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启《语林》一书的叙事艺术,明显体现出对文学性叙事的自觉认定。“野史杂传”则是从史传之实录精神到《语林》之“为赏心而作”这一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重要环节。《语林》一书具有“时空模糊”之叙事构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的消解以及对社会背景的省略。  相似文献   

2.
废名与沈从文同为“京派”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与《萧萧》呈现出不同的“美”与“悲”:《竹林的故事》散发出清新自然之韵,《萧萧》则呈现出古朴拙野之美;《竹林的故事》抒写出人生的悲凉感,萧萧之“悲”源于自身的蒙昧无知.  相似文献   

3.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此后,《北史·邢邵传》也有“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之语;《宋史·宋敏求传》也有记载:“熟于朝廷典故。”现在凡是见诸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  相似文献   

4.
明代学者姚福在《清溪暇笔》中记载:“三不知”一语,出自《左传》。《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是这样记载的: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由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但如今已用“三不知”指事事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是何意@周亦婷  相似文献   

5.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书中曾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近日得暇,再次重读归有光《项脊轩志》,切实体会到了卡尔维诺对“经典”的评价是如此的“经典”.这次发现两处疑问:其一,在“回忆母亲”时,文中写道:“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相似文献   

6.
在《世说新语》成书之前,志人小说中最负盛名的当推东晋裴启的《语林》。此书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品题之风是裴启《语林》一书的主要内容。从《语林》一书中可以看出人物品藻的内涵演变,东汉时品题标准注重“德行”,汉末魏初人物品藻标准注重“英雄”与“才能”,魏正始以迄两晋时期品藻标准以审美为目的。以审美为目的的品藻标准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名士风度,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失误之处颇多,学界多有校补,笔者本文再考三则。(《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天文类”及《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天文类”著录有“《天文录》三十卷,祖暅之撰”。“祖暅之”记载有误,应为“祖暅”。《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及《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有“萧贲《辨林》二十卷”。“辨林”记载有误,应为“《辩林》”。《新唐书·艺文志·集部》“别集类”著录有“(《谢琨集》二卷”。“谢琨集”著录有误,应为“谢鲲集”。  相似文献   

8.
<正> 自鲁迅关于“六朝人并非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之说一起,论者们都认为《世说新语》就是历史的实录,但目前对此说颇有异议.异议是由下列两则故事引起的: 裴郎作《语林》,始出,大约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文学》第九十条 庾遭季诧谢公曰:“裴公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遵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亻隽)逸’”。谢公云:“都无此  相似文献   

9.
清代王蕴章在《燃蜡余韵》中记载,林蕴林在山东济宁写了一首诗:“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依此画了一幅扇面,蕴林见了后说:“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此语甚妙。  相似文献   

10.
“一禽自有一禽言,百鸟自有百鸟语。”诸多精通“鸟语”的文人墨客,常以“鸟语”谐“人语”入诗,以表情达意。可以说,那一只只飞在诗人笔下的小小禽鸟,都是人的知音。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国帝王杜宇之魂所化,故又名杜宇,人们对其鸣声的联想最为丰富。据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记载,其鸣如曰“不如归去”,似在劝说旅游在外的人归家,故又称子规;于是,诗人多借以抒写游子思乡之情,如北宋晏几道《鹧鸪天》云“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声声只道不如归”。也有借以抒写思妇盼归人之意的,如宋代李重元《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尤其是男性诗人的作品,有着这样一种审美意向,即长于表现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可谓“难圆的梦”之美。这一“难圆之梦”,不啻是中国古代爱情诗艺术角美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到元、明、清民歌,都有这种好梦难圆的浅酌低唱。“菜苗苍苍、白露为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湖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诗经·莱茵》)“杀菌”的迷蒙,“伊人”的模糊挂力,道阻的遗憾,营构了一种特殊的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  相似文献   

12.
“本真”,就是“直本求真”。“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追求真、善、美。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名垂宇宙,最为中国人所熟知。史料中记载了他的形象。《三国志·诸葛亮传》:“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姓源韵谱》称“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裴启《语林》写他“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我们从这些零星的描述中,只能了解到他的神态相貌,而对他的服饰却知之甚少。而我们今天所知的诸葛亮服饰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他那“纶巾道衣”的形象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14.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5.
“盗泉”一语,最早见于《尸子》(战国尸佼著)一书,据该书的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来《水经·洙水注》(郦道元著)亦记载:“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也。”特别是《后汉书·列女传》(范晔著)中的《乐羊子妻》有“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因被选入初中教材更是尽人皆知。因为“盗  相似文献   

16.
“大音希声”是《老子》四十一章所提出的一个命题。它是老子用来说明“道”的特性的一个比喻语。它的字面意思是说,最完美的音乐听起来并没有声音。钱锺书解释道:“按《庄子·天运》:‘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此意。脱仿前说一四章之例,强为之容,则陆机《连珠》‘繁会之音,生于绝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①他用庄子语来解释是恰当的,但用陆、白二人之语来解释老子的“大音希声”,我们以为不确。蒋孔阳说,这一命题的意思是“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的本身,这种音乐,虽然‘大’但我们却是听不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音乐的现象,它再好再美,也赶不上音乐本身”②。就是说,老子所谓的“大音”是指作为具体的乐声的本身  相似文献   

17.
烂柯传说即晋人王质入山砍柴,遇仙人下棋的故事。最早的记载见于晋虞喜《志林》: “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  相似文献   

18.
独木不成林     
“独木不成林”这个成语也作“独木不林”,语出《后汉书·崔駰传》: “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随时之宜,道贵从凡。”意思是说,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单个力量是单薄的,无法支撑全局或办成大事。“独木不成林”,对绝大多数树木来说,这话是不错的。但是有时也有例外,像大榕树就常常可以形成“独木林”。榕树属桑科常  相似文献   

19.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长亭送别》的意象美,美则如斯:1.经典性。当代社会推崇时尚,酷爱流行,但流行时尚的东西易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传统经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寻味,永开不败。美丽多情的崔莺莺不得不屈从于顽固的老母亲,于郊外长亭送别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这就是《庄子》中记载的“东施效颦”的故事。自古人们就以“东施效颦”形容装腔作势、无病呻吟或无故效仿的人,把个东施贬到了极点。而今天,我要为东施讨回个“公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