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日本近代诗人小说家佐藤春夫的实名小说<晶子曼陀罗>为中心,对明治大正社会背景下女诗人与谢野晶子跋涉诗坛的艰辛历程以及爱恨交织的情感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佐藤春夫以其独有的"诗一般的幻想"勾勒出真实的"晶子像",在探究晶子多彩内心世界的同时,诠释了诗的本质,展现了自己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2.
佐藤春夫以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被广泛熟知,其文学呈现出明显的怀古倾向,在中日文坛均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明治末期,佐藤春夫文学在自然主义的影响下萌芽,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其文学观的完善逐渐形成了古典回归意识。基于这样的文学诉求,佐藤春夫从外在手法和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表现出对自然主义文学的脱离和批判、尝试心境小说的撰写,逐渐走向反自然主义的唯美主义文学道路,试图传递古典精神并树立属于日本的传统文化理念。这种主张古典回归的反自然主义文学派别的兴起是大正时期日本文坛的主流倾向,也是唯美主义作家的重要特征。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特色的考察,亦能够从比较文学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唯美主义思潮的探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佐藤春夫的《西班牙犬之家》诞生于大正五年(1916年),时值他隐居创作著名的《田园的忧郁》之际。因为它创作的偶成性。《西班牙犬之家》往往被看做是《田园的忧郁》的副产物而蔽于其光彩之下。然而这篇偶成的佳作对于佐蒹春夫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它从现实到非现实世界的过渡描写、文中的幻想世界与佐藤春夫的艺术世界的关系、以及以感觉为视点的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这一梦境进行解析,分析《西班牙犬之家》对佐藤春夫以及对日本大正、昭和文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晶孙去世后他的日语本随笔集<给日本的遗书>出版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佐藤春夫将其看作是一位连接新日本和新中国纽带的作家.随笔集第一辑的文章写于1950年代初的日本,大多为在日本的所见所思,表达作者在日本所见中对于日本深入痛彻的批评.第二辑汇编了陶晶孙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随笔,录写了那个时代他的生活与心态.随笔集呈现出见闻录式的平实叙事风格、叙述中夹议论的书写方式、讥刺中蕴幽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佐滕春夫在创作上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郁达夫的作品与佐藤春夫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透过一样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表面,我们看到的是郁达夫作品中严峻的现实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6.
日本朋友喜欢将鲁讯与朴甫相提并论最早把鲁迅比为杜甫的是日本著名作家、鲁迅作品的日译者左藤春夫。他在《中央公论》(一九三二年一月号)发表的《<故乡)译后纪》中,推许鲁迅的《故乡》具有杜甫的诗情。后来佐藤春夫在《文艺春秋》  相似文献   

7.
佐藤春夫的早期作品《阿娟兄妹》是一部描述日本农村底层妇女凄苦身世的写实小说。该小说的写作风格与其同期作品如《田园的忧郁》、《西班牙犬之家》等均大相径庭,因此被很多人视为佐藤春夫对多种文学体裁的又一次探索。然而,一旦从深层次对其内质进行探寻则会发现,《阿娟兄妹》的字里行间依然秉承着他所特有的"颓废"文学审美意蕴,保持着其一贯的文学主题——一曲为人类无常命运而哀叹的"病蔷薇"之歌。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1991年学术讨论会暨历史教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于1991年10月15日至19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聚集一堂。我们还邀请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德哈姆学院的历史学教授高大卫(David Gould),以及日本以佐藤伸雄为团长的日本历史教育者协议会学术代表团一行三人到会。日本代表团团长佐藤先生现任日本历史教育者协议会的副委员长,另二位团员,一位是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井口和起,另一位是日本东京成蹊学园教谕中林茂夫。参加这次学术年会的,还有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张元先生。  相似文献   

9.
《藤野先生》在日本的前前后后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准备出版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的《鲁迅选集》。译者请鲁迅先生对所选篇目提出意见,鲁迅回信道:“《某氏集》(指《鲁迅选集》日译本)请全权处理。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有关鲁迅和藤野先生的纪念碑,到目前为止,据我所知,一共有三座.一、鲁迅纪念碑这座碑建立在仙台市的青叶山麓,背靠青山,面临平野,风景极佳.因鲁迅留学时,常来这里游玩,所以,建在这里以资纪念.这是一九六○年春季的事,发起单位是日中友好协会.发起人有:佐藤春夫、中岛建藏、白石凡、高桥刚彦等日本全国知名人土一百五十多人.经费是由工会、民主团体和个人捐献的.那时中日两国外交关系没有正常化,所以,此碑的建立,充分说明日本  相似文献   

11.
日本距台湾只有四个小时的飞行距离,很多艺人以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轻松去旅游,结果,常被台湾歌迷认出来,最后,旅行计划也泡汤。众多“偷偷”去台的日本艺人包括:志村健、福山雅治、浅仓大介、小室哲哉、奥田民生,SPEED 和“B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昭和前期的日本作家佐藤春夫、武田泰淳、中谷孝雄为中心,具体分析了他们游记中的杭州形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角,让日本作家对杭州的观感大不相同,但他们都创造出将理想杭州与现实杭州对立起来的杭州形象。这种对理想杭州的赞美随着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恶化而减弱,而对现实杭州的蔑视却越来越显著。但是,无论因喜爱而美化,还是因厌恶而丑化当时杭州的人和景,其实都是对现实杭州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3.
傅国涌 《语文新圃》2009,(12):37-38
1936年10月19日.56岁的鲁迅在上海病故,第二天,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海版)以大半个版面的篇幅做了报道,有《鲁迅昨在沪逝世》的消息,有《鲁迅事略及其生平译著》,还有日本作家佐藤春夫谈《鲁迅之作风将影响日本今后文学》,在左下角另有一则《悼鲁迅先生》的短评,共配了四幅图片,包括力群的鲁迅木刻像、鲁迅遗容、鲁迅家属合影、鲁迅近照。就是这则不足300字的短评引发了一场风波。  相似文献   

14.
重复结构不仅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修辞手段,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叙事策略.“重复”结构的运用蕴含着丰富的语篇叙事意义,主要表现在结构、声音、主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期间新造了政治地理名词--"满蒙"。诸多日本女性作家旅行、旅居"满蒙"并以纤细笔触创作了众多相关文学作品。一些作品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丑化中国,渲染"五族协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在文艺领域的渗透。同时亦有作品对战争及殖民具有清醒的认识,批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呈现中国人的善良与大爱,并表达了对日本民众战争认知及日本历史教育的忧虑。女性作家战争记忆中的"满蒙"叙事,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6.
偶成(一)文章如土欲何之,(二)翘首东云惹梦思。(三)所恨芳林寥落甚,(四)春兰秋菊不同时。(五)【注释】(一)按先生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一日日记,此诗为沈松泉书。沈松泉者,当时光华书店主,将赴日本,乞书于先生以增重,故诗云然。一二八后,内山完造以事归国,与作家佐藤春夫、增田涉谋,拟请先生移家日本,以为环境较安定,便于写作也。先生复书拒之。书为日文,有译其大意者,其第一节略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曾被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沧》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前一阵的时间,佐藤健经历了一次有着非常宝贵经验的旅行。旅行的目的地是婆罗洲。照顾当地的猩猩,在热带雨林里探险,还有在火山泥里嬉闹等等,这样的行程看似是一次很艰难的体验,但是佐藤健却快乐地评价着那段亮点满分的异国回忆。“那些料想之外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这是用自己的野外生存术度过了一个波澜万丈惊心动魄的旅行呢。(笑)不过这样...  相似文献   

19.
"乱伦"这一主题以其独特的魅力长期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叙事文学中,特别是日本文学,对这一主题的演绎经久不衰,其数量之多是其他国家相关文学作品无可比拟的。日本叙事文学史中关涉"乱伦"主题的文学作品类型繁多,在这些分类当中,母子乱伦从古至今都是作家们爱用的题材之一,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因此,本文拟从日本母子乱伦相关的作品出发,分析日本乱伦作品的特点以及日本乱伦作品如此丰富发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28):14-15
本文以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为例,从语言风格所包含的语音要素、词汇要素出发,对内地的林少华和台湾的赖明珠的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寻求平衡二者的翻译策略,为日本文学作品的中文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