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论非言语语交际中的人体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语言交际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非言语语进行交流.人体语是非言语语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不同文化中的人体语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规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对人体语信息要综合考虑,了解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非言语语差异,正确使用人体语.  相似文献   

2.
“沉默”是非言语交际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语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社会对“沉默”的文化涵义差异对比、差异的成因分析,得出结论:东方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它比西方更重视这一语码的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3.
“静默语”是一种能传达丰富信息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章依据“静默语”的交际功能,探讨了“静默语”的类别,从不同化背景下的人对“静默语”的不同理解、态度,以及东西方不同的语言观,剖析了“静默语”的化依附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受“语言文化适应模式的影响”,它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式,其代表人物是Brown和Schumann。他们认为,因为语言是最富表现力的文化表达方式,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将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化适应模式”为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外语教学的重点?这个问题对母语教学并不十分重要,因为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也同时习得;然而,它在外语教学中却是十分重要的。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和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相比,它是一种非自然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达不到高层次的目标。另外,从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功能角度来看,文化背景知识应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不会直接影响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和解释。比如有关“书”(book)在中国和英国出现、演变和发展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中国人和英国人进行语言交际时不会因为缺乏这类知识而对“书”的基本词义(即外延意义或描述意义)造成误解,影响正常交际。这类文化知识多属...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思维的载体,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委婉语中最典型的词汇“死亡”,由于汉英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等级观念等方面不同,造成其表达方式的不同。揭示委婉语背后所隐舍的深刻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摩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些人提出:理解外国语篇的主要问题是人们对这个国家的背景知识知之不多.尽量讲授较多的语言学习背景知识,使语言学习者能以讲本族语的人构筑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的同样方式来构成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1.讲授背景知识人们长期探索,想要确定到底是什么使得外文语篇如此难以说解.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交际的背景上,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和在同一言语共同体内共同拥有能使语言交际更容易的文化价值,你就会在理解外语语篇方面发生许  相似文献   

7.
作为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默是语言交际之外人类传递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交际方式。由于风的理论基础、文化特性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沉默的语用功能及现实意义,以便对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涵义丰富的交际手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沉默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由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沉默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沉默语的文化差异,恰如其分地运用沉默语,以提升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非言语体系在英汉交际中的文化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言语交际体系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表达习惯和解释惯例,导致了非言语交际在英汉文化中的碰撞。如体态语中的文化碰撞、副语言中的文化碰撞、客体语中的文化碰撞、环境语中的文化碰撞等。研究非言语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人类交际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交际学家A.梅拉比(A.M ehrabin)的研究表明:“我们交际内容的93%是非言语的。”大多数交际学者认为,在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中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递的,其余65%都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方式来传递的。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种方式。由于文化教育和偏见的影响,绝大多数受过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研究现阶段大学生文化意识的现状,笔一者在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文化敏感性,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与文化相关的困难,没有形成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解决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之间的矛盾.笔者提出了关于培养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英语学习者的职责之一。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外文化价值观,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激励学生融合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将中国文化渗透于大学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Recent research has documented silence/reticence among East‐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cluding Chinese students, in Western/English classrooms. Students’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mainstream Euro‐American society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wo primary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Placing emphasis o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tudents, however, without considering aspects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with which those characteristics interact, may over‐simplify and distort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ir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 Based 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Chinese students’ experience of shar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classroom settings of Canadian academic institutions, it is argued that the pursuit of diversity in the classroom may be compromised by classroom interactions, through which, for instance, the dynamics and quality of the knowledge exchange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s may be adversely affected. Within t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concepts ‘silence’, ‘culture difference’ 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are re‐examined; the concepts ‘reciprocal cultural familiarity’ and ‘inclusive knowledge sharing’ are advocated.
… [W]hen I did participate, mostly because I was required to. … Students took turns to present something and that is your topic. You have to say something but even then I didn’t feel that good because it seems … they didn’t feel that interested, … like they couldn’t follow my ideas, follow my perspective. And so it seems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 I think that is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language, it seems we see the same thing in different ways.

(Chinese student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4.
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调查分析了东南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针对调查结果,认为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东南亚留学生汉语教育,应充分利用文化差异,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要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要重视留学生汉语习得环境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15.
课堂沉默现象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虽然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力采用任务型、启发式教学,但是相当多的学生仍然是问而不答、启而不发。文章基于课堂沉默的溯源研究,从教师课堂霸权、应试教育和传统文化视角探析高中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旨在重构和谐课堂,回归生态课堂,倡导合作学习课堂。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目前而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引导、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和写作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一些优秀的教师不愿意上这两门课。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等却不容乐观。其实,大学语文和写作课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素质和应用能力,把大学语文和写作建设成为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新课程,是“教”和“学”双方共同的要求。凯里学院作为升本不久的地方院校,尤其是以师范专业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力加强文化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力度,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教学实践活动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对泰汉语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文化差异、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不统一等系列问题,影响着汉语教学的健康开展.如何尊重中泰两国的文化差异,遵循学生的共性与个体差异,达到文明共生与意义融合,成为对泰汉语教学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元朝所重用的契丹汉学才俊耶律楚材在西域十年的汉诗创作活动,进行了不同于此前中国文学史的重新评价。运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重新评价了耶律楚材在西域的汉诗创作的文化意义,指出他的汉诗创作,除了文学的价值之外,在中华各族之间传播汉文化、扩大广义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影响,把西域同祖国内地从文化的角度紧密联系于一起,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给予了他比单纯文学贡献价值更大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以580名来华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强度与动机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者个体因素对来华前动机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留学生来华前汉语学习动机强度不高;2)对学习者来华前动机强度产生影响的是他们的专业以及是否来华攻读学位。来华攻读学位的学习者、学习汉语专业的学习者,动机强度不如来华进修语言的学习者和非汉语专业的学习者;3)内在兴趣动机与经验动机对学习者来华前动机强度影响较大,尤其是学习者对汉字及中国影视书籍等文化产品的兴趣对其动机强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