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利用三维运动学模型模拟研究行星际激波与共转高速流(CHSS)的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模式输入条件中耀斑的强度及位置,研究相互作用对CHSS到达地球时间的影响,以及对激波的传播和激波形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行星际激波与CHSS相互作用对彼此到达地球时间都有影响;(2)有激波比没有激波条件下的CHSS到达地球时间要早,且CHSS到达地球时间与驱动激波的耀斑的强度以及扰动源区的位置有关,耀斑的强度越大、扰动源区与CHSS前的电流片的经度距离越近,则CHSS到达地球时间也越早;(3)激波在以CHSS为背景的太阳风中传播比在没有CHSS的均匀背景场中传播得快,但激波与CHSS的相互作用对激波到达地球时间的影响远没有对CHSS到达地球时间的影响大;(4)当耀斑位于CHSS前电流片的东边时,耀斑驱动的激波与CHSS相互作用可能会使激波形态发生改变,呈双峰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跨音速流中Ma及Re对边界层的影响,结论为Ma的增加使得激波强度增加,流向逆压梯度增加,边界层厚度增加较快,容易分离;Re的增加有两个效应:一是使得转捩提前,二是使得边界层变薄。R e增加使得激波后机翼表面压力降低,升力损失减小。跨音速范围内,Re对边界层与外流的干扰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
天文学上有一种激波现象,与激光的形成原理相似,只是激波属于波长比激光长的微波,它被气体分子激发和放大,容易被射电望远镜观察到,而光学望远镜无法观察到它。近期,英国科学家利用射电望远镜观察银河系中的一个区域,发现这个区域由于气体尘埃云的塌缩,一些恒星正在形成。以前虽然在这个区域也可以观察到甲醇气体的激波,但是数量很少,呈点状分布。可是这次与以往的发现不同,望远镜中出现了巨大范围的带状激波,绵延4630亿千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带子”,这个“带子”把以前观察到的各个甲醇气体激波点都连接了起来。这说明,我们的银河系中有…  相似文献   

4.
《科学中国人》2003,(10):37-37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姜宗林研究员和俞鸿儒院士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利用爆轰波反射产生适当强度的上行激波抑制入射激波衰减的新方法。该方法经理论计算确认,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著名的国际学术杂志AIAA Joumal(Vo1.40,N0.10.2002),并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姜宗林研究员和俞鸿儒院士最近成功地把这一新方法推广应用到JF10主力激波风洞上,  相似文献   

5.
激波诱导的湍流边界层分离,由于其流场结构复杂并具有高度不稳定性,目前理论计算还无法准确模拟,因而一直是航空、航天和其它许多应用流体力学领域的一个难题。航天飞机和其它高速再入飞行器的表面翼、襟、进气道入口等处,由于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使物面边界层产生分离一再附,引起严重的局部气动加热,而分离激波出现的大尺度低频振荡,不仅产生严重的气动噪声,还会引起振动疲劳,直接影响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因此,选择飞行器表面若干典型有实际意义的局部激波干扰流场,研究它们的流动特性,并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近似的预测模式和开发实用的控制方法,已成为当今航天高技术领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6.
冯志伟 《内江科技》2013,(6):128+123
红外型末制导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光学头罩与大气产生发生剧烈摩擦,从而引起气动加热效应。随着导弹速度的进一步提高,气动加热效应对探测性能的负面影响越发明显。本文以球形整流罩气动加热热防护技术为背景,介绍常用的激波杆技术、反向喷流技术、激波杆-反向喷流联合技术等三种气动热防护措施,通过对比其技术优缺点,探讨降低头罩气动热影响提升探测性能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暖通领域,对于能耗巨大的汽水换热过程,节能降耗的方式无外乎提高传热效率、合理能源分布结构。目前实际工程中使用的汽水换热器大多为间接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存在换热效率逐年降低、维修量大、凝结水回收困难、基建投资及电耗大等问题。激波加热器是解决现有汽水间接换热问题的最简单、经济、可靠的一种换热器。  相似文献   

8.
任杰 《科学中国人》2012,(23):64-65
专家简介:王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兼任国际激波学会会员、美国AIAA会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会员、北京力学学会会员。研究领域为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超声速燃烧和爆轰、化学反应流动模  相似文献   

9.
根据SOHO飞船上的LASCO和EIT探测器和GOES卫星的关于太阳活动的观测资料以及ACE和Wind飞船在地球轨道附近关于太阳风等离子体和行星际磁场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日冕物质抛射(CME)、行星际磁云和地磁暴的相关性.包括具有地磁效应的晕状CME的日面源区位置分布,日冕物质抛射的中等周期分析,产生地磁暴的行星际参数的阈值等等.作为行星际复杂抛射的一种,首次提出了多重磁云的概念.通过分析观测事例,总结出了多重磁云的一些观测特征,并认为其具有潜在的强大的地磁效应.此外,利用观测资料,研究了激波进入磁云并引起地磁暴的现象.通过建立简单的理论模型,初步分析了激波在穿越磁云的过程中,所能引起的地磁暴的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I0011-I0011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在土星附近观测到一次强烈的太阳风,在此过程中卡西尼观测到粒子在这里被加速到极高的能级。这种效应与粒子在超新星遗迹中被加速的原理是相类似的。日本空间与天文研究研究所的亚当·马斯特斯fAdamMasters)表示:“卡西尼号探测器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在太阳系内部研究超新星激波加速机制的机会,从而让我们首次得以对这一现象开展抵近的研究,而在此之前进行这样的研究都只能在遥远的距离上进行。”  相似文献   

11.
固体中冲击波及其一维一阶非线性演化方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固体中的冲击波为冲击波阵面及其后状态物理量发生急剧变化的狭窄区域。利用前人讨论结果进一步探讨了 4种边界输入形式下的冲击波形成距离计算式。分别采用具有二阶精度的显式MacCormack差分格式和MacCormackTVD格式对黏弹性、热弹性以及非均匀性非线性固体介质中一维一阶非线性演化方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这些复杂介质中冲击波的形成及演化的基本性质,并较成功地避免了非物理解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热休克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靳远祥  陈玉银 《科技通报》2002,18(2):157-163
在不利的环境中,各种有机体都有其共同对应的分子反应,即正常基因的表达抑制和一组特殊基因-热休克基因的激活和表达,并导致热休克蛋白的大量产生。热休克蛋白主要作为分了伴侣而参与蛋白的折叠、转运及组装等过程,并能恢复或加速清除细胞内已变性的蛋白质而稳定细胞结构,使细胞产生热耐受。随着对热休克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生物工程、医学和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儒家人性观谈跨国公司的文化冲突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冲突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异文化地区投资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从中国传统儒家人性观的角度解析跨文化冲突管理,并将中国儒家管理方略与西方管理文化进行比较,对于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金属冲击温度的测量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文辉  经福谦 《科技通报》1996,12(2):86-90,95
介绍了金属冲击温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对金属冲击温度测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指出,金属膜/透明窗口界面的热传导机制及界面接触状态的控制方法是金属冲击温度测量中最为重要但又尚未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ory and methods for developing detonation-driven shock tunnels in hypervelocity test facilities. The primary concept and equations for high-enthalpy shock tunnels are presented first to demonstrate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shock tubes for aerodynamic ground-based testing. Then, the difficulties in simulating flight conditions in hypervelocity shock tunnels are identifi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o address critical issues underlying these difficulties. Theory and methods for developing detonation drivers are proposed, and relevant progress that has advanced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large-scale hypersonic test facilities is presented with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s. Finally, tailored conditions for detonation-driven shock tunnels are describe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to achieve long test duration. This interface-matching key issue encountered in developing shock tunnels has been investigated for decades, but not solved for detonation driver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内孤立波是陆架陆坡区一种常见的现象。本文借助于一个两层非静力近似模式(Gerkema,1996)模拟分析了内孤立波在陆架生成及传播特性,并与已有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正压潮与地形相互作用激发生成内潮,内潮在向岸传播过程中,由于正压潮流及自身的非线性作用而发生分裂,受频散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演化成内孤立子波列。而对于离岸传播的内潮,由于较强的频散效应,非线性与频散在较大尺度上达到平衡,从而使得波形呈现椭圆余旋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竖向电渣压力焊是一种综合效益极好的技术,具有焊接工艺操作简单、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应在多层和高层框架结构竖向钢筋连接中大力推行.  相似文献   

18.
Recent events have renewed attention to how organizations rely on digital resources in response to exogenous shock. Though the literature on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indicates that this is best understood as a process through which organizational actors respond to a specific shock, most IS research attends to resilience as an outcome. Against that backdrop,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how a university shifted to virtual teaching in response to a government-imposed lockdow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dopting a digital resourcing perspective allowed us to reveal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process and the way digital resources shaped it. We found that the resilience process unfolded in stages as educators, assisted by students, managers, and IT personnel pivoted, adapted, and normalized into teaching virtually. Across these stages, digital resources took on specific roles as the resilience process progressed from the organization’s pre-shock accumul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to its continued digitalization effort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contribute to existing literature by advancing and empirically substantiating a process view of the role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