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邹昌佺 《教育》2014,(30):48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教学目的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的开篇——古代史中首先遇到的人类起源问题。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描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艰难的生活历程,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比较抽象,  相似文献   

2.
距今7万多年以前,人类曾险遭灭绝。早期人类的人数一度下降到2000人,直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才逐渐走出灭绝的险境。  相似文献   

3.
考古发现,中国东北地区距今5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部,而到了3万年前后则逐渐北移。到目前为止,在黑龙江流域所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迹,主要是沿着黑龙江流域而分布,这种分布一直延伸到黑龙江下游乃至阿留申群岛一带。这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早期人类的遗迹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年代递减。人类到达美洲大陆的时间并非是从哥伦布开始,而东北地区的古人类才是最早到达美洲大陆的人群。东北地区早期人类的文明曙光则是发生在一万年前后。实际上,中国东北地区的早期人类的足迹和文明的曙光,对东北亚地域乃至美洲大陆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彩陶纹饰与早期的人类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这一联系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三个典型时期彩陶的器型、图案所反映出的早期人类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20,(1):22-25
"多头怪"在民间叙事中以其独特的文学形象普遍存在于世界诸多民族区域。它有着神奇诡谲、邪恶凶狠等特点,这是早期人类探究认知自然的一种反映。彰显着早期人类对自然、社会等客观事实的原始认识,体现出人类原始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揭开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神秘”、“幻想”的面纱,即显露出它的经济思想以人类的生存、延续为基点的人道主义色彩。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追求人类自然生命欲望的传统文化。其思想特质既为早期道教的迅速传播打开了局面,又为早期道教的分化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7.
揭开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神秘”、“幻想”的面纱,即显露出它的经济思想以人类的生存、延续为基点的人道主义色彩。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追求人类自然生命欲望的传统文化。其思想特质既为早期道教的迅速传播打开了局面,又为早期道教的分化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8.
祖伟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207-208
治疗性克隆对早期人类胚胎的处置确实损害了人的生命尊严,然而对早期人类胚胎的牺牲却换来了患者生命权利的恢复,这从更高层次上来看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最终的尊重.因此可以实施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只要该研究不是以经济或其他医疗之外的目的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治疗性克隆对早期人类胚胎的处置确实损害了人的生命尊严,然而对早期人类胚胎的牺牲却换来了患者生命权利的恢复,这从更高层次上来看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最终的尊重。因此可以实施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只要该研究不是以经济或其他医疗之外的目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考察社会和谐关系状态的基本维度。人类历史与逻辑演进历程表明:人类劳动力依次表现为早期低水平全面能力、中期交换能力以及未来高水平全面能力3个时期;与之相对应,人类劳动关系分别体现为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个性3个阶段;这同时意味着,人类社会关系依次经过早期朴素和谐、中期非和谐以及未来高度和谐3种状态。从劳动范畴考察人类社会关系状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散文观念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一是 6 0年代初 ,确立了“形散神不散”的一元论散文观 ;二是 80年代初 ,主要是对一元论的解构 ;三是 90年代开始 ,散文观念也进入了多元建构的时代。透过当代散文观的嬗变可以看出 ,我国的文艺研究从单一的集体思维向多元的个体思维转变 ,这是我国文艺得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村惕斋是日本江户初期著名的汉学家,其《诗》学专著《笔记诗集传》在朱子学占主流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于朱熹《诗集传》既有全面继承又力求突破,反映出建国初期的德川幕府《诗经》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 ,辞欲巧”的信仰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性言语观 ;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 ,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前期诗歌创作上,性灵说是重要的诗歌理论流派.袁枚因其论诗专著《随园诗话》首倡“性灵”观点而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其“以真达情”的另类诗歌创作风格,备受后世文人称许.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对周作人早期思想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它的"博爱的世界主义"价值取向和非暴力思想,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对他早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改造思想、人道情怀和温雅如铁的坚毅个性等影响极深.在以往的研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试图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以使被传统研究模式所遮蔽的周作人思想从一个新的角度更生动、更具体地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史学评价惊人地类似:一度被打入冷宫,一度又大红大紫;她们的创作也都有“细”和“隔”的特征。通过对这种史学评价的探讨,可以建立一种包容的、个人化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8.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所从事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构成张謇经营南通的根本志向;而谋求均衡、和谐、持久的发展则是早期现代化“南通模式”的核心理念。张謇所持的和谐发展观可概括为:(1)民本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出发点。(2)协调发展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基本方略。(3)整体社会发展观。这体现了其经营南通的社会理想。作为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张謇的精神世界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因子,但其中包括和谐思想在内的儒家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却是第一位的。这是释读张謇的思想及其事业的关键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张謇建设地方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许多有用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The last 20 years have brought numerous workforce reforms to the early years sector, enacted in the name of professionalisation, including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of a new postgraduate qualification, the Early Years Teacher Status. This article features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22 participants who had just completed this award and situates their views in the relevant policy context and alongside a discussion of what it means to professionalise the early years sector and create a graduate led workforce. The data support findings from similar studies of Early Years Professionals, namely that the interviewees are passionate about working with young children. They view the sector as in need of change, and themselves as potential leaders and agents of change. The participants endorse the view that up-skilling the workforce is essential to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the sector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界限”论,即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这也是维特根斯坦其它各种论题的基础。“可说”与“不可说”不仅是维特根斯坦阐述其哲学的主题,而且是维特根斯坦进行哲学思考的范式与界限。因此,理解维特根斯坦的“界限”论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整个《逻辑哲学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