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周少华 《收藏》2001,(5):10-10
在笔者收藏的清朝成丰大钱中,有一品戴书成丰重宝宝泉当十铁母(见照片)。对这品钱的实测数据如下:钱径:37毫米,穿8.5毫米,厚3.5毫米,重23.5克.  相似文献   

2.
笔者集藏一枚“庆应通宝·背贰百”钱币。外径38.8毫米,穿宽6.4毫米,厚2.5毫米,重20.5克。宽缘厚肉,红铜质。正面钱文为真书直读“庆应通宝”,背面右“贰”左“百”,上似银锭子,下为花押。钱文端庄,匀称饱满,穿口  相似文献   

3.
李蕴玖 《收藏》2008,(10):100-100
笔者藏有一枚宋代以前“五男二女”童戏大花钱,直径63.4毫米,穿径9.4毫米,厚2.2毫米,重44克。该钱青铜质,传世品,包浆厚重,黑色,正、背面图纹均为浅浮雕。  相似文献   

4.
陈联廷 《收藏》2009,(11):121-121
笔者藏有一枚安南(今越南)所铸“明德通宝”花穿钱,背文为草书“万寿”二字。直径25毫米,重5.5克(见图)。生坑绿锈,令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5.
王钢 《收藏》2010,(10):125-125
泉友藏有一枚清代铜钱,正面为“道光通宝”,背面为满汉文宝陕,直径29.8毫米,穿5.5毫米,厚1.7毫米,重7.45克。与民间流通的“道光通宝”制钱相比,其铜质精良,不仅肉厚、体重,而且字体风格也不相同,整体制作规范,看上去很舒服。  相似文献   

6.
陈国友 《收藏界》2012,(5):75-75
我早期集得的一枚“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是红铜质的,与其他“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不同。钱币的直径为44.5毫米,穿径5毫米,厚3.6毫米,重量是42.5克。此钱锈蚀较重,我用我研制的“小腐蚀去油除锈剂”数次清洗后,使其字口清晰,所拍的照片如图1。  相似文献   

7.
叶伟奇 《收藏》2008,(12):123-123
数年前,笔者从福州市花鸟市场地摊上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圆形方孔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0毫米,穿径4毫米,厚1.8毫米,重4.95克。其面文对读,背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见图)。“光绪通宝”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淮在位期间(1875-1908年)铸造的年号钱。所见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唯独不见有铅质钱。  相似文献   

8.
潘龙 《收藏界》2013,(12):93-93
这枚正面带有网状纹饰的行书“元祜通宝”折二钱(见图),直径30.1毫米,穿径7毫米,厚1.5毫米,重6克,锈包艳美,开门见山,系笔者在二十年前所得。  相似文献   

9.
刘红俊 《收藏》2006,(2):100-100
我的收藏是从古钱币开始的,其中不乏珍品,如包金贝、天启背二银钱等。一枚直径2.4厘米、穿径O.8厘米、厚仅0.5毫米、重2.1克的宋代元丰通宝小平钱(见图)也是我的珍爱。  相似文献   

10.
张世林 《收藏》2001,(1):49-49
近日在定西古币市场上,从一钱贩手中购得一枚面文“雍正重宝”背“宝巩金城”钱。是钱直径33毫米,穿径6.5毫米,厚1.68毫米,重9.6克,铜质青中泛紫,铜色熟旧。由于长期携带、把玩,其钱通体光洁,只是钱缘左边有一月牙形缺口,但字体规整、雄健,整体形状完整、精美(见彩图)。此钱各钱谱未载,各泉刊未见报道,是清代宝巩局铸币的新发现,亦可补雍正宝巩局铸币之缺。  相似文献   

11.
钟成华 《收藏》2008,(12):128-129
“佛法僧宝”铜钱(见图),直径24.5毫米,穿宽5.8毫米,厚1.1毫米,重3.4克,钱文篆书直读,光背无文,安南(今越南)陈禺陈朝天应年间(1516年)所铸。安南古泉币,受中国影响深远,是为方孔圆钱形制,饯文均仿汉字,亦有用中国年号铸钱。在陈朝所铸“天应元宝”“佛法僧宝”“宜和祜宝”三品中,唯“佛法僧宝”钱传世较多,是陈朝(1516~1521年)陈暠父子大量铸造的流通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近年出版的北京市钱币学会编《崇宁通宝分类图谱》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崇宁通宝”各种版别钱币的专著,可还是没能囊括“崇宁通宝”的全部版式,时有新面貌悄然面世。前不久,笔者淘得一枚出谱大字版“崇宁通宝”,钱径32.2毫米,穿径8.5毫米,厚3毫米,重14.4克。钱体厚重,青  相似文献   

13.
明“天启通宝”铸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小平、折二、折十等。“天启通宝”四字楷书,小平钱除光背外,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多种文字。笔者藏一枚“天启通宝”光背小平钱。钱径24毫米,穿面径4毫米、背径5.5毫米,厚2.5毫米,重6.7克。黄铜质地,钱体厚重,包浆自然,有流通磨损且边缘受重击变形之痕,是开门的传世品。  相似文献   

14.
老董答问     
董大勇先生:您好!今天冒昧给您写信,请勿见怪。这里寄上我藏品中几枚比较特殊的古币(附上照片)想清您鉴定一下,听听先生的见解。“大观通宝”铁钱,直径38.5毫米,穿径10.5毫米,重13.8克,熟坑。我本人对此钱存有一定的疑虑,诸谱不见记载,《中国铁钱》一书中见最大直径为34毫  相似文献   

15.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行“圣宋元宝”、“圣宋通宝”钱。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和小平型背“当伍”两种,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笔者珍藏着一枚“圣宋通宝”钱,径24毫米,穿5.5毫米,厚1.5毫米,重4.2克。小平光背“圣宋通宝”在查阅过的钱谱里只发现三种版式。笔者所藏这枚钱,同《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1033号“圣宋通宝”拓片文字两相比较,字体、风格、气韵颇为相似。后者字迹清晰,毫  相似文献   

16.
王军 《收藏》2009,(4):119-119
笔者收藏的这枚花钱,黄铜质,传世品,包浆熟旧自然。钱径45毫米,穿径8毫米,厚2毫米,重19.38克(见图)。正面钱文为右旋读“驱邪降福”,钱文间饰有蝙蝠和祥云二种图案。把蝙蝠与祥云组合在一起,含有洪福齐天之寓意。  相似文献   

17.
何志松 《收藏》2008,(2):123-123
笔者收藏的这枚镂空龙虎花钱为生坑品,红斑锈,古朴凝重。其正背图案一致,抽象夸张,龙鳞虎须清晰可辨,显得格外生动自然,富有情趣。其三重外轮,圆穿重好,直径59毫米,重量36.5克,青铜材质。根据纹饰、材质和锈色判断,应为元初之物(见图)。  相似文献   

18.
这枚"咸丰重宝"雕母钱,直径59毫米,穿径10.5毫米,厚5毫米,重104克,背书"计重一两"。传世包浆,雕工精细,钱文字口深峻,字体特别清晰,规整匀称,字体及内穿有一定的拔模斜度。底章光洁,在钱文及底章上虽看不见雕刻痕迹,但在钱文及内廓底部,有一圈小小的台阶(用30倍放大镜看),在台阶边缘,可以看见一刀一刀的圆弧连接,就  相似文献   

19.
杨爱存 《收藏》2008,(9):109-109
笔者于2007年夏季在辽宁某地农村购得一枚“康熙重宝”背双龙纹“宝泉”大花钱,其直径60毫米,穿径8.6毫米,边厚3.4毫米,重66.9克(见图)。该钱铜质精良,色泽金黄,包浆熟旧。面文“康熙重宝”四字为宋体楷书,凝重端庄,“熙”字写法与常见行用钱有别,左边不带竖画,同俗称“罗汉钱”中的熙字写法一致。传说罗汉钱是为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寿辰而铸,当时被称作“万寿钱”,故此双龙纹大花钱亦有祝寿钱之说。  相似文献   

20.
老董答问     
《收藏界》2006,(9)
尊敬的董大勇先生:您好!前不久我集得一枚青铜大花钱。径72.9毫米,穿12毫米,厚3.8毫米,重89克。该钱铜质精良,包浆自然,似为传世品。钱面高浮雕四人像,是神?是将?寓意是什么不甚了解。由于没有钱文作参考更不好断代,故请教先生。说也巧,事隔不久,我又遇一面雕有与之完全相同的四人像白铜铜镜。铜镜内径61毫米,花钱内径也61毫米,同时,钮座与钱穿外径相等。现将铜镜彩照一同寄去,或许对分析花钱人物及断代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