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君谟 《语文新圃》2009,(12):30-32
我以为,钱锺书的《围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我们今天谈论诗文,不妨先去读读苏文纨、曹元朗这些人关于诗文的“高见”。我想,假如语文教师真的分不清什么是真的诗与文,什么是仿冒的甚至根本不通的诗与文,也不奇怪。人家留洋的博士照样是个“半吊子”!可怕的是,一旦“半吊子”们联合起来,鼓吹成一种“时尚”,“曹元朗”便可跻身大诗人行列了。这时候。你要是放胆说声“我读不懂”,遭到的便是群体的白眼。  相似文献   

2.
<正>哪怕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鲁迅更是将传承的重担背在身上,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人类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但这些仍然遏制不住愚昧的优越感遍生于人类的心灵。受过教育的,以掌握知识的多寡难易为优越感的来源。钱锺书在《围城》里说:“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享年几何?至今是谜。最早言者是沈约,他说陶公“时年六十有三”。由于陶渊明生年不详,后人又推测出52岁说、56岁说,59岁说,76岁说。等等。本文从《游斜川》诗入手、评述渊明享年五说。  相似文献   

4.
学者们对《围城》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至今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四种:”围城”说、“爱情”说、“揭露现实”说和”人生境况”说。笔者认为,探讨《围城的主题固然不可轻视作者的创作初衷,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文本实际,还要分析作者的创作态度,以科学的方法和公正的态度探讨《围城》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5.
诗文有一篇之“眼目”.一经点出,就能对此文或此诗一眼看到底。有的诗眼目十分分明,如陶渊明的《止酒》,眼目是一“止”字。此诗不仅题目有一“止”字,诗的每一句都有一个“止”字,点明题意即停止饮洒:这种诗乃游戏之作。以文而言,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历来为人传诵。这篇文章的眼目是一“不”字。钱锺书先生的《管  相似文献   

6.
唐诗主情,以韵味胜;宋诗主理,以意趣胜。这一点,历来已有定评。这里所谓“意趣”,就是“理趣”。清代的诗评家沈德潜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国朝诗别裁·凡例》)钱锺书先生进一步指出:“盖谓词章异乎义理,敷陈形而上者,必以形而下者拟示之,取譬拈例,行空而复  相似文献   

7.
钱锺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可见意象在诗歌建构中地位的重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相似文献   

8.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后问题。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注]雉(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诗。作者王维是(时代)诗人,字,有文集《》。(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两道…  相似文献   

9.
钱锺书的《围城》和《人兽鬼》存在化用旧作的现象,即化用早于《围城》和《人兽鬼》的《写在人生边上》及《人生边上的边上》中某个情节或语句,或直接引用,或稍加点染。揭示此类化用,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钱锺书小说的创作旨趣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11.
小语第七册教材选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山行》,该诗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凯维德老师认为读“xiá”恰当一些(见《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此说笔者不敢苟同。首先,所举书证不足为凭。为了说明“斜”字读“xiá”音,凯文列举了《语文参考教案》和《唐宋绝句选注析》等书的注音或注释;而小学生古诗词《跟我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也采用了此说,注云:“斜,这里为了押韵,可读作xiá”——而该书正文  相似文献   

12.
李洲良博士撰写的《古槐树下的钟声 /钱著管窥》(吉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以下简称《钟声》)旨在系统评介钱锺书的文学创作与学术成就 ,写得扎实、深刻 ,颇有新意。李著在“后记”中对钱先生关于学问的描述时 ,紧扣钱锺书“荒江野老屋”这一意象生发议论 ,有感慨有寄托 ,更有对钱锺书“诗眼文心”的“莫逆冥契”。带着这一思路 ,作者在阐释钱著的过程中既有微观上的洞微烛隐 ,又有宏观上的高度概括 ,将形下之辨与形上之思融合起来是李著的一个鲜明的特色。从微观上说 ,《钟声》在对钱著的具体解读中不时流露出创见新解 ,令人耳目一…  相似文献   

13.
据何启治撰写的《〈围城〉曾经沉寂30年》一文介绍,1946年2月25日,《围城》始刊于《文艺复兴》。在该期的"编余"中,李健吾表达了发表《围城》的欣喜之情。6月,仅看了前三章的邹琪就在《小说世界》里对《围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者钱锺书散文写得字字珠玑,这些东西搬在小说里  相似文献   

14.
<正> 《芣苡》是《诗经·周南》中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关于它的主题,古今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说: 一、和平乐有子说。此说最早见于《毛传》和《诗序》。《毛传》说:“芣苡,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妊也。”《诗序》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唐时孔颖达《毛诗  相似文献   

15.
夏志清教授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其他这里可以不论,单是人物姓名就能体现出上述特点。兹将《围城》中两个重要人物的姓名考释如下:一方鸿渐“鸿渐”出自《易经》“渐”卦,卦辞的内容“属写家庭生活之卦。六爻首  相似文献   

16.
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有不少古代和近代的作品,读者对它们只能起厌倦的感觉,不敢作厌倦的表示。”①这大胆的言论,说出了多少读书人的心声和境地。笔者多年前读《西游记》、《源氏物语》,触目皆是的冗词冗句,不堪卒读,这种烦恼,“更与何人说”?但钱锺书先生作为“读者”,他不但敢作“厌倦的表示”,而且还“著诸竹帛”,公之于众了。例如贾谊的《过秦论》,那真不愧是“西汉鸿文”了,可那开篇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不正如钱先生所说的,是“词肥义瘠”②吗!钱锺书先生的学术著作,就已发表的看来,主要是以中国…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八册第29课选有王维的《鹿柴》一诗。柴,课文未有注音,不少老师都教学生读为“chái”。上海市文改会主办的《汉语拼音小报》第237号将‘鹿柴’也注为”“lú chái”。这是不正确的。“鹿柴”系《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辋川集》是王维编辑其在辋川别墅所作的诗而成的,全系咏写辋川一带景物的诗作。原集有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由是可知‘鹿柴’是辋川  相似文献   

18.
王维(公元七○一年——公元七六一年),字摩诘,是唐代的大诗人之一.王维的诗,以写景见长.宋朝苏轼《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正是概括了王维全部写景诗的艺术特色.而《辋川集》中的二十首五言绝句,又正是王维写景诗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
五、“别材”说是针对苏黄广积诗材、“资书以为诗”而说的“别材”的材,指诗的材料而言,我们在《贡献》一文中,详细论述到了。宋人好谈诗材,这在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和《谈艺录》中已经再三谈到,可惜他没有把“诗材”和“别材”的材结合起来谈,当其论述别“材”时,仍以“材”为才调、才气。吴承学同志把他的《严羽妙悟说之理论内涵及意义》一文寄给了我,他认为严羽“别材”的材,就是宋人争论的“诗材”的材,申成了《贡献》一文的看法。但是他又认为他的“这种解释和传统对别材的解释,并不矛盾”,“而且彼此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这又和我们的看法有所  相似文献   

20.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