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向均衡发展阶段的转变,促进教育公平成为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班级教学来说,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就是面对学生差异,让学生得到差异发展,在班级授课的框架内加入个别化这个变量,构建个别化教学与班级授课互补的,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自  相似文献   

2.
教育过程公平研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面的公平是自愿的配置,是“物”的意义上的公平。是教育制度、政策的公平,考虑群体利益。微观层面的公平是师生交往实践上的公平,是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关注个体利益,是“人”的层面上的公平。个体的发展是宏观层次的教育公平与微观层次的教育内部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个体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教育过程公平问题凸显、教育均衡发展正从外延式逐步走向内涵式发展、教师的公平意识水平有待提高等教育现状需要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我国教育公平研究将教育公平作为社会问题研究。在教育公平的宏观层面徘徊,教育过程公平研究存在问题,为教育过程公平研究留下了研究空间。因此。教育过程公平研究将是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面的公平是自愿的配置,是“物”的意义上的公平。是教育制度、政策的公平,考虑群体利益。微观层面的公平是师生交往实践上的公平,是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关注个体利益,是“人”的层面上的公平。个体的发展是宏观层次的教育公平与微观层次的教育内部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个体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教育过程公平问题凸显、教育均衡发展正从外延式逐步走向内涵式发展、教师的公平意识水平有待提高等教育现状需要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我国教育公平研究将教育公平作为社会问题研究。在教育公平的宏观层面徘徊,教育过程公平研究存在问题,为教育过程公平研究留下了研究空间。因此。教育过程公平研究将是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过程公平与学生的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公平可分为追求受教育者群体之间公平的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和追求受教育者个体之间公平的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都可以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3个层次,促进教育过程的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证.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差异性,对实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教育过程公平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要促进教育过程的公平,必须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个别化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而实现的一种授课形式。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前,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教育的基本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因其效率低下而不能适应大规模人才教育的需要,个别化教学逐渐被班级授课形式所取代。但个别化教学所蕴含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一直是萦绕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梦。  相似文献   

6.
个别化教学最本质的内涵在于,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适合不同学生的特质和强项,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形式"相同"的教学看起来平等但未必公平,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的教学才是最公平的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公平意蕴可以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认识和实践。开展个别化教学需要解决好尊重个性与发展共性的价值冲突、实践中的制度性矛盾、本土问题与国外借鉴、理论研究与学校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宏观层次的教育公平问题探讨较多,而对涉及班级管理、教师行为与态度等微观领域教育公平关注较少.作为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教育公平视野之下,关注、矫正自身的教育行为,在教育过程中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从班级管理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人手,在微观领域探讨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班级管理中的最大化的教育公平策略.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是当下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最终价值追求,也是教育发展和教育伦理的本质规定。教育公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内容和考核视野。就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育形式来说,课堂是最底层、最微观的场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场所。抓实课堂公平这一底线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教育公平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实施渠道,是体现教育公平的过程指标。那么,如何实现课堂公平呢?  相似文献   

9.
陈强 《中学教育》2008,(8):57-59
国内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从微观透视教育公平,班级组建不能遵照起点公平原则、班级管理不能恪守程序公正原则、班级活动不能体现机会均等原则、学生评价不能实现结果公平原则等都反映出班级管理中的不公平。其产生原因既与学生个体和家庭的状况有关,更与班主任的素质密切相关,需要采取多方面综合入手的策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个性化教育是国际上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教育又称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与分层教学的出发点相同,都关注学生的差异。但是,个别化教学认为有的能分层,有的分不了层。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别化教学的主要教学组织方式。后"茶馆式"教学颠覆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从以学科体系为线索,变成了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也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与实践证明,后"茶馆式"教学能增强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既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对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划分,包含有丰厚的思想意蕴,涉及到正义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首先涉及的是广义的正义与狭义的正义之区分,其次是宏观上的正义与微观上的正义之区分,再次是关于义务的正义与关于权利的正义之区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社会分层是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应试”现象是普遍的 ,而非我国现阶段特有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社会资源 ,进而是教育资源竞争的问题。在看到社会分层客观存在的现实前提下 ,如何保证教育平等 ,如何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乃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政治和谐是指宏观层面的整个政治系统、中观层面的政治子系统以及微观层面的政治系统内部各政治元素的协调发展状态。政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具有政治规范引导作用、政治凝聚整合作用和促进政治稳定发展的作用。政治文化是促进政治和谐的内在动力。加强先进政治文化建设,即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富有和谐理念的政治文化,以及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建设,对促进政治和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教育生态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也凸显在教育的“终端”——课堂生态中。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主要根源是教育生态位的全方位重叠所致。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育管理文献服务分为宏观信息内容和微观信息内容,在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布迪厄文化权力理论中的惯习(habits)和场域(fields)概念分析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教育公平以及教育再生产功能。通过对高等教育公平中存在的两大"误识"的分析,提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入学机会的均等,而要关注教育能够复制社会等级秩序的这一功能,从文化资本以及社会分层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育成就动机,从而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充分实现个人潜能的高等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和繁荣,分配正义几乎成为唯一被信任和推崇的正义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正义也一直被分配的范式所垄断,分配范式的教育正义旨在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是消除不平等,而是避免源于承认期待伤害的羞辱和蔑视代表着教育正义的规范目标;不是分配平等或物品平等,而是对尊严的平等承认构成了教育正义的核心范畴。显然,由羞辱和蔑视所引发的教育不正义是分配正义所不能解决的,而必须通过承认的正义予以矫正。因此,分配的方案并不能单独完成教育的正义规范功能,教育正义的完备方案必须由分配范式和承认范式共同型构,以形成出一种复合的教育正义观。  相似文献   

18.
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大陆地区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年来,教育生态学的发展相当缓慢,至21世纪初才开始趋于兴盛。20年间,教育生态学研究主要呈现出由宏观走向微观、由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分析两个特点,并表现出四个不足:对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对教育生态的层次和结构的研究不够平衡,对教育生态历史变迁的分析不够重视,对生态学原理的把握不够准确。教育生态学学科的建立仍要经过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19.
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认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行为的任务极为重要和迫切,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塑创新性格、实现创新行为的可行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根本宗旨和指导方针,教育界对这一方针理论层面的思索较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可以看到它在内涵上涉及三层关系,从宏观层面上看,它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从中观层面上看,它代表了高职教育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与办学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它展示了高职教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指向于认证教育和认岗培训完美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一般职业”导向性与“技术教育”的类型化;表现出高职办学层次的灵活性与多元化;它既是高职教育的指导原则,又是职业教育办学成果的衡量标准,具有二重性。对其自身进行深入细致的内涵、特征剖析,有助于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与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