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中国媒体的必答题,也是每个中国新闻人的必答题.作为《中国纪检监察报》的一名记者、评论员,我的理解是: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反腐败故事.  相似文献   

2.
马芳 《采.写.编》2021,(2):117-118
中国故事有中国风采、亦有中国文化与自信。融媒时代悄然来临,新闻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重大。借此,探讨了媒体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厘清了融媒时代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四条路径。旨在引发当代媒体人思考,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不懈努力,让中国故事讲出道理、讲出文化、讲出大国风采。  相似文献   

3.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是增进与世界的友好交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理念:要力求“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本文旨在探索利用海外多元主体,通过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来华留学生以及其他外国群体的紧密联系,通过精准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各项传播要素,实现“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张岳贤 《今传媒》2024,(2):136-139
近年来,基于“讲好中国故事”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的主要方向之一,“讲好中国故事”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可以使语言、人文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大学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的现状,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加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加大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合适的“中国故事”元素,旨在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晓雯  刘双跃 《传媒》2023,(10):90-93
“讲好中国故事”从提出至今,已逾十年,相关研究成果颇多。本文研究了文化生态学的整体性和多元性观点对“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生态隔阂的弥合作用,探索了其历史积淀性和动态性观点与“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路径的内在联系。在此理论基础上剖析中国故事的叙事要素生态位,并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视角,构筑中国故事的叙事文化生态系统。根据该系统模型,对本体叙事生态位和客体叙事生态位进行生态化构建,以此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整体叙事形态:多元—动态形态,以此助力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2017年以来,从春节联欢晚会、《新闻联播》的新气象,到《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开播与发展,都向我们展示着文化元素在新闻传播中的效果与力量.好的新闻传播一定是具有温度,带有情感,充满人文关怀与文化意义的.在新媒体环境中更是要充分利用文化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新闻传播中,在新闻稿件制作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充分注意对新颖的传播形式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李子璇 《今传媒》2023,(4):11-14
“讲好中国故事”是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对外宣传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要求和战略部署,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梳理了2013-2022年发表于CSSCI期刊中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论文,通过量化的方法统计了相关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发现相关研究的主体同质化程度较高。基于此,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创新方法维度、强化跨平台的应用,并关注新媒体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张健  宋玉生 《新闻界》2024,(4):48-60+86
在划分出文化的外围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传播的边缘策略,对讲好中国政治文化的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外围意指符号、外在直观事物、生活方式,它们具有较强传播性与渗透性,而多元文化的外围在现代性、西方化、人的情感本能层面上享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可以跨越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分歧。由此,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边缘策略的关键在于讲好“三个故事”:讲述器物的故事,即跨文化传播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中国的物质富足与技术进步,它们是西方人最能够理解的中国故事;重视“他们的故事”,即持续扩大、深化改革开放,向在华西方人群展现真实、开放、包容的中国社会生活;挖掘历史的故事,即展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生活、中国乡村生活图景,亦为现代性危机、西方化弊陋的解决提供想象资源。  相似文献   

9.
杨士恒 《档案管理》2023,(2):10-11+14
黄河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借助档案资源“讲好黄河故事”,是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体现。新时期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充分发挥档案的权威性,积极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本文围绕如何传播档案文化的主题,在借鉴“讲好黄河故事”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讲好故事”是一个最基本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律,晚会类节目也要讲好故事,一是让节目更具可视性;二是通过节目打动、感染观众,让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根于观众心中;三是抵制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讲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立足中国文化和国情.电视晚会由一个个节目组成,单一节目的影响力有限,如何将其整合成为一个情感饱满、内容丰富、流畅自然的节目整体,考量着策划编导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1+1+1”模式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新时代下新闻媒体记者不仅要传播新闻信息,讲故事,更要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的内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媒体记者的内在竞争力.文章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价值"为主题,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价值的过程中的注意问题简要描述;接着文章从三部分探究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凭借短视频这艘"快船",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而爆红海内外,深受全球粉丝的热烈追捧,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李子柒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五大特点:观照社会现实,关注"慢生活"需求;根植传统文化,呈现中国元素;展现家庭美德,引起亲情共鸣;建设乡村文化,唤醒游子情结;展示新女性形象,改变刻板柔弱定位.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提高国际形象、获得更多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殷陆君 《传媒》2015,(1):12-13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12月,新闻界有两件事引人关注:一是15日开始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二是19日开始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巡讲.一个个有味道的故事、有温度的新闻呈现在我们眼前,似一阵阵清风扑面而来.真实记录,真情撰写,真挚讲述,真诚传播,让我们感受到讲好故事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具有交流性和参与性的中国“好故事”。报道好传统节日,对于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意义重大。本文认为,探讨全球化语境下主流媒体讲好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需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把讲清“是什么”与道明“为什么”结合起来,以更生动、准确且有文化深度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关乎我国自身发展以及构建与世界新型合作共赢关系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当前全球化深入互动中跨文化沟通和国家形象传播的关键要素,更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追逐梦想、深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引领.在“影像媒介为主导的时代,图像标志着现代本质”,①动画语言这种融通中外的图示化表达方式,在对外传播中能吸引“听者”关注,满足他们了解真实中国的渴望;同时,用可被儿童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启迪幼小心灵——他们是决定国家未来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和大众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故事讲什么、谁来讲、向谁讲、怎么讲这四个挑战,通过思考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为尝试构建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本质上要求讲好“属于世界的中国故事”,实现文明互鉴。基于互嵌混融视角,研究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传播破壁的可行出路,即挖掘“人类故事母题”的题材串联人类共通性,用“互文拼贴”的符号嵌合接口消解文化障碍,以视觉影像为主要载体跨越文化鸿沟,并坚持“个人优先”的“个体叙事”打破国际舆论壁垒等。这一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地异质文化互嵌混融、共生互鉴的文化传播通道,有助于提高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多元文化适应力”,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辰目 《传媒》2015,(2):1
《传媒》编辑部上期策划了一组关于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活动的纪实稿件稿件本身写得真切动人,富有感染力 中国记协的有关负责同志也就此发表了很有分量的见解.笔者想从三个方面与同行们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进一步明确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强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二是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之间有什么必然关系,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需要明确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20.
故事会》杂志创办于1963年7月。创刊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故事会》杂志始终坚持“眼睛向下、情趣向上”的办刊方针,贯彻专业、创新、共享、协调、融合“五大出版理念”,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和讲中国好故事,因而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量一直位于中国期刊的前列。杂志不但以其独特的文化创意成为“上海名牌”,同时又以其广泛的影响力、深远的公信力和强劲的传播力成为文化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连续五届获得中国期刊最高奖——国家期刊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