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引领教师科学地将新课程理念有机地转化为教学实践,并转化成教师的自觉行为,已成为课改深入推进的聚焦点。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根本。  相似文献   

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引领教师科学地将新课程理念有机地转化为教学实践,并转化成教师的自觉行为,已成为课改深入推进的聚焦点.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根本.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我们上饶县中心小学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面向新课程理念的数学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如何面向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教学。把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在新课程下,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身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相似文献   

4.
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依据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教学细节的分析、研究、改造和创新,因为教师的教学操作、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中的细节,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举重若轻的意义和价值。关注教学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要优化教学行为,就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既善于捕捉教学细节,灵活把握教学细节,又善于创造教学细节。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实践着语文课改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随着课改的深入,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崭新的教学观念,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然而,教师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课改中的教学理念将怎样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本文就当前语文教学及其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让教师与其具体的实践情境和经验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新课程理念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做出积极的回应.这种回应主要在于新课程理念如何内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本文通过两个初中数学教学片段的比较和分析,根据两位教师在同一教学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教学行为来透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掌握程度.由此提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行动上不断地反思、讨论、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7.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课是我们经常要做的工作之一,要想充分发挥评课在课程改革中的导向、管理、调控、鉴定、激励等作用,评课就要评到点子上.真正做到要有效地沟通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深化内隐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设计思想和外显的教学艺术,从而促使教师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能在课堂教学中具体操作和把握的目标.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评课要改变过去“以教论学”的方法,打破以教师为主要评价对象的框框,而应始终贯穿教师教的思想及行为和学生学的活动这2条主线,尤其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境界及教学技能、能力、业务水平等综合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均要有重大的转化。虽然众多生物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在努力的进行课改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点和困难,影响新课程的推广。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学行为受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思维理性的双重影响 ,教育理念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与教育理念相一致的体验。案例研讨是丰富教师教学体验的主要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培训过程中 ,要采用案例研讨的方式 ,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我的教学观     
赵良淑 《考试周刊》2012,(86):167-168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走进我校校园,走进我校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之中。我校的教学改革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三围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快地适应并参与到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之中,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的学习观及教师的教学观对我有较大的启发,改进了我的教学行为,也提高了我的心理素质。如今,我正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努力做好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教学习惯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良好的教师教学习惯能促进师生发展,是推进新课程发展的正向力量;不良的教师教学习惯则阻碍师生发展,是束缚新课程发展的负向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自主建构教育理念,不断生成教育新观念;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实践;自觉融入教师集体,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自觉审视教师评价,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以促成自身良好教学习惯的养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新课程提倡的先进理念,引号着教师行为与教学实践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同时新课程教学在理,性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误区也逐渐凸现,笔者愿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培训原则,强调改革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张扬个性,使课堂教学符合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专业结构,提升素养,使教学行为符合规律,促进教育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面临不少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使他们的理念与教学行为体现课改要旨。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如何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深入的认识,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呢?这就要做好校本教研这篇文章。以…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地方却走进了教改的误区,出现了弱化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性、语文训练(听说读写)整体建构、语言文字情感功能和语文学习中静思过程的不良倾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既实在的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我们对新课程标准要真正理解并正确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师培训要促成教师将理念转化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载着中国教育理想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开,这次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教师们在不同程度上对新课程理念都有所把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教师掌握的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越来越成为教师们和各学校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条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教师把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有所帮助,并提出了教师培训部门当前的培训方向。一、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的驱动人的行动通常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教育行为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的方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对于教学行为起到了支配的作用。但是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相脱节的状况。一方面教师会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行为仍会按照原有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理念要向教师的行为转化不仅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当前最新的教育理念,还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反思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促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尚有偏颇,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新时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宜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广大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也确实感觉到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的变化;而有些却是出乎意料、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对于后者,我们要透过表层的变化看到问题的本质,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澄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与解决策略。纠正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培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要有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能力结构。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教师培养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一是要加强高师教育改革,强化高师院校在教师素质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要关注教学实践,将中小学校视为教师继续成长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