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社会建构理论是构建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建构理论的形成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对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社会建构理论认为,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变化和发展导致了人们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虚拟道德从宗教的人神关系为主向网络的人人关系为主发展,就是其中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把握这些变化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体系中的边缘化,道德社会化理论的不成熟,大学道德教育理想图景的缺乏,以及缺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实践,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研究,建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甘媛源 《成人教育》2011,31(12):67-69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不同是孟子与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两者的思想理论在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实现途径方面均存在差异:孟子认为道德社会化就是社会个体通过"养气"、"寡欲"等自我教育方式成为兼具"仁义礼智"高尚道德的人;荀子则认为道德社会化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君子"、"圣人"的榜样作用下,在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教育社会成员成为自觉遵循礼法的人。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体系中的边缘化,道德社会化理论的不成熟,大学道德教育理想图景的缺乏,以及缺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实践,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研究,建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伦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伦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而论,伦理通常被认为是指从概念视角对道德现象进行的哲学思考,可认为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体现在人的意志、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多个方面,尤指人际之间符合某些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而道德通常是指在共同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代表社会正面价值取向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3):I0005-I0005
第十三讲 社会思维的具体类型(中) 三、道德思维 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在国际上的延伸,它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涉及到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由于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注重基于国家这样的大集体里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全球的视域下如何进行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被忽视。因此,本文认为,在和谐世界的视域下应将"国与国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调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我的德育观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国民素养密不可分,而国民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决定国家的发展命运。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当今社会是经济发展的社会,意识发展经济,在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时,我们国民的道德也在一步步丧失,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笔者认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及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评价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三、道德思维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在其人道主义伦理学中提出了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人道主义良心以及有道德的人的性格特征等理论,虽然他坚信道德新人一定会出现,但现实却并非如此。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整体论的思维方式要求社会与人同时发生变革,增加道德实现的难度;认为道德的力量来自人的自律,排除了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的支持,使得道德的力量在异化的社会条件下很难发挥作用;没能将理论思维与经验观察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距离。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的最高原则,乃是对生命的尊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施韦策《文化哲学》生态道德的基本特征生态道德与社会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生态道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社会道德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协调人与人、人与  相似文献   

15.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是在批判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做出道德判断的实质就是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之间做出选择。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阶段理论,并启示我们在以后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采用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道德教育内容;采用情境教学,针对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一、生命道德的提出及其价值 1.生帝道德的提出 道德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人与生命之间也是一种关系,故人与生命之间有道德可言.以往谈到人的关系世界时,只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集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 对人类道德发展历程稍加回顾.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人类的道德范畴已由"中观"的社会道德(人际道德)向宏观的自然道德(生态道德)和微观的自身道德(个人美好生活)两个维度拓展.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的时空境遇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道德建设的引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坚持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制度出发论述道德,认为道德的旨归是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存在和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和谐,走向人的解放的精辟见解,对我们构建当前的社会道德体系,改善社会管理,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建设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18.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深入探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私有制的高度发展和普遍交换的广泛进行,使得人逐渐沦为了物,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取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中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约的道德也被异化了,道德不再是人本质的体现,而是沦为了物的附庸,阻碍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当异化被扬弃,即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道德才能真正体现为人的本质,才能在人类社会中实现道德观念和标准与其价值目标的真正合一。基于此,对私有制条件下异化的形成、私有制异化条件下道德的异化、私有制条件下异化被扬弃后的道德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青春期性道德的概念(一)道德。1.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属于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道德范畴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道德观念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是对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规范的看法、理论,用以分辨是非,辨别善恶,鉴定美丑;道德行为则是在道德观念指导下的实践。道德与法律都是维系社会的必要手段,但法律是靠社会强制来执行的,而道德则不能采用强制手段,而是要靠社会舆论、习俗、传统、教育和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社会舆论、习俗、传统、教育等是人的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影响人,被人  相似文献   

20.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认为,现代的德性观也是通过怨恨来形成的。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道德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