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内部语言不像外部语言那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通常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而且小学生的内部语言正在发展,因此一方面有可能使思维快速地进行,另一方面又有可能使思维变得不连贯,不符合逻辑或模糊不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把内  相似文献   

2.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它所涉及的语言和思维、文化关系问题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之后,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人类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学科所共同关心的课题。"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强式即语言决定论,主张语言结构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并主导着感知行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模塑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词组所产生的,表示概念的外延难以确定的语言.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或精确地确定思维对象的范围时,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一般来说,模糊语言语义不清,容易使人产生歧义,从而产生模糊结论。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常常借助语言思考和分析问题。对于数学来说,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工具,而数学思维往往是借助数学语言进行的,语言的精炼是由于思维的严密。  相似文献   

5.
“白骨精”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报纸和年轻人的语言中。如果有人称你为“白骨精”,请不要惊诧甚至愤怒,因为他不但没有恶意,反而极有可能是有点羡慕、嫉妒你的美丽与才能。请看: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密的学科,数学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条理性与创造性,能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说出来,"化意会为言传",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或者说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口头说的是语,写下的是文。就是说,“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语言内化是指人们凭借外部语言吸收知识,经内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然后再凭借外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通过这种形式,理解语言运用,学会运用语言,同时丰富知识,以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造成译文的不地道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译者双语能力差;二是译者文化素养低;三是译者对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掌控不够.本文认为,必须“三管齐下”,从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面着手,确保译文的“信达雅”.  相似文献   

9.
项淑霞 《广西教育》2012,(33):85-8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数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相似文献   

10.
有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数学思维的教学。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靠语言表述,语言的训练又将促进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俊娜 《文教资料》2010,(13):23-24
字与词的关系一般被定性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字与词关系的界定也众说纷纭。在语言研究与运用中,字与词的内涵和外延之界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明了。本文借对“字本位”、“词本位”观点的分析,试图使字与词的界定更明朗化。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思维的时候,不仅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说出思考的结果,更要重视激发、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展示自己的思维的过程。因为思维是借内部语言进行的,只有让学生用外部语言把思维的过程展示出来,我们才能发现他们想得对不对,好不好,符不符合逻辑;另外,内部语言不象外部语言那样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通常是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的,这样一方面使思维有可能快速地进行,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思维变得不连贯、不符合逻辑或逻辑模糊。当我们要求学生把内部语言变成外部语言时,它们就必须对所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使之  相似文献   

13.
学生如何在议论文写作中建构体现自己思想、情感和思维的语言?广东中山的张华提出了“句径”的概念,议论文“句径”建构途径应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以此指导学生建构议论文语言,学生就能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应有的思维品质,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只有语句的结构与内容表达相适应,议论文才能展现其议论性、深刻性、思辨性。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不可或缺。这一假说使人们对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讨论达到高潮,却也遭到不少诟病。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这一假说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发现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假说:(1)语言对空间认知的影响;(2)语言对时间认知的影响;(3)语言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语言的磨炼也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语言的逐步掌握和言语的不断发展,会日益丰富思维内容,完善思维活动,提高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志巧 《海外英语》2014,(12):238-239,289
有沃尔夫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被称作"语言相对论",探索了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假说包含了强式说和弱式说,即语言决定思维与语言影响思维,目前后者已经为语言学界广泛接受。"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关于语言和思维的讨论对于外语教学有着重大启发,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角度解读和研究外语教学无疑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次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伯恩斯坦和布迪厄的“语言—阶层”模式以语言为抓手打开了教育不公平的微观运作机制,成为“语言与教育公平”议题的主导分析路径。然而,由于他们将社会阶层视为整体性概念,阶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被遮蔽。新读写研究开创者S.B.希斯将民族志引入语言学习研究,以民族志为中心建立了教育不公平的“语言—文化”分析模式和行动路径。这一分析模式强调“文化模式”对语言的形塑,超越“语言—阶层”模式的抽象性,展现了教育不公平微观运作机制的文化多样性。以此为基础,她打破研究者对民族志的“专权”,创造性地将民族志作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言文化自觉、学校教育走出再生产的行动工具。希斯的“语言—文化”模式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行动路径层面为“语言与教育公平”构建了另一范式。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动手操作,是在多种感官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以内部语言悄悄展开思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从而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言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异化"与"归化"实际上是"二元对立"现象的反映。文章试图利用语言哲学作为科学手段研究"异化"、"归化"的理论本质,克服翻译中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摆脱二元对立的束缚,树立翻译研究的辩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出言吐语自当求其适当,使对方闻而愉悦舒适。”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口头为“语”,还是书面为“文”,语言都要准确得体,也就是用语要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