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兼具了中美两国的文学思想和文化底蕴,是传承和宣扬中美两国文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一直备受中西方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以多元文化语境为背景的文学发展时期,了解美国华裔文学流变,并对其进行重新定位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从多元文化语境出发,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流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此来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科学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作家拥有双重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文化视野,他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出了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同时根据切身观察体验塑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形象。从形象学的角度研究这些可以发现美国华裔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中美文化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的努力,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5.
美籍华裔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在美国逐渐受到了接纳与重视,近年来国内也掀起了美籍华裔文学研究的高潮。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强有力地说明了文化融合是中西文化矛盾与冲突的必然结果。英关文学教学不仅要重视英美文学及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该注重中国传统丈学与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6.
苏佳莹  刘卓慧 《海外英语》2014,(14):208-209
近几十年来,在美国文学界的族裔文学逐渐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象,特别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间,华裔文学作为一只新生力量逐渐展露出它的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其中,最具代表的华裔女性文学更是将华裔文学推向了发展的高潮。例如:以谭恩美、汤婷婷等一大批女性华人作家为代表的华裔女作家更是将家庭、社会、道德、种族等不同文化条件下生存、斗争、挣扎的女性群体展现的淋漓尽致。该文将对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进行研究,挖掘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潜在空间。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由于其特殊文化地位以及复杂的文化渊源,既是国内学术界文学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文学阅读和接受中的盲点之一。本文结合当代后殖民及文化研究理论,试图从探讨国内外学者阅读视角问题出发,重新考虑美国华裔文学的定位及其意义: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一种杂体文化的文学形式,是华裔作家坚持自我身份认同、表征自我杂体文化以及抵抗中关两种文化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侯金萍 《教师》2011,(24):125-127
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9.
范茗 《英语广场》2015,(7):40-41
华裔美国文学是凝聚了部分中国文化元素的美国文化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被国际文坛所接受。华裔美国作家在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与改造,创造出了备受世界瞩目的新作品。随着华裔美国作品的涌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回译也相应出现。本文通过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其翻译与回译的相关问题,旨在为读者阅读提供些许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国华裔文学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进行翻译,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整体上说美国华裔文学翻译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翻译中对文化因素考察不足就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拟从文化角度,以几个知名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为剖析文本,对其翻译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化身份的探寻、中美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伴随并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赵健秀与汤婷婷之间的"赵汤论争",从侧面反映出华裔在思索自我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美国主流文化与少数族裔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华裔美国文学是属于美国文学大范畴下的一种少数族裔文学,它是一部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和史,在这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华裔美国作家不断构建自我身份,寻求自我发展。本文探讨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梳理了华裔美国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覆盖了文学主题与美国文化的研究。由于存在着跨文化交际,使其成为中西文化冲突的典范。但是,从跨文化英美文学教学角度而言,美国华裔文学的实践性使其更具有体验性,并在教学中实现了对比。本论文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冲突看跨文化英美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文学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美国多元文化的产物,包含华裔美国作家曲折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化符号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扎根于华裔美国历史、美国历史和中国历史之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以及美国历史上历代华裔美国文学家的背景介绍和作品特征分析,勾画出华裔美国文学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阐述了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冲突、交融对华裔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阐示了祖国的强盛对提升海外华人地位及扩大海外华人文学影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20.
文化碰撞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不同于美国华裔男性作家强调相异文化主体间的硬性冲突,华裔女性文学则对不同文化表现出一种接受吸纳,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期望。这是华裔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潮流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族裔新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