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2.
刘常娥  张胜 《武当》2015,(2):24-25
简化24式太极拳看似容易,但真想学好它却并非易事。武术圈内有名言:学拳先学步,不会走弯路。学好太极拳就应练好太极步,亦即猫步。它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学者学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练好猫步有如下基本要领。一、立身中正立身中正就是要求初学者在习练太极步时注意保持正确的身形与身法(即上虚下实),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保证尾闾和脊柱上下垂直,上体中正,安舒,沉稳,唯有下肢在运动。  相似文献   

3.
黄文彬 《武当》2023,(10):14-15
<正>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双人徒手对练方法,是培养和训练周身皮肤神经触觉灵敏度和身体感觉的运动。它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阴阳相生相克);以“八法五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技法;以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为原则。在两人相持的情况下,以巧制胜,是所谓“四两拨千斤”的竞技性运动。太极拳推手分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单推手双推手和大捋等训练方式。为什么练习太极拳要学习推手呢?吾拙见认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4.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5.
梅永顺 《武当》2011,(9):13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拳式名称,虽然与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相同,但是拳式动作却是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这里介绍的"搂膝拗步"只是其中的一个拳式动作。在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搂膝拗步之拳式动作简单松柔,用意不用力,运行轨迹走的是正面方向。与之相比,我所习练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  相似文献   

6.
冯志强 《精武》2006,(8):14-16
丹田混元气是先天之气,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内家拳术之根本。如果不练好先天的丹田混元气,单凭后天之气和体力,是不可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的。太极混元内功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功法,既是练好太极拳的入门基础功法,也是使  相似文献   

7.
自拙作《太极拳手概说》、《陈氏太极拳技击术》、《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发表以来,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的来信,在众多的来信中,他们对笔者在太极拳技击领域的探索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同时也有部分读者对笔者的某些太极拳技击观点提出了置疑,他们认为太极技击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在粘黏连随不顶不抗中使对手败北,才可谓太极拳的技击,而笔者提出的太极技击实作,  相似文献   

8.
太极推手,也有人称之太极揉手、搭手等,实际上就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搏击对练。这种徒手对练可以是单手、双手、定步、活步,甚至散手,由练习者双方约定。太极推手是一种徒手搏击训练方式,不限制摔抱擒拿等所有的武术攻击技法,唯一限制的是手肘膝肩等容易给人造成伤害的部位,不可脱离开对方的身体进行击打,即俗称的“断手”。太极推手要做到制服对手,让对手落败认输,同时还要保证对手不受到伤害,甚至不感觉难受,可见其难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功夫。太极推手没有多年的训练,没有洞悉太极拳的真正内涵,很难做到制服对手,还不让其感觉到丝毫难受。  相似文献   

9.
名家信箱     
1、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太极分文武三成解”,说太极有上乘(大成)、中乘,下乘之分,我对其理解不透,能否请专家指点?  相似文献   

10.
吴式太极扇     
[简介] 近年来,涌现了很多关于扇的武术套路。如:陈式太极扇、杨式太极扇、太极功夫扇等。根据掌握的资料,还没有吴式太极扇的套路形成,应广大吴式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我们创编了《吴式太极扇》这一新套路。经过几年来的习练和表演,得到了有关人士的初步肯定,为使这一新套路更加完善成熟,现将其整理成文。吴式太极扇的特点仍然是以吴式太极拳的身法步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谭大江 《武当》2003,(4):13-15
四、目睹张祖意合太极拳的风格 在秘谱《太极拳道论》中,记有“真人张三丰行功架谱”三路,一路为七十二势,二路为六十四势,三路为五十七势。据张兴洲介绍,此三路太极拳练法与他家太极多有不同。陈式太极偏于冷脆刚猛,不利于养生;其他太极则强调松柔,有养生大用,但技击效用得之较迟。而本门张祖意合太极拳分三步练法,一路练柔,柔中有刚;二路练刚,刚中有柔;三路刚柔兼练,得刚柔相济。学者苦练三年,不仅养生之益得之于身,而技击功夫必致大成。此三路练法惟第二路与杨班侯当年所练快架相似,个中缘由,下文有叙。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新时代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为背景,以武术发展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为契机,为普及太极拳知识、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太极运动、宣传太极拳文化,从学校太极拳发展的现状入手对太极八法五步在中小学推广的阻碍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太极拳运动已相当普及,不论是高校教学还是大众健身,都热衷于太极拳这一运动项目,但大多只重视太极拳套路的习练,太极桩功往往被忽视,从而导致太极拳技术水平提高慢,健身效果不明显。本次研究通过查找大量关于太极拳及桩功的资料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总结了习练太极桩功的特殊作用与价值,以此唤起太极拳习练者对太极桩功的重视,使更多...  相似文献   

15.
杨应建 《武当》2013,(2):24-25
恩师冯志强教导我们,在明确认识什么是太极和太极拳、太极拳的渊源和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后,要练好太极拳,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三练三不练"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原理、道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的阳极生  相似文献   

16.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技击技巧认识和探求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推手的技巧     
邵义会 《精武》2006,(7):41-41
在太极推手中,制敌取胜的招式固然重要,但打拳讲求劲道,推手同样如此。下面仅就推手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见解。一、初学推手学什么学习推手要有一定的太极拳基础, 应当从挽花开始(包括单挽花、双挽花)。然后练习合步推手(定步)、顺步推手(一进一退),而后是大捋,最后练习活步推手(花脚步、乱踩花)。这里特  相似文献   

18.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杰出代表,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太极拳运动的推广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体现太极的理论基础与运动特点,深入挖掘和整理太极拳技术和理论,改变以套路为主,不吸引青少年人群的现状,抓住青少年健身人群,发掘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运动形式和模式,丰富太极拳运动,扩大太极拳人口。竞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表现形式,是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推广上先集中后普及、先业余后专项和规则上先限制后放开是竞技太极推手推广的重要方法。最终形成广泛的大学生校际比赛,将大学变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基地和太极拳普及与提高的重要场所,这应该是竞技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推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当代著名武术家、太极泰斗、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冯志强先生,融太极传统理论,集毕生武学实践,在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入混元功法独创了心意混元太极拳,继承并发展了,太极理论,将太极拳运动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