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采蒲台的苇》选自《白洋淀纪事》,写于1947年。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著名作家,曾在白洋淀一带长期从事革命工作。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读过后会使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特色鲜明的水墨画;耳边仿佛响起了一首雄伟的英雄颂歌。课文之所以有这样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叙事,都能把握其特点,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作者把握了白洋淀景物的这一特点,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一个“苇”字来写。首先写人和苇的密切关系,作者用“是水养活了苇  相似文献   

2.
通用六年制小语第八册26课《采蒲台的苇》是作家孙犁的一篇散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九四七年,主要写白洋淀人民对苇的依托,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依靠苇海打击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方式是多样的,它所表现的情境是含蓄而生动的。①人好象寄托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相似文献   

3.
《采蒲台的苇》通过赞美苇,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机智和不怕流血牺牲精神的赞美。文章感情真挚,托物寄情,借物赞人。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好中心思想,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一、苇海(面)与苇塘(点)结合文章开头不是写采蒲台,而是写白洋淀.白洋淀“到处是苇”,在五月,是“苇的世界”,是“大苇形成的海”.进而写到苇塘,片片苇塘“不只是一种风景”,都“充满火药的气息,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  相似文献   

5.
《采蒲台的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从描绘白洋淀的苇草入手,从苇海写到苇塘,从苇塘写到采蒲台人民的斗争事迹,这样巧妙过渡,层层深入,托物寄情,唱出了一曲人民革命斗争的颂歌。课文一开始写了作者到白洋淀的第一个印象:“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接着又用一个形象贴切的  相似文献   

6.
《采蒲台的苇》通过赞美苇,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机智和不怕牺牲精神的赞美。作者在课文中巧用多种修辞,以托物寄情,其匠心独具。比喻①“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这句话用“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比喻人,形象地描绘出白洋淀人民在茫茫苇海里生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时。必须抓住课文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这条线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爱国线索是: 一、人苇结合,爱国热情初见文端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白洋淀“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像鸟儿  相似文献   

8.
《采蒲台的苇》(六年制小语第八册26课)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文章讲的是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全文叙事真实具体、语言凝炼含蓄,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字面上,必须联系全文,仔细琢磨,以防偏颇。现就四个问题析疑如下: 一、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白洋淀的苇,与采蒲台的苇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蒲台的苇》作者在文章中很多地方运用了借物赞人的写法。特别是有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抓住其中的词句,进行分析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下面,试举文章中的难点进行分析: 1.“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这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子,教学时首先要分析这个句子讲了什么主要内容。不难看出,这句主要是写了水、苇、人。作者描写了苇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水中生长了苇草,  相似文献   

10.
《采蒲台的苇》(六年制第八册26课)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记事》,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读后,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水苇交融、人鸟错杂的白洋淀风景图,耳边仿佛响起一首机智勇敢、刚强不屈的采蒲台英雄的赞歌。这篇课文较长,怎样引导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理解课文呢? 一、找突破点,理清脉络 这篇课文虽然较长,但其行文思路浓缩起来,就是由“苇多”写到“英雄多”,作者除了真实、  相似文献   

11.
《采蒲台的苇》写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以秀美的景、悲壮的事、纯真的情,隽永的意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文字洗炼、简洁,寓意深刻。在教学中如何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呢?我的体会是:层层联系,突破中心。一、由苇“系”人。课题《采蒲台的苇》表面上是写苇的,实际上呢?人和苇是什么关系?一个问题便直奔重点,开启了学生的思路。教学中可围绕重点句展开讨论。“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一个比喻句把人和苇联系起来。“村里一垛垛打下来  相似文献   

12.
《采蒲台的苇》(第八册第26课)是现代作家孙犁于一九四七年写的。作者选择典型材料,用白描手法,真实具体地记叙了在白洋淀采蒲台的所见所闻所想,赞颂了劳动人民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预习,培养自学能力。上课前布置预习,指导学生阅读、探索,培养自学能力。先布置学生独立识字,运用字典,结合课文学习理解词语和含义较深的句子。接着是自学课文,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分段和归纳段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预习提纲如下:1.为什么说白洋淀人好象寄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立意高远,托物言志,赋予了"苇"以新的内涵。苇有柔弱的美丽,正如《诗经》中柔美的女子。但柔弱的苇却在缺少生命之水的荒漠中顽强生存着,让人感叹任何弱小生命都有坚强的一面。作者先抑后扬,以悲悯情怀,写了苇在荒漠中生存之艰,然后笔锋一转,对植物中的"弱女子"心生敬佩。"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一个"敢"字,让苇生动鲜活起来,让人联想弱女子面对强权与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采蒲台的苇》一文,从写采蒲台的苇多、景美,到这里的英雄多、人美,借物赞人,赞扬了采蒲台人民团结对敌、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和美好心灵。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他们在美的境界中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5.
《导学程序》设计精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程序毕竟是固定的。在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巧用程序。 一、巧设导语 在教《采蒲台的苇》第一课时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白洋淀  相似文献   

16.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孙犁的《芦花荡》,先了解一下必要的背景(屏幕展示): 芦花荡是河北白洋淀里的一个淀泊。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里面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采蒲台的苇》是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近年出版的各种教参、教案大都照抄此说。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还特意设计“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打击敌人的”这类导读思考题。这些,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惑。我们认真研读课文,不难看出,文章只写采蒲台人民掩护干部的两件事:一是妇女们把干部的枪藏在孩子的裤裆里,掩护了干部;一是一个男人为了掩护干部壮烈牺牲。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故事”。不知教参的编者从何处看出文章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打击敌人”,而且还是“依靠苇”“打击敌人”的? 至于说“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不过是文中所写“我”看到的“村里一垛垛打下来的苇,  相似文献   

18.
赵晓 《宁夏教育》2007,(7):118-118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感受颇深。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孙犁是抗战硝烟中出现的、至今在我国文坛上仍呈现异彩、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之一。孙犁的散文,如其小说一样,主要是写家乡——冀中平原过去与现在的人和事。早期散文(1940年——1949年),数量较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写事为主,如《识字班》、《投宿》、《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等,篇幅短小,笔调清新灵活,或虚实相衬,或托物寄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第八册《采蒲台的苇》是现代作家孙犁1947年写的。前不久听一位青年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认为课文的重点段(即第三段)“具体地讲采蒲台的苇与人民对敌斗争的关系。”这位教师对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意图作这样归纳,笔者认为是有失偏颇的。 《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是以人与苇的关系为主线,通过由面及点、层层推进的方法来展开内容,突出主旨的。诚然,课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