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科研能力正在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封面故事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和业界关注度远高于普通成果的表达.目前中国顶级基础科学成果的视觉表达对美国的科学图片创作机构有较高的依赖,自主创作能力明显不足,这反映了中国基础科研与人文艺术素养的割裂.准确理解科学内容并进行恰当的视觉表达,实现科学与视觉艺术的交叉创新,中国也可以有更多的成果登上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封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对于期刊的引用和管理的影响及这种互动与科学传播体系的关系。【方法】 以实证手段分析中国媒体报道科技论文与科技论文引用率的相关性,并从科学传播体制层面探讨媒体与期刊的互动。【结果】 中国媒体报道与期刊论文的更高影响力具有相关性,但我国科技期刊在系统性利用科学传播资源方面尚显不足。【结论】要从中国科学传播系统出发,充分考虑科技期刊、科研工作者和科学新闻的不同需求及论文的新闻发布对各方的不同影响,制定基于论文成果的开放科学传播平台与战略。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封面图片是期刊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恰当的封面图片展示期刊中核心的学术成果,并传达着学术理念。封面图片实质上就是科学成果视觉表达的呈现,我国核心科研成果的视觉表达需要合适的封面图片作为载体。在对国家图书馆3635种科技期刊调研的基础上,从封面图片的学术水平、审美水平、设计水平等角度对中外科技期刊封面图片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对于提高中文科技期刊封面图片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科学可视化与传播学有着紧密的交叉,形成的科学成果的视觉传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本文从2012年中国与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的新闻图片对比入手,引出科学成果视觉表达领域国内外的差距问题,结合顶级科学期刊Nature、Science的封面故事以及设计实践经验展开案例分析。指出科学成果在视觉表达时应选准视觉表征的核心元素,以丰富的科学内涵、生动准确的视觉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乃至哲学理念,实现更为有效的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ell系列期刊的封面设计思路,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水平。【方法】采取个案研究法,总结科技期刊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封面设计策略。【结果】借鉴Cell系列期刊的科学与人文融合设计模式,完善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理论。【结论】科技期刊应根据期刊定位与学科特点,加强科学与人文融合封面故事策划,兼顾受众的审美与需求,重视纸质封面与在线数字封面同步设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科学美国人(国际版)》封面图文信息的视觉传播特点,为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迈向精品化与国际化提供借鉴。【方法】 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06—2016年该期刊129幅封面图文关系进行信息传播的解读与分析。【结果】 在理论应用过程中对原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同时弥补了社会符号学和视觉传播双重视域下科技期刊封面的研究缺憾,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提供另类思路。【结论】 科技期刊应树立、坚守期刊品牌的视觉形象,注重文字模态和图像模态的相互配合,使封面科学信息的视觉传播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图片进行艺术学研究,提出建设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平台的策略。【方法】从色彩学、设计构成学等方面,对封面图片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提出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对我国的几点启发,进而指出我国封面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结论】中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需借鉴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的经验,选取具有审美意味的封面图片,准确传播中国的前沿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改写的经典图像与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相结合,促进艺术美融入科技发展。【方法】 从经典图像改写的外延和内涵出发,对经典封面图像改写的方式、理念、风格、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我国科技期刊应积极借鉴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经验,建立前沿科学艺术工作室、拓宽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度;编辑部在设计封面时需提升审美意识。【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需借鉴顶级科技期刊的经验,可选取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图像进行改写,更为有效传播前沿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9.
顶级科技期刊封面的中国元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将中国元素与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结合,促进中国元素有机融入封面设计,为科技美与艺术美结合提供策略。【方法】 从中国水墨元素、文明元素、科技元素等方面,对封面图片进行研究。【结果】 提出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对我国的启示,指出我国封面设计需要提高“Cover Story”的应用率,以及提升中国元素的审美性。【结论】 中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需借鉴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的经验,选取包含中国元素的封面图片,有效传播中国的最新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Nature 2020—2022年的封面故事为研究对象,分析视觉修辞的表达和方法,为我国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方法】以视觉修辞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法,对Nature 2020—2022年的153个封面进行探究,通过对比分析封面故事的视觉修辞特征,总结出封面故事的视觉修辞方法。【结果】Nature封面故事有着系统的视觉修辞逻辑与方法,包括叙事的转喻和隐喻、构图的列锦和连续、造型的夸张和仿拟。【结论】科技期刊要更好地借助视觉修辞推动封面科学信息的传播,应综合使用不同的视觉修辞方法,以简单易懂的符号叙事、规律有序的构图、丰富突出的造型,优化期刊封面的视觉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科技期刊传播视角,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考证法对1919年创刊的《少年中国》编辑出版、办刊宗旨及自然科学传播作了历史考察与研究,梳理五四后期综合性期刊在中国传播自然科学的历史脉络。研究认为:《少年中国》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本科学精神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翻译、引进与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等,影响并推动了五四运动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自然科学传播和大众科学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9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联合主办 “2009 科学传播与自主创新论坛”。在此论坛上隆重举行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 平台的启动仪式。 这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自主研发的CSCD通过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正式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服务。全球用户在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可以检索到我国1000余种公开出版发行的自然科学、医学、工程技术期刊,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我国各学科领域科学研究重要成果,从而促进我国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利用。2007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一直在积极努力进行数据准备和系统升级改造工作。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在CSCD数据完整展现、产品测试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对系统功能、数据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反复测试,从界面设计、页面导航、数据揭示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CSCD登陆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后,经ISI合作伙伴及用户试用后,反映良好。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与 ISI Web of Knowledge 的成功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期刊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利用率、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为从多个角度认知科学交流方式变化和科研进展对科技传媒变化的促进作用,探讨如何提升科技期刊在科学交流和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在与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合作的同时,积极推进自主平台的发展。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为核心的ScienceChina——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近年来新推出了中国科学文献计量指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基于CSCD和SCI数据呈现给用户我国近十年来科技发展的统计数据。在ScienceChina中采用了可视化技术,将检索结果直观简介地呈现给用户,统计结果可以图形化地显示,方便了用户对统计数据的理解和追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基于引文检索、统计分析、全文获取的多元化服务信息服务平台。 在“2009 科学传播与自主创新论坛”上。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晓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Keith Collier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从我国科学研究状态、信息环境变化、国外科技期刊办刊实践等多个角度,阐述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和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倡导要促进中国科研成果、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同时引进国外的科研信息和先进的办刊方式,提高科技交流和传播的绩效,从而促进中国科研社区的自主创新。启动仪式吸引了来自著名高校、文献情报机构、学协会、出版社、期刊编辑部等100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170余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国际顶级综合类科技期刊公众传播模式及特点,为我国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建议。【方法】以Altmetric Top 100入选论文数量最多的Nature、Science和PNAS三刊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在公众传播产品、媒体传播体系和新闻媒体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模式和特征。对照分析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的公众传播特点。【结果】以《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为代表的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公众传播能力提升迅速,但仍存在新闻传媒人才短缺、期刊集约化程度不高、公众传播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结论】我国综合类科技期刊需要着力增强传媒人才培育、集约化品牌发展、公众传播机制建设,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公众传播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技期刊传播视角,采用原始期刊文献考证法对创刊于1930年的《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之创刊背景、编辑概况、作者群体及科学传播作了历史考察与研究。研究认为:《理科季刊》是20世纪30年代综合性期刊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期刊之一,也是当时我国学者可以用"中文或任何外文"发表科技学术成果的较少期刊之一。其以较高的学术起点,以远远高于社会其他机构和团体创办的同类型期刊的学术层次,象征着早期高校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的诞生,在科学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归纳科技期刊创新成果的公众传播现状,指出以科技期刊为载体的创新成果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以科技期刊为主体的公众传播和推广策略。【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了解国内外出版商和科技期刊的公众传播案例,总结科技期刊开展公众传播的经验。通过问卷调研,了解科研人员、期刊编辑、新闻记者对于科技期刊公众科学传播的态度。【结果】科技期刊重视创新成果在公众传播领域的推送,采用社交媒体、新闻媒体渠道组织丰富的文章呈现方式,为将象牙塔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公众感兴趣的、具有科普效果的内容做了良好的示范。【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围绕创新成果开展科学普及多为自发行为,受限于人力、财力,同时缺乏与媒体有效的沟通机制,科学传播动力不足。开放科学时代,科技期刊开展公众传播需要明确“定位”、做好“分级”、建立“出口”、打通“渠道”、落实“政策”,搭建“科技期刊-传播媒介-大众”这一有效的传播链条,实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质量特刊对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内容质量与影响力的作用,探寻通过组织特刊提升期刊质量与知名度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方法】 基于《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5年来特刊组织的实践,分析特刊在提升学术质量和期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贡献,以及特刊组稿的方式、经验与启示。【结果】 期刊组织高质量特刊不仅能够吸引高质量稿件,增强期刊国际影响力,还能挖掘和发现期刊所需人才,向世界展示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讲好中国故事”,为期刊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结论】 英文科技期刊应抓住发展机遇,着力组织高质量特刊,逐步提升内容质量与影响力,打造中国科技期刊品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流程管理模式并探讨其中的相关问题,为同行提供经验借鉴。【方法】从版面、设计风格等方面对科技期刊封面图片的特征进行归纳。以中国激光杂志社期刊封面为例,总结封面设计流程管理模式,探讨封面设计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结果】期刊应对封面的主题策划、生产流程、版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流程管理。此外,就封面设置及风格、元素文化、版权意识、与设计公司合作等问题进行思考总结。【结论】科技期刊可通过合理的封面设计流程,将科技与艺术融合,更准确地传播前沿科技成果,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制约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政策导向,期刊与论文的科学评价,期刊显示度、出版定位,期刊出版载体多样化等方面对影响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的提高是促进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的首要因素,期刊刊载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期刊质量的关键因素。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质量,质量是期刊发展的动力。期刊的发展与其出版定位及对期刊与论文的科学评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沟通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 意义、方法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国际科学新闻界,对关键科学进展的报道主要来自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以论文为基础的科学新闻代表着科学共同体对一项学术成果的认可;另一方面,科技期刊通过组织撰写和发布本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的新闻稿,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刊物在科学界和公众中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很多国际知名科技期刊都重视这项工作。本文介绍了国际科技期刊新闻发布工作的流程、这项工作在中国的进展,并分析了它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开放科学趋势下创新科技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在对开放科学的内涵以及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和传播交流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未来科技期刊评价的发展方向。【结果】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出版特征主要表现为:OA出版、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增强出版和语义出版、开放同行评议。传播利用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渠道网络化、多媒体化,传播受众社会化、公众化,文献获取和利用无障碍化。开放科学趋势下,科技期刊评价的发展方向为:构建以开放透明为导向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构建基于论文内容的期刊定性评价方法,引导相关主体从关注研究结果和数量向关注研究过程和质量转变,加强多源评价数据的融合研究。【结论】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和传播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在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实践中,建议相关学者和管理人员转变期刊评价理念和方法,构建与开放科学相适应的期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