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中叶,在王阳明学说的带动下,各地兴建了大量的书院,使学术广为流播,成为地方显学。安福县作为江右王门学派的重要阵地之一,此一时期讲学活动十分活跃。位于安福县西乡的识仁书院,由刘元卿倡建。该书院最大的特点是与乡族社会有紧密联系。它的兴建端赖于当地各大宗族的积极参与。书院并不以学术见长,其宗旨主要是围绕着“化民导俗”、整合乡族秩序而展开。此外,识仁书院虽名为书院,但其对地方社会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其“学”,各大族捐的田产能以书院的名义而免役,是其得以维继的根本;书院的祭祀系统则不仅加强了各族的认同感。并且进一步整合了乡族的力量。清代以后,识仁书院多次重建,然而书院也基本上由原来的学术教育组织,而完全演变为乡族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2.
明代福建泉州乡约大规模推行是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当时泉州推行乡约是在知府、知县的号召与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下实践的。明朝推行的里社制度与乡约的精神非常接近,推行乡约又借助了里社。由于社庙演变为神庙,乡约与神庙产生了密切联系。清代泉州推行的乡约与保甲混合,而在基层社会行政化。所庙合一,约保合一,致使乡约在基层社会扎根,实现地域化。士大夫倡导乡约,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民间信仰发生关系,但不是与传统民间文化对立。从区域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待碑铭,碑铭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史学的社会史资料价值。碑铭是研究地域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古代乡约的研究,学术界曾给予了高度重视,出现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未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文章以宋明两代的《吕氏乡约》、《教民榜文》、《南赣乡约》为切入点。从乡约的属性、职能、作用、发展等角度对宋明乡约进行探讨。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文乡约。它的诞生对后世的社会教化和乡村治理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明代是乡约的发展鼎盛时期.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发展了宋代的乡约,使乡约得到大力提倡,让这一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教化、救助、法律等职能。  相似文献   

4.
清代河州穆斯林乡约制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河州穆斯林乡约制度在西北穆斯林社会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但穆斯林乡约制并非始于河州。清代河州乡约除承担内地乡约所承担的职能外,还承担着一些独具宗教和民族特色的职能。清代河州乡约制度的推行对于废除明代以来河州地区实行的世袭里长制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建立一个兼容宗教、行政为一体的管理体系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清政府直接管理西北穆斯林社会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5.
清代乡约基层行政管理职能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乡约被赋予基层司法、稽查奸宄和催粮办差等职能。乡约基层司法权威的增加,是老人制度衰落的结果。乡约被赋予稽查职能,则是保甲稽查效果不佳造成的。而清代乡约催科的普遍化,则是以里甲制的衰落为背景的。因此,清代乡约的官役化,不仅是国家权力逐步下移的过程,也是其他基层社会组织职能向乡约转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清代乡约的行政管理职能日益强化,它的教化功能却逐渐削弱,从而使乡约由政教合一的民间自治组织向纯粹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转变。由于乡约职能的变化和里老、里甲、保甲制的先后衰落,清代乡约逐渐成为清朝封建政权重要的社会基层组织。  相似文献   

7.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火寿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火寿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焙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烯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从乡约的地位和职权,乡约的实行范围、乡约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以及清代新疆乡约的特点等三个方面对清代新疆乡约制度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新疆乡约制度能够实行并进一步推广,一方面是因为满足了清朝政府对当时新疆地方基层政权控制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因为它以当时农村百姓代理人的面目出现,帮助百姓直接办理各种公务,从而顺应了国家和农村两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清朝末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社会动荡不安。吉林省广大乡村地区地广人稀,匪盗横生,民不聊生。在传统保甲、团练效能逐渐丧失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管理面临困境。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大力提倡创办近代警察制度,吉林省乡巡应运而生。乡巡除需要承担缉拿盗匪、户口调查等有关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职能外,还担负起催捐等民事管理的责任。监督、保护外国游历人员;看护铁路及电线;受理违警事件亦是其份内之事件。吉林省乡巡的产生及其职能的发挥有效的维护了社会治安,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社会风气,同时也加快了传统乡村社会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正>乡约作为地方社会组织,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活动皆与乡村的礼俗教化及社会治安有关,但其性质与功效却随时地人情而异。乡约不仅为历代有志经世儒者所向往,也为近代学者所重视。早在1930年代就有杨开道、梁漱溟等学者进行关注,后来国内外的学者如铃木博之、Kandice Hauf、朱鸿林、常建华、卞利、段自成、曹国庆等从不同的侧面对乡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少有关于乡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书籍问世。董建辉的《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下简称《明清乡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在全面梳理和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前人未曾关注或关注不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从理论  相似文献   

12.
乡约作为官府的“耳目”,发挥了“辅政补治”的作用,在传统农业社会扮演了上以承办官府公务,下以理息民间是非的联系角色。宣统初,因乡约赵宗清在贾南山案中作证激怒了知县,侯昌镇愤怒之下连将该县乡约当作“蠹贼”全部禁革。尽管此案是导致废除乡约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分析,乡约的官役化及其职能被保甲长取代才是被废除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建立乡鎮財政是目前各級財政机关面临的一項新的和亟待解决的工作。从1955年起,很多省、县在中央的領导下,已經着手安排建立乡鎮財政的工作。但这項工作的开展还不够均衡,有些問題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迅速解决。下面我們研究一下和建立乡鎮財政有关的一些主要問題。 (一)为什麼要建立乡鎮財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規定,乡鎮是国家一級基層政权,它負有組織和領导当地的經济工作和社会文化教育工作,以及維护所轄地区內的社会秩序的职責。乡  相似文献   

14.
金滢坤 《家教指南》2008,26(1):69-76
本文主要从敦煌社条、<吕氏乡约>、<龙祠乡社义约>的结构、内容、性质等角度探讨了唐五代宋元乡村私社与乡约的关系,分析了这一时期乡村民间组织的转变和社会互助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乡村的乡民、乡绅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论及了国家控制乡村与乡村自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姣雷 《中国语文》2016,(4):456-459
0.引言乡话是一种至今归属不明的濒危方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乡话主要分布在沅陵县西南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永顺、大庸(今张家界)等县市与沅陵交界的地区,面积约六千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其中沅陵约占一半。沅陵是乡话的核心分布区,其他县市有乡话分布的区域,也多分布在与沅陵交界的地方。此外,根据郑焱霞(2010:10-11),城步苗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16.
《吕氏乡约》与宋代民间社会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它体现的是民间士绅阶层的权力场域,是民间士绅自发以礼治教化为手段的基层控制形式。这种自发的基层控制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之间由于权力生成机制的不同,而造成两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得乡约难以实行。南宋中期,朱熹对《吕氏乡约》作了增损,其后学弟子又进行了实践,为乡约在明清的推行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杨增新治新时期的南疆乡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增新治新时期的南疆乡约于封建时代的中国内地的乡约,新疆的乡约从其职责功能等方面来看,更接近于现代的乡长,对于乡约在乡里事务中的种种不轨言行,杨增新主要是从整顿汉族官僚的吏治中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效果不佳,痛恨无奈之下,他只得将一些乡里事务交给乡村绅士去办更新,但问题仍未解决,一内地乡约和以后金树仁、盛世才时期的乡约的困难处境和卑微身份相比,杨增新时期的乡约不仅有权势地位,而且还有利可图,这恐怕不仅仅是杨增新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河南人的群体人格特征主要有质直忠厚、勤劳节俭、正统保守、守乡眷土、崇尚权力等。形成的原因 :一是它植根于农耕壁垒的农业社会 ;二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作家张丽钧在散文《捐》中写道:"如果要评选2008年度热词,我想含泪推荐‘捐’字。"确实,汶川地震后,一个"捐"字,就是一颗温暖的心,它所折射的是一个民族的大爱。那段时间,孩子们也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始捐款了。班主任老师考虑到我们班的这些孩子平时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会教育源于统治阶层和当地民间。统治阶层的社会教育包括颁布规条、乡约宣讲、乡饮酒礼、旌赏善行和优老慈幼等五种措施。当地民间社会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生产知识与技能教育、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生态文化教育等;社会教育形态有族规、乡规民约等类型。清代乌江流域各民族社会教育的特点有四,即政治性、约束性、灵活性、血缘性。清代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会教育体现了社会是学校,长者是老师,生活即教育内容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