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路,耕耘路,耕耘有收获,收获带来甜美感受。每每看到自己叮叮当当敲出的稿件见诸报端,便如同垂钓者收竿数鱼那般欣喜。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以来,平均每年发表稿件200多篇,更有两篇稿件分别获得2006、2007年度山东新闻奖报纸消息类一等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2.
我作为平顶山市工商系统业余通讯员的“头儿”,每每和通讯员相聚,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反映最多的是:“现在上稿越来越难啦。”通讯员小杨为某报记者提供了一年的稿件,虽未得一分钱稿费,但每次稿件发表,还能跟在记者后面露个名;今年不同了,连个名也不给挂了。据悉,报社规定:记者和通讯员合写稿件,只算记者半篇任务,故通讯员只有作奉献。当了二十多年通讯员,我的体会是,每当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名字出现在报刊上,心情就格外激动,干工作也有劲儿;如果再给寄十元八元稿费,就会更加兴奋,干工作就更加有劲儿。反之,则会影响情绪,影响工作。鉴…  相似文献   

3.
我参军20年,业余搞报道也有15年了,大大小小七八个剪贴本上的1100多篇稿件,记录着我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勤奋耕耘十几年来的全部收获。每每翻动这些浸透着我汗水和心血的刊稿剪贴,我便犹如农人抚视自己辛勤耕种的庄稼,心中的甜蜜与自豪自不必言。  相似文献   

4.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眼睛○吕爱强  我已苦苦笔耕十多个春秋,回首间,每每汗颜不已,多少个日夜熬灯构思、改稿,结果却令人失望,翻遍了所有的报纸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那份心情甭提有多难受。  正在我徘徊、茫然之际,政治处主任张云波把我从基层抽调到政治处担任新闻干事,给我提供了写作的环境。那时,我对新闻写作尚未掌握基本规律,常为一篇稿子绞尽脑汁。有时急得直揪揪头发。张主任见了,略带微笑地说:“新闻写作需要勤琢磨,多思考,多换几个角度……”从此,不知怎的,张主任每日都要在办公室坐到深夜一、两点钟,哪怕是看、练字,也不轻易离开…  相似文献   

6.
在调进《新生报》编辑部工作之前,我在农场担任过26年新闻干事,深知当一名基层通讯员的甘苦。一篇稿件,从采访、写出初稿、送审、修改到复写、寄发,要花去很多心血和时间。通讯员把稿件寄出后,希望报纸、杂志、电台采用,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报刊、电台能否多采用一些通讯员的稿件呢?回答是肯定的。调进《新生报》3年来,我作了如下尝试。一、多编短稿。一般来说,编辑编长稿较省事。我自己也喜欢写通讯、特写,动辄二三千字。这对一张8开小报来说,要占一块较大版面,势必挤掉好几篇短稿。因此,我在编稿时尽量抑长扬短,稿件可以编短的尽量编短,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力求在一个版里多发几条。这样做,删  相似文献   

7.
2009年7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新华日报出版部担任版面编辑。作为年轻人,我想围绕关键词"学习"来小谈我的几点想法。首先,多学习心里才有底。出版部的工作,是报纸出版编辑工作的最后"总装车间"。因为要处理的是一整个版面上所有的稿件、图片,事情纷繁复杂。还记得刚上班时,每天下班了回家写日记,写的最多的心情就是"如履薄冰",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不出错"。  相似文献   

8.
孟民 《新闻知识》2007,(3):82-83
“官司赢了!”2008年9月4日,当我拿到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书时,感觉历时几年的一场官司总算画上了句号。然而,不知为什么,看着结果,我的心情极为平静,如同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自己一点也高兴不起来。采写一篇新闻稿件连同应诉,往日的经历又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9.
从我开始写新闻稿件,至少也投出了三十多篇,可却都象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那种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正当我犹豫不定的时候,一篇稿件的发表却使我欣喜地看到了沙漠中的绿洲。那是今年三月份的事:家里给我寄了三十元钱,不料被别人冒领了。后来我了解到其他战友也有丢失汇款、包裹的事,不由是我想: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战友们的利益不受侵害呢?  相似文献   

10.
去年年初,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报名参加了军报的函授。钱汇出后,又有些后悔,我能行吗?别人肯定会说我“逞能”。虽然业余时间我喜欢读书剪报,写写感动自己的心得体会,剪贴也有厚厚的三大本,可心里还是没有底,只是,每每读到与自己有同感的章,心里总有种抑制不住的冲动。熄灯号早已响过,躺在床上久久  相似文献   

11.
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个编辑都当过作者,想想自己当作者时往报社或杂志社投一稿件那殷殷企盼的心情,编辑们就会对自己在处理稿件时,自觉与不自觉地出现的粗疏态度和做法感到自责。所以在繁忙的编辑业务中,我们做编辑的还是应把自己放在作者的位置上,多想想:假如我是作者,这样就能做到——  相似文献   

12.
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是偷偷地写,悄悄地寄,怕稿件写得不好让人笑话。可这样写来写去,进步不大,稿件投出去每每如泥牛入海。后来,我克服了虚荣心理,丢下面子,写好一篇稿件后,主动向老新闻干事请教,到报社请编辑老师指点,稿件命中率大大提高,以使我能从一名报道员成为一名军区报社的编辑。  相似文献   

13.
望着案头高高堆起的稿件,我的眼前每每幻化出一座蕴藏着矿藏的大山;伏案细读厚厚的稿件,我常常联想到烈日下披沙拣金的艰辛。编辑工作的苦和累,更多表现在循环往复的选稿过程中;编辑的才、学、识,  相似文献   

14.
《河北科技图苑》2011,(3):F0004-F0004
近年来,一稿两投或多投的现象时有发生。作者急于刊发自己稿件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想过:一稿两投或多投了,就需要有两家或多家出版者为此付出稿件审阅、编辑加工等重复劳动,从而给出版单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一稿两投或多投的做法,既有法律问题,也有道德问题,它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表现。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版权保护,而不可能有两个或多个版权保护。作者应当对自己的稿件有个客观估计,投往比较合适的刊物,只有在收到编辑部不录用的通知或在投出稿件后超出该刊限定的时间没有消息时,才可以再投给其他刊物。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期刊的工作环节和任务分解来看,实际上期刊只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发表稿件的工作,一个是退稿的工作.文章刊登,皆大欢喜;稿件退回,心情莫测.这也昭示了退稿的尤其是当面退稿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我叫陶传国,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十二期函授学员。回顾自己一年来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的历程,真的感慨万千,可是不管怎样,我都要以非常愉悦的心情向函授中心的老师们汇报:正是因为参加了军报新闻函授,我才从一个新闻报道方面的门外汉走上了新闻报道工作之路,一年来我经过努力,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军事记者》、《前进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稿25篇,这是我想都没有想过的成绩。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来就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任何稿件。记得我开始不停地向函授中心投稿而又屡屡不中时,我的心情是非常痛苦和郁闷的,周围的同志也…  相似文献   

17.
函授之页     
《军事记者》2004,(6):69-69
每每捧读着自己厚厚的剪贴本,抚摸着胸前那闪光的军功章时,我不禁想起政治处张贵国主任曾用一台凤凰照相机吸引我走上新闻写作道路的往事。 4年前的初冬,他得知我喜欢在业余时间里练习新闻写作,就要看我那些从来发表过的新闻稿件。我不好意思拿出来,但张主任执意要看,他仔细地翻看了几篇后,对我说:“不错,基础很好!两个月内必须有新闻稿件在报纸上刊登,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火柴盒’,我也会奖你一台凤凰照相机。” 说心里话,我一直在偷偷地坚持练习新闻写作,可是没有一篇能够变成铅  相似文献   

18.
投稿者总希望自己的稿件变成铅字,然而一篇稿件能否被采用,因素有多种。如占有的素材、选择的角度、文字的水平、新闻的价值等等。如何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我的作法是还要多看报。看报可以开拓思路,多掌握报道线索,研究报刊,从中发现线索,吸收养料,做到配合形势,产销对路,这样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一、从专栏中识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王倩 《青年记者》2011,(25):37-38
当了十几年新闻学教师,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稿件,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挑剔的毛病,阅读新闻每每变成"挑刺"的过程.尤其是看到自己教过的学 生所写的稿子有问题时,经常忍不住打电话过去讨论一番,特别是新闻中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总要提醒一下.例如有一次,一位学生在制作标题时将受害者的惨状描述为"被开膛破腹",便被我不留情面地扣上"严重缺乏同情心"的帽子并将其稿件作为反面教材应用于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当前,报业竞争愈演愈烈。省级党报如何通过自身调整,使自己在读者、广告、发行等市场上拥有与自己地位相称的份额,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省报的新闻改革和自身调整之中,经济新闻版的任务尤其艰巨。我认为湖北日报第二版之所以特色不够鲜明,主要缘于三个方面。第一、稿件内容相似的重复稿件多,行业部门稿件多,结论稿件多,静态稿件多,关系稿件多。第二,经济领域动态报道少,前缘报道弱、服务性差。第三、人物报道不鲜明。第四、版面视觉冲击力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