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而是存在劳动剩余把被剥削劳动者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说,资本主义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所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形式为转移.”“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我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2—243页.以下凡引自该全集的,均只注明卷数、页码)又说,“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使……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同上,第263、244页)马克思阐明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严谨的科学含义;阐明了剩余劳动的阶级内容,以及它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不同表现形式,明确指出它是在阶级对立社会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超过维持劳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剩余劳动的教学是在讲授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工资中进行的,这无疑是科学的、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历史存在问题存在着曲解,误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是同生共灭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剩余劳动的历史存在及其实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第一,剥削都是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范围所进行的劳动,即生产超出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必要生活资料以外的生产品而消耗的劳动。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的一个标志。“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可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财产不平等现象,使人剥削人成为现实。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始终存在并体现着生产资料占有者和直接劳动者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442)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要劳动,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及其家庭的个人生活需要而必须进行的劳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必要产品,通过按劳分配原则归生产者个人所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为社会生产需要和社会公共消费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发展文化教育和保健事业、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入、组织国防和行政管理等等。剩余劳动的多少,反映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对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否应用“剩余  相似文献   

4.
古时候没有学校,因为古时候没有自由时间。寿命极短的先民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不得不以毕生精力和时间争取最起码的存活。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社会逐步出现了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既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自由时间的基础。自此,一部分社会成员能够退出生产劳动,从事专门教育。中国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学校被称为“庠”。本意为养老之所,即退出生产劳动的老年人边养老边向新生一代传授生产生活经验的地方。在西方.schoolf学校)一词源于拉丁文schla和古希腊文skhole,意指“闲适安逸之所”,是“有闲之士”驻足的地方,这也表明了“学校”与“自由时间”的天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积累是指“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费用而形成的剩余”,经济增长则指经济在数量上的增多。积累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思格斯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恩格斯:《反杜林论》1970年版第191页)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指出:“消费过程形成再生产过程的内在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而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直接影响到再生产过程。如果第一次生产过程生产出的产品没有被消费,即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无法实现,那么再生产过程也就无法正常进行。事实上,我们生产出的产品只有进入消费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要组织好社会化大生产,我们必须重视消费,积极引导消费,尽量避免消费与生产的矛盾,实现再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特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邹克寿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能。劳动教育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不劳动,人类就不能生存、繁衍和发展;不劳动,社会就不能进步、繁荣和昌盛。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体。”法国著名...  相似文献   

8.
一在谈到剩余劳动时,马克思说:“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马恩全集》第25卷,第925页)而各个社会剩余劳动的性质与形式,则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生产中,剩余劳动是为了社会、为了国家,它体现着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关系。这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至于它的价值表现该如何概括,或属什么经  相似文献   

9.
就追求剩余价值的角度来说,资本经历了追求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个阶段。什么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呢?马克思说:“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资本论》策一卷策350页)关于这两个概念本身,马克思已解释明白无误了,不过在这里没有具体说明用什么办法“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增殖相对剩余价值。而在书的另一处,马克思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性的说明:“就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工作日一开始就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两个部分。为了延长剩余劳动,就要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  相似文献   

10.
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社会生产分为两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在这里恩格斯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两种生产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首先要有生活资料,否则,人类就无法维持生存。同时,一个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种的繁衍。由此可见,人类和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进行两方面的生产,任何社会,任何历史阶段,这两种生产都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财产性收入依据的财产必须具备所有权、数量基础、价值等内涵。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形式有金融资产、房屋的利息或租金收入和资产本身的溢价收入。财产并不创造收入,只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把一定的社会财富吸引到自身来的手段,这些收入的源泉最终还是来自于生产领域的剩余劳动产品。因此,财产性收入只能是社会上一小部分依附于生产经营的人员的收入,不可能作为广大群众获取收入的形式。职工持股这一形式给职工带来财产性收入,这一形式有助于把工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但就收入的源泉来说不过是使工人以参股的形式取回自己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产品。财产性收入的源泉、形成条件等决定了,它只能是当前调整收入分配的一个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效益是指在从社会的角度观察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教育不直接生产可以交换的物质产品,也不能直接补偿投入生产的资金,但它同样有社会经济效益问题。马克思说:“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既然是生产劳动能力的,那么就有从教育的  相似文献   

13.
一、剩余产品的比例性与社会再生产比例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因为这种发展决定必要劳动对剩余劳动的比例),产品分割为与原料、机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相应的各个部分时,以及最后剩余劳动本身分割为一个用于消费的部分和另一个重新变为资本的部分时,都有固定的比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仍可分割为c、v、m三部分。  相似文献   

14.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句话,虽然和过去教育方针的提法相同,都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但由于是在今天新的厉史条件下提出的,其内涵就相当丰富、精深。这里“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理解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从整个教育来说,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成为有机组成部分,使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二是从一所学校来说,要坚持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红与专相结合、育人与创收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贯穿在“德育智育体育”中,促进人  相似文献   

15.
<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劳动者一无所有为条件,认为:“剩余劳动和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的被别人占有,即超出工人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须的时间以外的和对劳动的剥削,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形态的共同点。”[1](P248)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剥削是指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不纯粹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有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不能根据有没有财产和财产多少,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剥削和劳动,社会主义劳动也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于资本的存在,剩余劳动也表现为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的占有并非都是剥削。市场竞争的结果,平等的劳动权力并非都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但是,只生产使用价值而不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是要分清价值创造、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剩余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奥秘。中师经济常识课本清晰明确地讲道:“超过必要劳动的界限而延长了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如“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剩余劳动和资本主义剩余劳动有何不同?”等问题。为此,本文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剩余劳动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一、资本主义剩余劳动与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一致性分析和比较两种剩余劳动,有一个理论上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学说为建立保险基金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扣除”理论中可以看出。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必须首先从社会总产品中作三项扣除。其中,第一项“扣除”是建立补偿基金.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资金。这是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第二项“扣除”是建立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基本建设的资金源泉。是积累资金的第一部分;第三项“扣除”。即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是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资金源泉,社会后备基金又称“社会保险基金”,是积累基金的组成部分.它是国民收入中用于防止再生产过程中断和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应付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而储备的资金。由此可见。保险基金是社会后备资金的一种,是由社会总产品的分配而形成的、以保险经济形式建立的、具有特殊用途的货币资金。它来自国民收入。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因此,建立保险基金是社会再生产的物质保证;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所进行的一项必要的“扣除”。是任何社会赖以发展和从事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 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内容、培训时间、辅导方法、管理措施等方面,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因而,研究掌握客观规律,是搞好技术培训的重要问题。一、按自然规律开展技术培训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农业生产是自然环境、自然界的物质和人类社会劳动紧密结合,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农村技术培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一要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建材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旅游景观资源等。目  相似文献   

20.
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职业资格与职业资格认定 人类学家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本能.一般动物自出生就具有相当精确、严密的本能活动图式,而人的器官原始就是非专门化的.所以,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就成为人类最珍贵的特性.大脑是人类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由于人反应机制的未确定性,大脑必须受到外界相应的刺激和对刺激作出反应,才能形成人类的智能.人类生理构造的未特定化和生存功能的不完备性,决定人是依靠生产知识的积累与传递来延续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依靠遗传的本能.要从事生产就必须学习,劳动力的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和训练又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