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培养教师用理论指导来研究实践问题的思维习惯教育家李燕杰先生说:“所谓课改其实就是人改,所谓人改其实就是脑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培训首要任务是引导教师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是一开口就问“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3.
与语文对话     
我轻声的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我谨慎的问语文:“美是什么?”语文告诉我:“那秋日蔚蓝的天空中悠然飘落的黄叶是一种美;那置身事外在浪涛中收获鱼虾满舱是一种美,那放弃安逸舒适而去笑傲霜雪的梅是一种美,那穷且意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美。美无处不有,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4.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积多年之教学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讲好物理概念的关键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表示什么”,二是“等于什么”。所谓“表示什么”是指物理概念的本质和定义。众所周知,物理概念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具有抽象的特点。从识识论的角度来看,它是抽象思维过程的产物,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当学生首次接触到一个陌生的概念时,总想很快知道它到底表示什么。对此,教师应尽可能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给予科学、准确的回答。所谓“等于什么”是指如何来量度这一物理量,或者这一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于物理现象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同一物理量又可以跟不同物理量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由此造成“等于什么有多种形式。物理概念的教学也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的成效。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在讲述一个物理概念时一定要注意讲清“表示什么”和“等于什么”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将这种教学思路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对大面积提高...  相似文献   

5.
谈到“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李延年的诗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佳人倾国倾城的容貌是一种美;或许,我们还会想到辛弃疾的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那照亮黑夜的绚丽烟火也是一种美。其实,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再创造,文艺作品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美,而现实生活的美是美最基本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其实,在枯燥的语文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我谨慎地问语文:“美是什么?”语文告诉我:“秋日蔚蓝的天空中悠悠飘落着黄叶是一种美;置身度外收获满舱鱼虾是一种美;放弃安逸舒适而笑傲霜雪的梅菊是一种美。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小心地问语文:“精神是什么?”语文告诉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7.
改变学生“心向”与心理素质教育□郭晓滨于青秀所谓心向,主要是指用预先肯定的态度来解决新的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在接触新问题之前,或者尚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就用一种肯写或者否定的态度来对待,甚至习惯于用固定思维模式来分析解决问...  相似文献   

8.
美育三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三议题檀传宝一、美育概念的定义什么是“美育”?就像问什么是“物质”一样,人们对最基本概念的界定永远都只存在于回答的过程之中。教育理论界关于美育的定义颇多,但归纳起来首先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义美育,其极端形式为“艺术教育”,其一般形式为“...  相似文献   

9.
我知道你要问什么,什么是“比较学习”,“比较学习”有什么用……其实,“比较学习”并不神秘,就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只要你认为有必要比较的,都可以通过比较来加深理解、学习和运用。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10.
儿时问过的许多“为什么”如今大都已经成了常识,其实现在所谓的“常识”有许多还是没有回答出来的“为什么”,尤其是那些关于我们自己神奇的身体的问题。什么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存在?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做梦?什么时候我第一次听?什么时候我第一次看?割下的头还能存活吗?人体能预测地震吗?是否有一天我们可以用机器人来代  相似文献   

11.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美学理论的核心。然因其本人在论著中并未对“境界”作详尽阐释,导致后人误将“境界”等同于“意境”。本文试从“意境”与“境界”的关联与区别,以及对王国维文艺美学观和《人间词话》的综合把握与观照,探究“境界”说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对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曾经引起美学界广泛和持久的争论,本批评了把“美的规律”归于客体对象,即事物自身规律的观点,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读,章认为客体对象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美的规律”,“美的规律”蕴涵在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是属人的规律,是人自由创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把“空符号”作为一种符号进行研究,这是笔者在符号学研究中开的先河。空符号是相对于有声有色有定形的实符号而言。所谓空符号,是指以空白、间隔、停顿、距离等作为符号形式,在各种符号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一类特殊符号。笔者认为,空符号存在于任何维度的符号系统和任何符号活动过程中。本文探讨的是口语交流即时间流程中的一维空符号。把握口语空符号的独特性及其符号功能,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口语交流的理性认识和驾驭技巧。  相似文献   

14.
人们给《前赤壁赋》定的基调,一是旷达,二是消极,于是就形成矛盾。笔者不赞成这一观点。所谓旷达在《前赤壁赋》中其实只是一种自我解嘲的牢骚话。苏轼任何时候都"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他也从来不逃避现实,因此也就谈不上"消极",更没有什么世界观的强烈矛盾,只是我们的误解而已。  相似文献   

15.
释"器"     
文章分析了"器"字的金文形体,其形体为犬从的会意字,表示犬吠之义."器"一词在造字时采用了和本义相关的事件来表现.因为是有价值的器物,所以器物拥有者便养犬来看守,如遇外面生人接近或图谋不轨,则家犬就会狂吠.<说文>对"器"的形体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16.
舞剧,顾名思义,即舞蹈的剧,是剧就必然要有事,无事形不成剧,而这事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说这个事,却似乎是舞剧最关键又最困难的一件事。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舞剧对于这件难事解决得确实很"难",而且由于难而解决得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说就显得有些相形见拙,不那么"个性"和"有意味"。本文从舞剧所叙之事和怎样叙有情感之事来说明舞剧是有意味的情感形式,由带有个人情感的个人观点和视角产生独特而个人的舞剧结构、形式和风格,即我们常常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及其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主流教学论的理论框架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先验理性或工具理性的附庸,必须对其"规律———本质"、"目的———手段"、"逻辑———实证"等理性主义教学观进行批判。我们所倡导的后理性主义的教学观是:教学即即时创作,教学即生命历程,教学即社会交往,教学即系统博弈。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范式与方法体系应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扬州人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中记载扬州大屠杀时说:“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他根据身受目睹并进行“调查”后记录下来的清军在扬州战役中屠杀的人数是“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扬州市区至今人口不过70万人左右。文章对此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9.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20.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