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康不满《红楼梦》中所流露的封建末世说,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纲常礼教的迂腐守旧的立场出发,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创作《儿女英雄传》与之争胜。其作品对《红楼梦》的女儿观、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设置、官场黑暗的揭露等方面有着承继渊源,但在主题表达、人物形象、满人民族意识、文学的雅与俗等方面作出了新变。  相似文献   

2.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武侠小说模式——儿女英雄小说,是清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带有满族特色的词汇系统的归纳整理,补充了目前对《儿女英雄传》中满语研究的不足,便于读者对《儿女英雄传》做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王玉蓉 《文教资料》2007,(26):33-35
《儿女英雄传》是文康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著的一部侠义小说。本文采用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的复句理论,旨在考察《儿女英雄传》中说明性因果复句的主要结构模式和特殊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4.
出生于簪缨世家的晚清满族作者文康著有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名世。该书多次再版,并于1991年被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丛书之一出版发行。文康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未有详尽资料。是书现存马从善作于光绪戊寅年间(1878)的序文,署“雍正阏逢摄提格(十二年)上已后十日观鉴我斋甫”“序”,及“乾隆甲寅(五十九年)暮春望前三日东海吾了翁识”“弁言”(后两序系文康化名撰)共三篇。《儿女英雄传》中的一些议论和序文,明确揭示了文康写作的契机、指导思想和侠义公案等题材长篇章回小说创作艺术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陈寅恪与《红楼梦》的关系,今天为人谈论的较多,刘梦溪有长文梳理相关史料并有深入分析。关于《儿女英雄传》本身的专题论文也不鲜见,但陈寅恪与《儿女英雄传》间的关系,特别是他为何喜欢在自己著述中引用《儿女英雄传》等现象,目前还没有人特别注意,所以有必要稍加申说。1.陈寅恪著述中所见《儿女英雄传》事例《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清同治  相似文献   

6.
满人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着意混合才子佳人和狭义小说的文法,创造出“英雄儿女”的模式,力图弥补《红楼梦》之遗恨,探讨新的叙事体裁。吟梅山人的《兰花梦奇传》采用了同样的文本对话和体裁混类的手法,但却对文康的“英雄儿女”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吟梅山人写了一对才子佳人的失败婚姻,由此对文康小说中所营造的那种“英雄”和“儿女”、“义”和“情”、私欲和社会责任、以及男女立场的和谐提出了疑问。在《兰花梦奇传》中,女主人公松宝珠的文才武略变成了在家庭场域中对夫权的威胁,引起了她丈夫的妒嫉和夫妻之间的权力之争。在暴露“英雄儿女”小说文法所存在的矛盾的同时,《兰花梦奇传》触及了“‘大团圆’之后如何?”这一小说盲点,不仅对“英雄儿女”的模式给以了新的演绎,而且以悲剧的结局批评了文康小说的粉饰现实。论文旨在探讨两本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兰花梦奇传》对“英雄儿女”模式的翻案和改造。  相似文献   

7.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被称作"一部融侠义爱情于一体的北京口语教科书"。其语言呈现出过渡期的特点,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儿女英雄传》为分析文本,对"等"字进行了穷尽式搜索,重点探究"等"字的使用情况,以显示该书语言运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清后期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折射出因旗人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而引发出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心理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情感,也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族群意识和旗人内心深处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作为一个旗人士大夫所具有的文化心态以及对民族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可以说《儿女英雄传》是文康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感情的流露。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比较了《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中所要彰显的“情”的不同含义。同时分析文康与曹雪芹对待“情”的不同态度。文康是将“人情”与“天理”时举,以“天理”规定“人情”,以“人情”彰显“天理”,人为地消弭了“情”与“理”之间的二元对立与矛盾冲突,并在“儿女”与“英雄”的完美结合中,走向喜剧的结局。而曹雪芹的思想则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他是在“情”与“理”的对立中凸显了人生的悲剧,这也是造成两书悲喜异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儿女英雄传》是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小说。对这部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 2 0世纪初到解放前 ,鲁迅、孙楷第、胡适等学者对作者文康生平家世以及故事人物渊源等资料作了初步的考证和整理 ;(2 )从建国后到 70年代末 ,这时期的《儿女英雄传》研究较为沉寂 ,对小说评价较低 ,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 ;(3 )从 80年代至今 ,《儿女英雄传》研究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 ,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另外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清代满族作家曹雪芹(正白旗“包衣”人)在《红楼梦》中,系统地表述了“补天”思想,另一位满族作家文康(镶红旗人)在《儿女英雄传》中,也系统地表述了另一种“补天”思想。“补天”的“天”,指的是“天理”,即封建伦理。所谓“补天”,就是“以至诚补天理”。补天不是为了毁灭天,而是为了把“天理”从汉族士大夫的矫言矫行中抢救出来,用满族的“至诚观念”加以弥补或疗救。这样,“补天”思想不属于近现代人文主义,而是古代伦理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出生于簪缨世家的晚清满族作者文康著有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名世.该书多次再版,并于1991年被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丛书之一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自胡适以来,对《儿女英雄传》的思想价值评价一直不高。其实,《儿女英雄传》表面上虽是一部宣扬忠、孝、节、义的小说,但若从实际描写上看,书中的主要情节都可以与“报恩”联系起来,《儿女英雄传》可以说是一部宣扬“报恩”思想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王玉蓉 《文教资料》2007,(18):89-90
《儿女英雄传》是约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侠义小说。本文拟采用封闭式研究探讨《儿女英雄传》中程度副词“很”、“太”用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在叙述视角方面颇具匠心,运用了有利于铺陈多条线索和全景鸟瞰的全知视角,同时也成功地使用了限制视角的穿插转换和流动,使得整个故事的叙述灵活多变、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6.
科举在《儿女英雄传》中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全书以安学海中进士为开端,以安骥高中探花,出任山东学政收尾.文康清醒地认识到了科举制度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但同时也看到了科举制度能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巨大利益.这正切合了中国人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精神使得文康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待科举,高度重视其实用性,在明知其弊端的情况下仍让人物投身其中.文康试图运用“道德报应”的模式使得人物成功避开科举制度的弊端,从而获得成功.同时“道德报应”模式也使得主体对天意产生敬畏,进而将这种敬畏转化为内在道德的约束,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然而,这种“道德报应”的模式始终无法跳脱出实用理性精神对于现实利益的重视,远远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版本考证、文本提示、情节漏洞三方面来看,现在常见的《儿女英雄传》版本很可能经过了多次、多人的修改,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文康写作该书至少是分两个阶段写成的。最初的构思可能只有前二十八回。  相似文献   

18.
<正> 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共五十三回,因原稿蠹蚀不清,笔墨弇陋,疑经他人赓续,刊者削去后十三回,今存四十回。成书大约于1849年以后。作者文康,字铁仙,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宝之孙。《八旗文经》说他“历官理藩院员外郎,安徽徽州知府、驻藏大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显  相似文献   

19.
清代旗人作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塑造的侠女十三妹是一个代表性形象,她体现了男性作家赋予女性的自我意识,以及男性作家对女性的肯定。虽然在社会大背景和男性话语权威的影响下,这种萌生不久的女性意识最终消解于传统的婚姻家庭中,但侠女十三妹的形象以她的独特性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是对其主题思想认识的偏差,进而影响到对小说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小说类型的归属等问题。论文分析小说中所谓“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之间关系的真正内涵,以确定其主旨所在,进而认识和澄清《儿女英雄传》研究中长期存在并争议较大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