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贡献。本文通过对鲁迅所处的时代现实、“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涵等内容的分析,认为“国民性改造”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且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3.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这是鲁迅曾经赞许过的意见。中国的民族性(国民性),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但由于社会的,历史的诸原因,也造成了中国国民性的许多弱点。鲁迅的前期小说(《呐喊》、《彷徨》)和杂文一样,既充分肯定和热情歌颂了中国国民性的优点[注],也着重暴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性的种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国民性”的基本主题.他的小说创作,大都致力于国民心态的探索与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努力寻求中华民族崭新人格的建构点和支撑点,从而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对国民性提出了着重探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后来,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尽管较多的是揭示国民灵魂里的精神痼疾,但鲁迅的根本的美学目标仍是  相似文献   

6.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62-65
1 鲁迅研究四题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2 )《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三个方面的主题 )及其思想价值。(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2 )掌握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2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5 )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 ,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  相似文献   

7.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文学作品,当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应该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以此而论,马烽的小说名篇《我的第一个上级》可算是白璧微瑕.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鲁迅、赶超鲁迅提要: 1、领会鲁迅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深刻主张,可以化成为我们在多方面进行改革的精神力量,中国当前的改革,其重点势必是应该消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的各种表现…… 2、研究鲁迅“改革国民性”的思想,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素质。鲁迅极大地发展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对“国民性”问题的剖析和挖掘工作,在这个领域中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鲁迅针对整个民族受到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摧残,提出问题的极端严重性,努力想来“改革国民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发表于1908年8月,也即他弃医从文,开始用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后不久。他在文中提出“立人”是“立国”的前提。说到“立人”,他提供的方案是:“若其道术,及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人”立起来后,“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达到国富民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民族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实现“现代化”。这一结论可以说是鲁迅在总结前人对国民性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新的认识也是他比较中西文化是非优劣的结果同时还是他此后二十多年继续探索中国国民性改革探索为什么在中国难以立人的理论纲领联想起近代以来国人纷纷探索国家民族出路挖掘国民性病根屈指一算已百年有余在这百年的探索中有前进有停滞甚至倒退但无论如何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探索都是近代文化史,思想史上巨大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本选鲁迅小说多篇.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现状,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重大问题。暴露社会黑暗,揭示中国国民性的种种愚弱,是鲁迅这个时期小说的重要主题?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其目的是从各方面深入揭示形成中国国民性痼疾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诸原因,意在说明,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老舍思考着“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但在小说创作意图上,鲁迅始终认为文艺“为人生”,而老舍则自称在“写人生”.由此决定的文人承担的历史责任上,鲁迅侧重思想启蒙,老舍则更多反思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一、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重要的内容和最鲜明的特色。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人民,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他的思想具有极为鲜明的中国特色。鲁迅不大从事抽象理论的思辨探索,他无意建筑自己理论体系的高楼大厦。他同时是革命家、文学家,他运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方式,为革命事业服务。他的思想,体现在他一生所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和大量的杂文之中。  相似文献   

14.
鲁迅葬仪上“民族魂“的挽旗,是对鲁迅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历史性肯定.鲁迅改造国民性(民族性)思想,包括从“检讨过去“出发针砭国民性的弱点,发掘形成这些弱点的历史根源,从“追求将来“着眼重铸民族灵魂以形成“理想的人性“等丰富内涵.鲁迅作为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其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因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不能作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而应该紧密地结合鲁迅的文学实践活动,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具体探讨.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针砭国民性的国手,重铸民族精神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5.
鲁迅早期提出的关于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过去论述鲁迅思想发展的文章中,还很少有人作深入的探讨,至十年内乱期间,更是避而不谈,仿佛谈了,就会贬低鲁迅的思想似的。打倒“四人帮”后,学术界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情况已有所改变。近年来,对此问题更掀起了研讨的热潮,作出了一些新的评价;尽管见解仍有分歧,但通过互相启发,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鲁迅思想发展的研究。据许寿裳的回忆,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曾提出三个相关的问题,经常和他讨论: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最理想的人性”,也可以说是鲁迅所企求的“精神文明”,而这“精神文明”:又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国民性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性”与“民族性”在鲁迅的文章中是一对交替混用的同义词并有其特定的内涵。生死存亡问题促使鲁迅批判理性的觉醒和成长,而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则使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就命题的价值、思考的深度和幅度及论述的涵盖面来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事实上已形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探索《阿Q正传》的文化反思意识,进而宏观鲁迅小说的美学形象体系特征。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阿Q正传》所概括的社会人生内容及其历史时代特征。文章指出,鲁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现实人生和阶级关系的其实描写,反映了那一特定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斗争和文化思想冲突的某些本质内容,成为我们民族苦难历程和悲剧历史的一面镜子。鲁迅对“国民性”这个多维文化结构复合体的探索,为我们开拓了一条中国社会和人生的反省之路。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阿Q精神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文章指出,对中国农村社会阴暗面和农民国民性病态精神的现实主义暴露,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的历史主义批判,构成了《阿Q正传》文化思想内容的两个层面。作为被压迫者的阿Q,虽然不是阿Q精神的始作俑者,但统治阶级思想渗透于包括劳动群众在内的全社会成员,则又是必然的。唯其如此,作品的文化批判意识才格外沉痛深刻。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鲁迅通过“文化寻根”这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探索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探索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层,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种具有某种共同性的国民性病态。从而启迪人们为认识自身,重塑灵魂,改良社会而去追求奋争。  相似文献   

18.
读鲁迅的小说就会常常看到“看客”一类形象。他们带着特有的卑琐,影影绰绰、活龙活现在小说中出现。他们的特点,一是擅长看,二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自以为是吃人者。剖析他们,更能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揭露国民劣根性,深入地认识鲁迅的思想与创作,认识鲁迅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在“改造国民性”主旨下隐含浓郁的“饥饿意识”,这种意识是鲁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饥饿意识”使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独立有着独特的思考,并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取得精神独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