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北宋党争在士人词中的表现没有诗、文那么明显,但也是审视北宋词文学发展、士人词风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因素。北宋党争大致分为三个演进阶段。仁宗朝党争初起,士大夫的染指使词摆脱了晚唐以来的艳情遗风,士人词走向抒写个人性情的雅化道路;神宗朝新旧两党围绕变法的党争愈发激烈,苏轼词记录个人心路历程,有诗化的自传倾向,开士大夫词的新风;哲宗朝党争激化,卷入政治漩涡的士人在党争、文祸的双重压力面前,常借词之深幽隐约抒发颇具个性的士人胸怀。党争促使士人词风实现了抒写个人性情的重要变化,也促使士大夫词最终走向"自是一家"的正统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2.
王巩笔记党争叙事主要涉及北宋的吕、范党争和新旧党争,叙述了北宋党争从政见差别到党派倾轧而愈演愈烈的党争历程。通过党争叙事,王巩客观反思了北宋士人好议论的士风、党人兴起文字狱、过激报复的作为。王巩的党争叙事吸收史传体的叙事简省,春秋笔法,冷静褒贬,比正史更细致生动;也具六朝笔记小说的言简传神,记事则有条不紊,记人则神韵毕肖;政治叙事夹杂着神怪灵异叙事,具有笔记体的私人性、神秘性。  相似文献   

3.
在党争和主和的大背景下,南渡词继承了苏词以士大夫精神为底蕴的"呈现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内在逻辑,并将其发展为群体叙事.在"家园失落"和"英雄失路"的两大主题中书写士人价值悲剧,词成为士人从政治场退场后自证身份和实现身份认同的载体.但在受到政治摧抑后,南渡词人在诗酒风流和群体唱和中构建新的群体身份认同,从政治主体转向文...  相似文献   

4.
“以诗为词”的缘起,是涉讼已久的一段公案,各家之说莫衷一是。章以北宋党争为视角,从党争与词的言志功能的获得、党争与词的内质变化、党争与振兴词格三个方面,对“以诗为词”这一学现象做了新的论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词人秦观在七年的贬谪期间写有二十多首词,这些词真实记录了他在悲苦不振中走向沉沦自灭的情感演变轨迹:贬谪初期,词风凄婉,经常通过今昔对比表现失落之感;贬谪中期,词风趋向凄厉,表现了词人在险恶现实处境中的悲鸣;贬谪后期,秦观词流露出绝望之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借酒浇愁的词作中。从秦观贬谪词里,我们能看到北宋党争给士人带来的身心双重的痛苦,以及个人命运在时代漩涡中的沉浮。  相似文献   

6.
北宋一朝,始终处于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中,而与西夏间的冲突是边患的主要矛盾。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激发士人积极进取、革新政治的精神,与之相应的文化心态也发生变化,表现为以道自任精神的复活,人格精神的重新确立,这对整个宋代的士风、学术建构、文学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宋夏战争作为研究媒介,探讨宋夏战争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北宋新旧党争背景下苏门词人词学观发生了新变,主要体现在另树词风的自觉意识,诗词同源的词体观念,托兴自遣的词学功能观。新旧党争是促成这种转变的一种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宋人笔记大多涉及北宋党争,是关于北宋党争的第一手资料,它们记叙了党争名士的遗闻轶事,更加全面、细致、生动的描绘了北宋党争以及人物。笔记作为私人著述,往往能使我们认识党争的全面性,复杂性,也能体现笔记作者的人格风貌和胸怀见识。  相似文献   

9.
曾布是北宋中晚期政坛上的一位较为重要的人物,<宋史>把他收入<奸臣传>,乃是自哲宗朝开始的不同政治集团斗争的结果.围绕熙宁变法,不仅形成了"元祜"后的新旧党争,还出现了"新旧史"朱墨史"的斗争.本文旨在探讨曾布与熙宁变法的关系及其在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对词的创作有着不客忽视的影响。山谷词是其中的一个显例。正是在党争背景下,山谷词的后期创作完成了词体的诗化、词意的延展、词风趋向沉郁的转型,由此使山谷词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地。  相似文献   

11.
从《人间词话》看李煜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惜笔墨地推崇唐五代词,对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偏爱有加,对其词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李煜词的内容、贡献及艺术品位三方面来说,李煜词不仅是一部血泪史,其词宏大的取材、阔大的气象,更使其词注入了强烈的士大夫意识,使得词坛上"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为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李煜词之神秀亦为之添砖加瓦,增色不少。这就是《人间词话》里所展现的李煜词。  相似文献   

12.
关于岑参的生年问题,学界意见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文章从唐代进士及第守选三年的应有之义出发,辨定其生年:岑参天宝三载春进土及第后,守选三年,于天宝六载春授官,其年三十,由此逆推,定岑参生年为开元六年;岑参在诗文中多处地方提及其年岁,以其开元六年的生年来观照这些诗文,则丝毫没有扦格斗氐牾之处。  相似文献   

13.
苏婷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67-70
辛弃疾是两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留下词作629首,其中有题序的535首,数量为两宋之最。他写下如此多的有题序的词,究其原因,既是顺应题序的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其个性气质的外化体现,还与他想要实现的政治抱负分不开。稼轩词题序的交际功能集中体现在祝颂词和交游词上,其中祝颂词题序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为表达友情和交流思想,交游词题序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为切磋词艺、逞才角技以及交友娱乐和宴饮酬赠。稼轩词题序的交际功能有着帮助受众准确理解词意和了解词人行藏出处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汝鐩为宋代宗室中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当时就颇有影响,现代学者也多给予好评。赵汝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艺术上是"诗兼众体,风格豪放";内容上则视野开阔,题材丰富。他的诗歌成就的内容,大致有五个方面:抒发报国之志、关心民生疾苦、关注离乱女性、批判昏庸君主以及大量的抒发性情的写景纪行之作。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苏轼词中议论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的北游词词情内潜,而词境开阔,形成了沉郁深厚的情感张力,在300多首玉田词中独标一格。张炎北游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得力于北方自然山水的苍凉粗犷之美,又来自于词人融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于一体的抒情方式。张炎的北游之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词人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词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17.
孟郊诗歌带给读者的是读之不欢、弃之不舍的非常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是中唐奔竞士风的反映,也与孟郊真率坦诚的个性气质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孟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产物。孟郊诗歌里的许多意象都是激烈冲突、不和谐的。在人与自然、我与"群"的对立中,中国传统美学的和谐、优美等都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狰狞、血腥和悲观。孟郊的诗歌创作,昭示着一种新的诗歌风格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宋代婉美词风在词坛上占主流地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花间、南唐的艺术传统,两宋以享受和娱乐为中心的社会化心理,南方学的地域色彩,“独重女音”的歌坛风气,诗词分途的体观念,追求“狭深”的传达方式等。此外,还同婉美词风本身的独特魅力,以及作为创造主体的一代才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北宋王巩的《闻见近录》、《甲申杂记》、《随手杂录》三部笔记,是其在哲宗绍圣、元符年间至徽宗大观年间依次创作的,创作时间长约十年.十年中王巩随手杂记,所记不分次序,不分类别,在编排条目上有一定承上性、连续性和主观叙事性.所记内容博杂,其中涉及到北宋党争、北宋士风、典故沿革、地理风俗等内容,具有补北宋正史的史料价值.王巩笔记史传体与小说体结合的叙事体式,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姜夔的词作悲伤凄婉,形成独具特色的感伤词风。这与其早年宦游时的情感经历、布衣终身却清雅脱俗的个性气质、风雨飘摇时代引发的忧国情怀三个方面密不可分。文章结合这三方面对其词作进行分析,剖析其词风的感伤性,了解一代词人的创作经历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