,能与任何一名…  相似文献   

18.
王慧 《考试周刊》2015,(18):191
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在对常见几种类型的告状行为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杜盈盈 《考试周刊》2012,(14):191-192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心理品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学会交往,对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本文对幼儿与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利用家园合作教育的方法,一起寻找策略,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孩子的合作意识的减弱。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来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