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代豪侠小说的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中期是唐豪侠小说的繁荣时期,表现出浓厚的神秘色彩,唐豪侠小说的内容丰富,大致可分四类;宣扬侠义精神,歌颂侠客行侠仗义之举;展现侠客在政治斗争中的风彩;写复仇主题;展示侠客神奇武功和神秘的法术,唐豪侠小说产生的社会化背景较为复杂,唐代任侠风气的高涨、佛道二教的兴盛、中晚唐社会的动荡、人的“作意好奇”是其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所写梁山义军并非农民起义军。从梁山义军领袖的出身、替天行道旗帜的内容实质、梁山义军发动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情况、毛泽东为农民起义所下的定义等角度观照,梁山义军既非农民起义,也不是一般的打家劫舍的绿林豪侠集团,而是一个由逐步走向道德完善、最终名垂史册、深刻体现着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特殊的英雄豪侠集团.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研究者将唐代传奇体豪侠小说的发展繁荣归因为任侠风气、宗教文化、藩镇割据等外部现实因素的刺激影响,而忽略了豪侠小说内部的互动。实际上,唐代笔记体豪侠小说先期的创作实践为传奇体豪侠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表现在侠客形象的塑造以及轻功、剑术武功描写上,在此影响下,晚唐时期的传奇体豪侠小说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4.
唐代道教兴盛,豪侠小说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豪侠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发生地点多与道教有密切联系,这是显性影响;豪侠小说中表现出的轻财轻名、崇尚自然、功成隐退等精神以及其中的神秘色彩同样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即隐性影响。相比之下,隐性影响更为重要。唐代豪侠小说在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初小说家江山渊的豪侠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初创作豪侠小说的作家群中,江山渊独树一帜。文章在钩沉其作品的基础上,对其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江山渊的豪侠传奇以塑造具有传统文化人格的人物形象为旨归,在艺术表现上则在多方面效法了《史记》。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塑造了各具风采的人物形象,其中的豪侠类故事展现了风姿各异的豪侠义士和刺客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义"称侠、以"武"称侠、以异术称侠三种,其实也是豪侠形象演变的三个阶段。而该类作品中的不少传世佳作,对后世的文学、尤其是武侠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确定了侠的内涵为"武"与"义"相结合,而且为其中的人物形象起到了借鉴和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侠义小说中的侠者形象是豪侠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投影,活跃其中的豪侠之士充分体现了侠义精神,在这些侠士中,武侠世界中的侠女第一次大放异彩。这些卓越不凡的侠女的一件件侠义之举表现了洒脱豪迈的侠者风范,在中国豪侠题材小说史上达到了侠女形象创作的高潮,对后世侠女形象塑造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豪侠为主人公的作品是唐传奇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中期以前到晚唐以来所塑造的诸多豪侠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闾巷之侠、神异之侠、时代之侠.从这砦形象中,我们可以体察到唐代文人不能割舍的侠客情结:他们把豪侠形象视为平庸人生、卑琐人格和残酷现实的反面,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豪迈的人生境界怀有的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9.
黄后颖 《文教资料》2011,(24):15-1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因"乌台诗案"寓居黄州三年时所作,深刻体现了苏轼豁达开阔的胸襟。苏轼才高八斗、磊落豪侠,在"乌台诗案"后,大彻大悟,淡泊和静定成为这一时期诗歌思想的主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歌咏叹射虎,以人乐观豪迈情性为核心,叙事本则趋向实录,写出勇士战胜猛虎的艰巨性和惊险性。唐人的打虎场面刻画,是武松打虎描写的真正源头。其也从人与猛兽关系的别致角度,表现了唐人豪侠尚气的勇武精神,为后世小说戏曲中对于勇士豪、侠的精神外现与形象刻画,布下了强大而饱满的种子。  相似文献   

11.
青州北“四边”地区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因此,抗日战争时期就成为最艰苦、惨烈的斗争前沿阵地,曾遭受县委书记丁亦民等主要领导同志牺牲的重大挫折。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青州北“四边”人民组织起来,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坚持“持久战”,大打“人民战争”,利用多种斗争方式,纵横捭阖,克敌制胜,迎来了一九四五年那个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抗战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西方原型批评和主题学的方法为视角,挖掘和梳理中国古代女娲补天神话中的各个意象如何为后代的各种文学体裁所吸纳,不仅成为众多诗文作品中补天意象的符号表现,而且也成为若干叙事文学作品的构思布局框架,并锤炼再造成为五彩缤纷文学画廊中的诸多风景,逐渐孕育和铸造成为中华民族战天斗地、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13.
抗战大后方抗战歌谣,有的控诉日寇滔天罪行,揭露汉奸野蛮暴行;有的颂扬将士英勇杀敌,讴歌中华抗战精神;有的号召全民抗战一心,增进民族和谐团结;有的歌唱工农努力生产,劳军募捐援助前线;有的称赞军民一家亲情,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这些歌谣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坚忍不拔、气壮山河的恢弘图景。  相似文献   

14.
刘克庄是我国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虽然他的诗作远远多于词作,但人们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词作,尤其是关心人民疾苦和国家安危这一类词。历来认为他是南宋继辛弃疾之后的又一位爱国词人,词作主调是爱国的,激情高昂,风格豪壮。事实上,受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影响,他的前期词作壮怀激扬,志深意长,而后期词作则低吟消沉,遁迹避世。  相似文献   

15.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晨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铸剑》由复仇故事、行侠故事、魂化故事三个故事组成。复仇故事是屑间尺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向大王复仇;行侠故事是宴之敖以眉间尺的头和剑为条件接替眉问尺行侠复仇;魂化故事是大王、眉间尺、宴之敖三头相搏,烂在一起。三个故事由三为一,复仇者从幼稚到成熟,再到魂化以至一起毁灭。这一一结局消解了复仇的意义,抹杀了是与非的评判。魂化故事的结局,使悲壮的复仇变为具有喜剧色彩的闹剧。  相似文献   

17.
在雄奇、壮丽的周秦文章之后,汉朝文章以醇厚、典雅作为了自己的主导风格.汉文的这一特色在刘向的文章中展示得十分充分.刘向既能把广征博引、旁喻远比之手段发挥到极至,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既善于仿古取貌,又能师心独创,斟酌于经籍而不乏己见,侈陈灾异之说而寓其政见.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这种文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王充和王符作为东汉前中期代表性的散文作家,在文章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王充文章气势雄健,王符文章则显得阐缓;王充文章论述详尽,因此显得繁复,王符则注重剪裁,论述时例证繁简适当;王充文章散句为主体,偶有骈句;王符文章则骈句较多出现,骈俪化程度明显加强。王充和王符文风之不同,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王充创作意图在于批判现实中的"虚妄"之言;而王符则更注重文章的经世致用,以此来警醒当世统治者。二是王充性格充满豪侠之气,表现得自信张扬;而王符则带有孤傲之气,表现得含蓄内敛。三是两人所处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士风和文风,这些都影响到两人的散文创作。于此,亦可见东汉前中期散文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19.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燕赵极具个性化的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它表现在诗风上,形成了燕赵以"慷慨悲壮"为主的诗歌风貌。有两次数年边塞之行的高适,就深受此种诗风的影响,并对其个性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侠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沿着自身的轨迹前进着,豪侠的范围不断扩大,包含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至唐传奇,侠客们在民间异常活跃,他们居于闾巷之间、江湖之中,仍然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知恩图报、乐于助人,但更倾向于浪迹江湖、侠隐山林,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