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互联网及新闻行业的热爱、对新闻记者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是网络新闻从业者选择网络新闻行业的主要原因。 从业经历首先,在从业时间方面,全国网络新闻从业者平均从业时间为61个月(约为五年一个月),其中从业时间最长的受访者从业时间总计达192个月(合16年),即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工作。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网络新闻从业者的从业时长在十年以内,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虽不是为新闻而生,但新闻的确正在成为它的特色之一1998年1月17日是一个值得在新闻史上记录的一个日子,这一天深夜,麦特·德拉吉向他的世界各地的近5万名新闻邮件订户发送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信息,这个信息同时也放到了他的网站上。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新闻的题头上赫然写着:“世界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3.
美国情报科学技术协会(ASIST)2006年年会、第七届“发展中国家数字图书馆与情报科技进展”国际论文竞赛将于2006年11月3—9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奥斯汀举行。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得网络无可争议地成为新兴的大众媒体,并且在短短的时间内,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新闻媒体陆续有了自己的电子版,从1998年起,互联网传播领域中商业网站异军突起并且开始涉足新闻业务。“门户网站”概念的提出让国内的商业网站在1998年年底迅速整合,一些网站例如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等这些门户网站开始全面涉足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闻发展的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钰 《新闻界》2000,(3):24-25
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网民数呈几何态势增长 ,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 ,除港、澳、台外 ,1998年的网民数只有210万 ,1999年就已达到890万。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0年1月公布的统计数字 ,网络用户们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7小时 ,57 97 %的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各方面的信息 ,而65 52%的用户在网上最主要获得的信息是新闻。我国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有两种媒体 :一是新闻媒体网站 ,另一是商业网站。前者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代表 ,后者以新浪网为代表。两…  相似文献   

6.
周权 《新闻通讯》2011,(6):42-42
创办仅仅一年的南通网(www.zgnt.net),其新闻专题《赵小亭,780万江海儿女的骄傲》就在刚刚揭晓的江苏省2010年度网络好新闻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获奖看似偶然,但细细分析,其中也有不少值得总结、带有共性的“必然”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介的简短文字,常被称为新闻的“眼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标题在报道中越来越重要。1990年出版的波因特媒介研究所和盖洛普“追踪眼”研究所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读者读过56%的标题,相比之下,调查对象只读过25%的新闻正文内容。当我们面对着“你只需要一杯水,它却给了你整个海洋”的网络新闻时,标题的作用就愈发明显的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从今年开始,中国新闻奖增设了“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专题”两个评选项目,“网络新闻专栏”参加新闻名专栏项目评选,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据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0%的网友赞成中国新闻奖给网络媒体一个席位,这次新闻奖的名单上出现了网络媒体,可谓是众望所归了。  相似文献   

9.
网络新闻传播在中国走过十年,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网络新闻本身也不断从肤浅走向深入,从业余走向专业.从附属走向主流。尽管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化和服务化两大潮流.以此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在2004年再度造就了一批网络新贵.但从CNNIC调查报告(1月19日)中62%网民经常“浏览新闻”来看.现已十分激烈的网络新闻竞争还将继续往白热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鹏 《记者摇篮》2006,(3):24-25
网络新闻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传播的新闻信息,网络媒体通常被称为“第四媒体”。20世纪90年代,网络新闻在美国率先产生和普及。中国大陆在1995年5月向社会开放网络并提供服务。自此之后,intternet在国内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局面,在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显现出巨大效应。中国网络事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无论在数量还是在品牌化、合作化以及政策管理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新闻可以同时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不仅可以像报纸一样发布适时的新闻图片和文字内容,像广播一样向受众播送新闻,而且可以像电视一样播放活动的视频新闻…  相似文献   

11.
周勇 《网络传播》2007,(9):48-49
8月9日,备受瞩目的第1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网上开始进行公示。从本次获奖作品的刊发单位属性来看,地方新闻网站和中央新闻网站获奖比例基本持平。不过,在含金量更高一些的评沦和专题一、二等奖中,中央新闻网站作品的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中央新闻网站在过去的一年中水平提升很快,已经对地方新闻网站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但是,在综合评选不分级别的新闻名专栏评选中,由地方新闻网站大河刚的“焦点网谈”和红网的“红辣椒评论”两度折桂,中央新闻网站暂时与新闻名专栏无缘。  相似文献   

12.
尹欣 《记者摇篮》2004,(3):51-51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介的简短文字,常被称为新闻的“眼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标题在报道中越来越重要。1990年出版的波因特媒介研究所和盖洛普“追踪眼”研究所的一项联合调  相似文献   

13.
2004年8月9日新华网(www.xinhuanet.cn)推出了ESS聚合新闻,提供聚合新闻的栏目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11个新闻栏目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专题栏目,新华网称其为“试运行”。这是我国主流媒体首次大面积的推广新闻聚合服务,可以看作以ESS技术为代表的新闻聚合技术在我国的决定性发展。对于网络新闻和以新闻为主的网站来说,作为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的新华网提供的ESS聚合新闻服务则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短短几年中取得了明显进展,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引发了一场新闻传播领域的革命。近年来,网络新闻以其独有的即时性、简便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随之而来的则是暴露了网络新闻舆论引导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此时,网络新闻的各种特性,如即时性、虚拟性、反理性等等给网络新闻舆论引导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基于此,本文对网络新闻舆论引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为加强网络新闻舆论引导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就某一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及时进行评述,阐明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网络评论的特点是建立在网络传播特点基础上的。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络新闻评论的自由开放性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将越来越受人关注。许多网民在网上浏览信息后,往往喜欢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闻的编辑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新、快捷的传播方式横空出世的互联网,给纸质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顺应时势,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报网融合.在这种大背景下,镇江报业传媒集团创办的金山网于2002年应运而生. 新闻网站的成立,造就了网络编辑这一新兴的职业.和报纸新闻编辑类似,网络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众多的新闻稿件进行选编.可以说,优选精编无论是对报纸新闻编辑来说,还是对网络新闻编辑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7.
殷丹丹  颜景毅 《青年记者》2007,(22):113-113
受众关注周围乃至世界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要求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最全面、真实的新闻信息,网络无疑成了他们的首选。据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  相似文献   

18.
1972年,世界上第一台非线性编辑系统CMX-600投入使用后,由于其具有将视频数字化和制作过程简单快捷等优点而备受业内人士欢迎。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线性编辑技术也日新月异,在短短30多年间,经历了板卡式的非编系统、无卡非编系统、CPU+GPU+I/O的非线性编系统、网络化的非编系统几个阶段。探讨非编系统的进一步开发,面对提高访问速度和运行的安全性这两大非编系统发展瓶颈,合理设计网络化非线性编辑系统就成为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提高节目的制作质量和构建系统的投入都具有刻不容缓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我国普及程度的提高,互联网作为新闻传播的第四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显重要。由于互联网采用图、、声、影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得世界上各种活动、新闻、信息、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广大网络受众面前,只要将计算机与身边的网络相联,瞬间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获得自己需要的新闻与信息。互联网上内容的丰富、新闻的快捷和交流的便捷,深得现代大学生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20.
王舜 《青年记者》2012,(35):70-71
一年一度的两会,因其重要性、热点性,成为媒体的"必争之地",尤其是重要网络媒体,均开辟专题大手笔地进行报道。下面笔者从多媒体技术、内容策划、媒介互动及政治参与等方面,对2012年两会网络新闻专题进行分析。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重构两会报道秩序早在2010年,就有约80%的受众选择通过网络获得两会信息。①201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