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题目】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欲望,二是欲望太多。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提出了这样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欲望。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物质消费有限,而欲望无穷大。则会感到痛苦。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以“欲望与生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2.
和谐经济学从人生的高度分析经济问题:视人生基本问题的和谐解决为研究的基本内涵;指出人类总体的人生境界提升决定主流经济学的变迁,"天地境界"的经济学才是真正的和谐经济学;以人生价值最大化与人生成本最少化作为研究的根本目的;以解决人生基本矛盾,即人的欲望无限与满足欲望手段稀缺的矛盾为研究的核心问题,将调节、引导欲望,发展人的能力作为解决此矛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话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过著名的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按照这个方程式,物质消费大,快乐;反之,欲望小,也快乐。唯物质消费小,而欲望又大,才最不快乐。对此,你有什么体会吗?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以“快乐·消费·欲望”为话题写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给的材料,在文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写作导引】寻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与快乐为伴,但人生在世,到底怎样才算真正得到快乐呢?这个问题肯定是人异言殊,估计世…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生产的角度来说,必须确立起对于自然、对于人的"属人"的审美观.这一审美观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它必须尊重人的自然生产;它必须受制于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它必须以人的自我肯定为前提.而这样的审美观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它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指引着人的生产,指引着人类文化生活的方向,它不给出具体的步骤,但却给出理想与蓝图.审美是人类自我完善与自我进化的社会实践,也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这也是实践存在论视域中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优质生活”是由“温饱”进入小康后的新境界。它不再以增加财富做惟一目标,不再以小我为中心,不再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保护。换句话说,衣食不足时代中所向往的“更多”“更快”“更方便”“更新奇”的理念,在优质生活中的世界,这种永续发展的理念,也代替了狭义的“经济发展”。从经济观点来看,个人的快乐常常取决于财富的多寡与欲望的强弱。我们常用一个简单的命题来表示:快乐=财富÷欲望。当财富的增加大过欲望的增加时,快乐就增加。这就是半世纪中国人民的普遍感受。当财富的增加慢于欲望的增加时,快乐就下降,痛苦就增加。这正说明“…  相似文献   

6.
解读“财经管理”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涵盖了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经济实践.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经济行为、经济现象以及规律的学科,并为经济领域提供方法工具、理论依据及途径手段.可以说,经济学就是教我们怎样科学追求“财富”,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首次出版为标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发展到过剩经济时代,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但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的文化供给远远落后于文化需求,因此还处于“短缺”状态.但精神生活的“短缺”与物质生活的短缺不同,不可能仅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克服.文化需要的满足方式全然不同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方式,试图以后者代替前者必然导致需要的异化.需要的异化乃至欲望的病态化,是主体化资本对人的身心实行全面控制的必然结果.只有以需要经济学代替“偏好”经济学,我们才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转型的潜力,为转型时期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快乐经济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生幸福不能仅仅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社会群体的幸福感来自一种快乐的心理感受.而当我们沿着快乐经济学的视角去思考幸福教育问题时,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的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具有感知幸福、获取幸福、创造睾福的能力.因此教育必须努力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幸福;让教师学会实践幸福.  相似文献   

9.
一、表现欲及其意义 表现欲,是人将自我价值在他人面前显示出来,以求得肯定与传扬的一种欲望。它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欲望,是人的发展天性。社会的人为了生存,要以自己的本领做出种种表现,而表现本身也就是人的发展过程。好的表现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10.
快乐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而经济学是分析人类行为及其目的的科学,因此快乐理应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继边沁和斯密之后,近百年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并没有将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下去,而出现了由幸福到效用的现代转型。但近年来,经济学出现了"回到边沁"的后现代转型,以快乐为研究主题的经济学——快乐经济学融合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典范。  相似文献   

11.
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非物质的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因此,人们的社会生活幸福与否不能仅仅看财富增长与否,而更应该关注广义的社会总体主观幸福感受增长与否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可以通过教育提升的。学校应该开设幸福课,对高职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知幸福的本质。幸福认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目标和期望,同时影响着高职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对幸福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确定合理的目标与期望,提升自我教育效果。学校应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3.
浅谈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上,毛泽东选择了计划经济.他强调在中国坚持计划经济集中统一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商品经济、也不完全摒弃市场.邓小平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毛泽东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思想,在思想史的意义上,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是对毛泽东探索的继承,而且是在总结了过去历史教训和改革开放的新经验之后在全新的历史高度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90年代文学的欲望话语肆意张扬,更广泛更典型的是对"物欲"和"情欲"的书写,前者表现为对物质奢华的追求,后者表现为对以性本能为主的感官享乐的追求。当把90年代文学的欲望话语同道家快乐观进行对比考察的时候,我们发现前者与后者构成了比较复杂的关系:其中与以魏晋玄学为代表的道家纵欲论快乐观形成契合关系,与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道家无为论快乐观则构成拆解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同时显示着我们时代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5.
幸福指数不仅反映民众生活质量、监测社会良性运转,而且是政府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已成为政府执政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对当前惠州居民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提出政府提高民众幸福指数的对策:提升政府公共幸福理念、加大幸福指数的考核,发展经济、提高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  相似文献   

16.
幸福思想史上的思想家们总是以人性为出发点来认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及其关系。只有科学的人性论才能科学地解读人的幸福。马克思的人性论是科学的人性观,人的本质是最根本的人性,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三者的完整统一,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可以确证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及其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崇尚人性的解放,主张真正实现人性的自由。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不应只基于治国方略的意义层面上,更不应该只是从狭义的管理角度来理解,应该从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的角度出发,建立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权利文化、民主法制和人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快乐、欲望、利益等同幸福密切相关,但不等于幸福。幸福问题作为哲学问题就是要询问做人的根据,人的根据在自身,社会本性规定了幸福本性。幸福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合作方式,内在地要求乐人之乐的他者立场。追求幸福就是要追问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寻求美好的事物,在实践理性上建立人与人之间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创造性给予中体验幸福。  相似文献   

19.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is a developing field of inquiry that is arousing more and more interest among public policy-maker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of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that stem from this new field of inquir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shows that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focus on enhancing productivity is insufficient in and of itself and that greater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how education can help to transform wealth into happiness. It also maintains, however, that it would be inadvisable to directly derive the role that education should play in the economy from the findings of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aim of enhancing productivity, it is concluded, must be complemented by an educational emphasis on informing, guiding and even shaping people’s economic preferences.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可能路径: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提醒大学生慎对物质幸福;以全民所有为旨归,引领大学生学会分享幸福;以文化建设为导向,教育大学生重视精神幸福;以自主创新为灵魂,提倡大学生主动创造幸福;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倡导大学生构建和谐幸福;以社会转型为契机,鼓励大学生尝试幸福转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幸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