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一位老记者说过:勤奋的人才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懒散的人只能算是个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凭着勤奋在新闻报道这条坎坷小径上跌跌撞撞4个年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偿了失败的痛楚。但最近因为偷了一次懒,差点误入了报道失实的深渊。某部有段10公里通讯线路,时常受到沿线不法分子的偷盗,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工作。该部队也曾向驻地有关部门报过案。为了对沿线群众进行教育的目的。部队让一名干事给驻地新闻单位写了篇新闻稿子,但未见报。随后,部队又让我去写。当时我想,那名干事写了稿子,素材肯定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2.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有7个年头了。这期间,我曾与一些记者们进行过抓新闻的竞争。1989年9月,我部“猫耳洞函授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11家报社的记者应邀参加毕业典礼。当时我想,在这种场合,我这个无名小卒,还是躲得远一点;可又一想,搞新闻就要“抢”,即使见不了报,对自己也是一个锻炼。于是,我从7所大学派教师专程到前线辅导战士学习的角度下笔,写出有新意的报道,很快被《解放军报》和《中国教育报》刊用。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江西一位农民赖以致富的“十六字种菜经”: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那个农民依照这个“秘诀”与他人竞争,处处主动,胜人一筹。后来,一些不景气的企业从这条“种菜经”中得到启示,很快摆脱困境,使企业扭亏为盈。细细想来,这个“种菜经”对我们搞新闻报道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人无我有”,说到底就是个“独”字,这是“十六字诀”的核心。一个企业,一旦有了专利产品,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就有了竞争的条件。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独家新闻也就是“专利产品”。一条好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4.
写稿如生养     
搞新闻报道,固然有许多经验之谈,但更在于刻意求新,写出成功之作.这对于一个对新闻报道极其负责的同志来说,莫不如此.一九九三年底,我和乡教育组的一名负责同志到安城中心小学了解“文明单位”的建设情况,准备写一个推荐材料.但一进老师们正在忙乎的试验室,却被摆放在屋里的一些花花绿绿的年画、挂历等发行物所吸引.我不经意地问了一句:“这屋里怎么放了这样一些东西呀?”几位老师听了便一起数落起来:“这是上头摊派下来的,分给每位老师、学生,教大学必须去完成的,发行款项定给每位师生,完不成就要受罚”我当即感到这是条很好的新闻,有必要赶快写出  相似文献   

5.
“文合为时而著”意思是说文章的写作要切合当前时宜,符合形势任务需要和现行方针政策。著文立说如此,写新闻报道更是这个理。在这方面,我有比较深切的体会。记得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阵子,我的写作热情特别高,并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写一篇稿件。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眉毛胡子一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新闻写作的基础上,勤奋,同样也是最好的老师.我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勤奋产生热爱.因此,我说勤奋是热爱之父.尤其我们基层通讯员,杂事多,环境乱,还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如果一懒散,那就谈不上“采访、写作”了.从历史到现在,从古今中外一百个搞写作的人,就有一百个人是勤奋的.只有勤奋了,写多了,尝到了写稿的乐趣,自然而然,热爱也就随之而来.有名言“天才出于勤奋”.我也体会出一句俗话:“勤奋出效率、勤奋出高产”.  相似文献   

7.
宗焕平 《新闻与写作》2004,(1):27-28,44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是新闻媒体的立足之本。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决定着媒体的成败兴衰,也决定着记者的工作成效。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呢?这里面有“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也有时机、时效等问题。从实践看,我以为重视以下五方面问题,对凸显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光学不写,眼高手拙;光写不看,提高很慢。”有人把读与写比喻为鸟的两翼、车的两轮,是很有见地的。只有两翼发达,才能振翅高飞;只有两轮竞进,才能驰骋千里。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说说学习。最近,我参加过一个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会议。在会上和刚作报道工作的一些通讯员谈起学习,不少同志总是惋叹:“我啊,很想学习,就是忙得没时间学呀!”“时间”似乎成了学习的障碍。由此,想到西汉文学家刘安说的一句话:“谓学无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就是说,那种整天喊着没有空闲时间学习的人,有空闲时间他也不能学。我看这是一句真理.时间本来就是挤出  相似文献   

10.
我初搞新闻报道时,抱着“万箭齐发,必有一中”的侥幸心理,只注意埋头苦写,忽视科学的采访态度和方法,到基层采访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抓到一些面上的材料,就如获至宝,常常是采访小半天,关门写两天。结果,稿子写了不少,送到报社像“泥牛入海”。一些同行看了我的稿子评论说: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了稿子先天不足的原因是把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搞颠倒了。于是,我改变过去轻采重写的毛病,把分时间用在采访上,掌握大第一手资料。这样,脑子里“货”,写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如《马素花的“半个儿子”》这篇报道,我在写作…  相似文献   

11.
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时,别人写植树造林,我照样子也写植树造林,结果写出许多“废品”来。我在失败中觉醒,总跟在人家后头照猫画虎写不出新闻来。以后我比较地注意了为“大路货”选个好角度,为“半成品”觅个好名字。  相似文献   

12.
新闻写作是愚人的事业,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必须以毕生的精力、不懈的追求,去辛勤耕耘,潜心钻研,才能如愿。当然,仅靠勤奋是不够的,还需一定的悟性。倘若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新闻采写能力的程度,正确地把握自己,自觉地超越自己,那无疑是一个优秀通讯员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认识一位搞了30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老同志,他似乎只会写“来信”一种体裁,悠悠半生来写过一篇象样的作品。和他谈及此事,他告诉我这都是由于不思创新造成的。我们通讯员要学会写各种体裁的文章,才能搞好新闻报道,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也不至于把许多好素材浪费掉。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事可以写消息,有些可以写通讯,如果我们不掌握多种表现手法,就难以适应报刊刊登的需要。同时,树立质量观念,是通讯员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作为我们通讯员自己要有自我拼搏意识、顽强奋进意识,不要老觉得自己以前发表?多少作品,而产生自满情绪和  相似文献   

13.
“奖品”     
考入军校后,我主动加入了队里的新闻写作兴趣小组,写稿的热情很高。年底新闻报道工作总结时,宣传科为鼓励我给我评了“优秀奖”,奖品是用红纸包着的一个大信封,上面写着2003年《军事记者》杂志一套。以前,我只是在图书馆偶尔见到过这个杂志,对它的内容并不太熟悉,心想奖这一套杂志有什么意义?但是,当我拿到第一期后,就改变了这种认识。杂志中的“采编感悟”、“通讯员园地”、“新闻讲台”、“刊中报”等栏目让我耳目一新,捧着它就像在漆黑的迷官里徘徊许久后看到了一线曙光,它让我了解到了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方法技巧。一些报道员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我是连队一名普通的战土,爱好写新闻报道。参加了部队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后,懂得了写新闻报道的一点技巧,开始写新闻。去年,11家报刊、电台刊用我写的83篇稿件,并被《西线影视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增强竞争意识,努力提高报道质量。在“新”字上下功夫,去年7月,部队都在抓“双防”(防事故、防案件)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武部,没有一名专职新闻干事,新闻报道和政研工作却连年先进;没有一名专职报道员,新闻人才却层出不穷。知情人说,关键是我部有个善抓报道工作的政委。新闻报道抓全面该部政委李炳武以前曾任过旅政治部主任,抓新闻报道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说,政治工作出新闻,军事、后勤、技术装备工作同样也出新闻,可因为搞新闻的同志大都在政治部门,这“笔头子”动来动去,往往是政工口上多一些,忽视了军事,冷落了后勤及其他部门,有时候甚至走向极端,脱离中心工作,这种倾向不改,你根本就抓不到好新闻,也写不出好新闻。原因很简单,打靶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元代的著名散曲作家乔梦符曾说过:“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我想写新闻报道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们阅读一篇新闻报道,总是从头开始的。新闻报道的开头用“行话”来说,就是“导语”。如果导语写得如“凤头”那样美丽俊秀,生动有趣,就会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使读者有“欲罢不能”、“不看不快”之感。例如,香山饭店座落在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距离天安门二十五公里。据历史记载,饭店所在地原是清朝康熙皇帝郊游、围猎和避暑的行宫故址。园里名胜古迹甚多,每年秋天红叶满山,风景尤其美丽。北京日报在报道这家饭店开业时,导语这样写道:“自然环境和建筑  相似文献   

17.
有不少青年新闻爱好者问我:“搞好新闻报道的窍门儿是什么?”我说是四个字:“多、快、好、省”。所谓“多”,即采写的稿件登的多。当然,这种多是建立在你有了一定的新闻采写基础上的。我当初写稿时也曾经盲人摸象般地胡采乱写过,甚至一天便寄出去三四篇稿子。但许多稿件如泥牛入海,自己不久便泄了气。《运城根报》星期刊创刊号头版重要位置登了我的“处女作”《打鱼挖藕时节》,一下子又使我振作起来,每天不是攻读新闻写作知识和范文,便是有选择地忙于采写,就这样如痴如魔地坚持有的放矢地采啊写啊,渐渐摸出了点门道,用稿率也自…  相似文献   

18.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19.
我经常与一些基层通讯员交流写稿经验,常听到不少通讯员抱怨自己所处的地方环境差、范围小,没什么新闻好写。写稿之初,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今天回顾自己十余年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所走过的历程,我深深认识到,要走出这一境地,平时除加强自身的政治、文化修养外,还要磨炼一双锐利的眼睛,在生活中多长一个心眼,做个有心人。 记得有一次笔者举办全镇插秧能手种田比赛,赛前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吩咐我写篇插秧比赛的稿子。当时我想,插秧比赛年年搞,年年都是老一套,况且这类稿子市、县各新闻单位都已刊播过了,轮到乡镇搞插秧比赛有什么好写的呢?在这种  相似文献   

20.
入伍第一年,团政治处根据我在地方党政机关搞过新闻报道工作的经历,把我调到了报道组。刚到报道组那阵子,感觉自己写部队的稿件很不容易,不知从哪儿下手。后来,我逐渐改变了写作“战法”,重新理清了工作思路,写部队稿件时就顺手多了,近年来我在军内外报刊上稿近四百多篇,其中有好几篇受到了军报编辑的好评。一些同行羡慕地问我有啥好“诀窍” ?说实话,“诀窍”咱没有,体会倒有一些。其中,最重要的体会是:让“丑媳妇”多见“公婆”。   我常把初稿比作“丑媳妇”,第一读者比作“公婆”。将初稿先交给第一读者——连队官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