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必须更好地提高父母的系质,父母应该有上岗证。那么,高素质的父母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  相似文献   

2.
1 教孩子认识钱币。家长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日常所需的物品是用钱买来的,让孩子认识各种面额的钱币,让孩子从小对金钱有客观的认识。2 教孩子学会节约。父母要让孩子了解,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一定要珍惜。在花钱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3 让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孩子稍大一点时,父母可考虑给他一些零花钱,数目跟同龄人的大致相当,孩子享有零花钱的自主权。父母可以让孩子设立一个“账本”,记录每天都买了些什么。一段时期后,让孩子统计一下,在哪个方面花钱较多。…  相似文献   

3.
外出经商的父母多把子女放回原籍就读,本来是希望孩子能安分守己,但往往事与愿违,而且容易使孩子在“失控”的情况下误入歧途。这些特殊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这些成长在父母亲情“空白”中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本文将做简单分析,并阐述用爱心和激励来使他们保持自觉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的比例迅速增加,尤其在城市,比率更高,绝大多数的年轻父母只有一个孩子,这种变化不仅给家庭结构带来变化,也对教育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成为基本国策。那么独生子女的成长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首先,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以及智力较优越,我国古代的优生理论认为:头胎婴儿是得“父母之精华”,独生子女绝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什么?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了什么作用?父母在有了孩子后应具备哪些理念与方法?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们在企求这么理所当然的事,作为父母应该认真面对这样的现实。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东西,孩子就能自然地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安宁、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识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请对家庭进行一次再认识吧。“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有这种想法的父亲要当心:一般认为,在现代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变…  相似文献   

6.
好好学习     
<正>学习一直是父母非常关心的话题,不少父母因为学习没少和孩子费口舌,“好好学习”也是经常被父母挂在嘴边的话。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否想过做哪些事能真正帮助孩子好好学习呢?  相似文献   

7.
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立体化的“三维教材”。孩子成长需要哪些环境?父母又该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呢?人际环境——民主、平等、和睦、欢快、恬静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不要娇宠溺爱,也不要冷落他。  相似文献   

8.
“这孩子真漂亮!”“您的孩子真聪明!…瞧这孩子多听话!”……当人们这样夸奖孩子时,很多父母把这视为客套而敷衍过去,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交往角色,因而忽视了这种“客套”和“敷衍”对孩子的影响。儿童非常希望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由此形成对自我的认识,但儿童在接受成人的评价信息时,很少能理解其真实含义,不能区分哪些是真实的评价,哪些只是客  相似文献   

9.
《家庭与家教》2006,(10):51
首先,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理直气壮地说一声“不”。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勇于坚持原则。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让孩子心目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观念,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心目中有一条是非界线,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使孩子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规则。其次,家长要牢固地树立懒妈妈养了勤孩子的观念。我们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养活孩子一辈子,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不可替代,要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甚至,家长的担子也可以较早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要知道,这对…  相似文献   

10.
家长2005年第1期JIAZHANG孩子最容易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期就是青春期。这时,处在人生花季中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们对世界已经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体验和认识,并因此开始对父母的管教感到反感。当然,父母也有苦衷:孩子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多说两句行吗?可是,您知道您说过的话、办过的事有哪些是让孩子最“烦”的吗?这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总结出的对父母的五大“烦”,虽然有些稚嫩,有些意气用事,却是最真实的情感。一、爱之初体验——父母偏偏要捕风捉影,烦!谁在少年时没有对异性产生过朦朦胧胧的好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无…  相似文献   

11.
第九期测试题1. 家庭经济富裕就不必讲勤俭了吗?2. 双休日孩子的活动应以何为主?3. 互联网对青少年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4. 促进孩子“道德成长”,父母有哪三件“宝贝”?5. 什么是“人际智力”?家长读刊知识测试题  相似文献   

12.
第七~八合期测试题 1.什么是体能? 2.孩子体能变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想要了解孩子内心,家长一定得偷看孩子的日记吗? 4.父母打自己的孩子不犯法吗? 5.一个家庭就是“公民道德教育”大  相似文献   

13.
安扬 《家长》2013,(7):14-15
一、要想培养出有理想的孩子,家长该做哪些事?1.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孩子的理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询问孩子:"你将来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你对未来有什么设想和打算?"等等。在观看电视、电影的时候,父母也可以借机问孩子:"你觉得这位模范人物怎么样?""这个英雄豪杰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父母还可以与老师  相似文献   

14.
郭红 《山东教育》2008,(7):95-95
我们做父母的,在希望做孩子的“良师”时,更应该想想怎样成为他们的“益友”。因为,父母要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就会对父母更有依赖感,更倾向于和父母交流、沟通。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很珍贵的,在交流中亲情会不断加深,孩子对于父母会更加敬重和热爱,他们对于父母所做的事情,尤其是为了他们而做的事情,也容易理解,那么,“代沟”也将更少产生。因此,父母不能只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还要想到和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杨连 《宁夏教育》2009,(7):151-152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持久的教育场所,父母具有爱护孩子的天性与职责。”然而如何教育、如何爱护却大有文章。大有讲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首先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是很疼爱孩子的,但疼爱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往往是深沉严格,母亲往往是温柔细腻。无论父母心里有多疼爱孩子,都不要不加考虑的,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父母爱和教育爱,但对父母来说,有两种不可取的、势必遭到失败的爱,这就是溺爱和粗暴的爱。首先谈谈父母爱中的溺爱。父母之爱是一种无私的,高尚的情感。他们把一切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可惜的是有些父母爱得不当,爱得过分。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孩子每一言行击掌欢呼,笑逐颜开,但却从不考虑这是什么言行,会得到什么结果。常见有的父母在爷爷奶奶在场的情况下问孩子:“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给谁吃?”孩子答道:“给我吃。”对此有的父母并不介意,甚至还认为孩子“聪明”。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  相似文献   

17.
如今,在欧美,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已经形成,并开始瓦解旧的家庭关系。这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不再等级森严,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代沟了。父母是子女的朋友这种新型的关系体现在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孩子在称呼父母时不再需要用敬语,孩子与父母讲话时,可以直接用“你”字;孩子还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不用非得管母亲叫“妈妈”、父亲叫“爸爸”。父母与孩子有了相同的爱好,甚至是最激烈的摇滚音乐,父母也会和孩子一样喜爱。孩子可以对父母说:“嘿,这是一张新音乐专辑,你听了吗?”或是“你要和我们一起去听某某歌星…  相似文献   

18.
自孩子出生之前,父母就对孩子进行胎教。孩子出生后,父母和孩子朝木夕相处,教孩子爬,走、说、吃等生理需求。巴金先生说——“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要伴随孩子几乎一辈子。所以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  相似文献   

19.
你的孩子快要上小学了吧?你为孩子作了哪些准备呢?“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多数父母的心愿。可是很多父母尚未意识到,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输了。你瞧:别的小朋友都会自己系鞋带,他不会;别的小朋友都会麻利地穿衣、叠被,他却要老师帮忙;更糟糕的是,他连学习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别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学拍皮球,他却不知所措地哭起来,直到老师手把手地教他才行。这是个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孩子,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自己应该做什么。父母总是不由自主地用包办代替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疼爱。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活儿,甚至连自己能做的事也由父母包办。为此,对刚刚从幼儿园毕业,准备上小学的孩子,父母该为他们作哪些切实有用的准备呢?  相似文献   

20.
【观点再现】:父母不该做“孩奴”,许多父母放弃自己的兴趣以及事业,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有很大压力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孩子自觉意识到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有可能学有所成。父母不该做“孩农”,孩子并不是父母的“农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