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作为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类型,宫体诗从产生至消亡,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宫体诗学则延绵数世纪,其内涵伴随中国诗学的发展已成为其中不可缺或的审美要素.它的产生、发展、繁荣,绝对有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指导.但现在的宫体诗理论,似乎只是一些任人掇拾的书信和理论的碎片,这其实是一种 误解.作者以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为核心,结合萧绎和其他宫体诗人的序跋、书信、言论,从整体上考察萧纲的宫体诗学理论,包括诗歌的发生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和新变论.考察宫体诗创作和"文学放荡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立身"与"文章",把身边真实的世界和文学幻想的世界截然分开的"文学放荡论",既是宫体诗审美意识新变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创作,促进审美意识的新变,在中国古代诗学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宫体诗的界定问题上,学术界一直以来存在争议。由于宫体诗诞生后前人从未给其严谨的下过定义,后又受道德观念及意识形态影响而对宫体诗评价不高,故随着时代推移,争议愈多。许多学者企图探寻宫体诗的源头,从狭义和广义、内涵和外延等角度给宫体诗进行界定,这些新的研究观点若能成立,将是对"宫体诗"的一种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于把笔端较多伸向宫帷之内,描绘了大量宫廷美女的宫体诗,"艳"是其显著特征。那么宫体诗是如何表现"艳",塑造"艳",传达"艳"?本文从宫体诗带给读者的视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感官感受,再来谈谈宫体诗的"艳"。  相似文献   

4.
形成于梁代中后期的宫体诗,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宫体诗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在形式上继承了"丽"的原则,又开启了唐诗重格律之风气,但古今学者对其评价却不高,认为其内容空而淫,从而忽视了它的积极影响。宫体诗作为传统五言诗和格律诗过渡时期的一种诗体,既受到历史文化即前代作品的影响,又受到人文环境即当时文化思潮和地域性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宫体诗创作之所以能够自成一体,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学者们对宫体诗之义界多有研究,倘以"新变"二字为着眼点,则可从宫体诗的内容、形式、功用三方面进一步审视佛教在其新变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宫体词”是宫体诗在词体中的延续。与宫体诗一样,它在题材上于清富的环境中写女性娇柔美丽,进而引出男女之情;手法上使用第三人称、物象堆积和结尾点题;风格上以带“合法”性的香艳为主,是宫体诗在词体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宫体词”是宫体诗在词体中的延续。与宫体诗一样,它在题材上于清富的环境中写女性娇柔美丽,进而引出男女之情;手法上使用第三人称、物象堆积和结尾点题;风格上以带“合法”性的香艳为主,是宫体诗在词体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南朝特别是梁陈时期,宫体诗特别盛行。南朝宫体诗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女性的描写。"女性"作为宫体诗的一个题材,而且是重要的题材,影响是很大的。许多人对宫体诗的看法就是依据这部分诗歌而形成的。宫体诗中女性美之研究研究"女性"为题材的宫体诗,我们无法回避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观点。我们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9.
花间词与宫体诗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其中较明显的是语言风格上的继承关系。从宫体诗理论代表萧纲和萧绎的著述中,可以总结出宫体诗的语言风格为灵活流畅、优美精致、精炼风趣。结合花间词和宫体诗的文本,可以分析花间词对宫体诗的这些语言风格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宫体界说辨——兼论宫体诗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宫体诗活跃于梁代以迄初唐。这一时段诗坛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艳诗的剧增,而其他题材的诗都非此时所特有,因此艳诗被视为宫体诗的本质特征。但宫体诗又不同于一般的艳诗,它是具有新变体特征的艳诗。因此,宫体诗的界说就应是:流行于梁代后期(即萧纲入主东宫后)以讫初唐,以萧纲为代表,以轻艳为特征的新变体艳诗。以此为尺度,可把南朝以讫初唐的文人艳诗区分为三种类型:1、以描写为主的,这是典型的宫体诗;2、以抒情为主的,也属于宫体诗,只是在典型的程度上不及前者;3、文人拟民歌的艳诗,这类诗不能划入宫体诗,但因其与宫体诗发展有关,可称为“准宫体诗”。  相似文献   

11.
宫体诗是指产生于宫廷的、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梁简文帝以太子和皇帝的身份写作这种诗体,从而影响了一代诗风。之后,由于皇帝本人的提倡和大批宫廷文人的响应,宫体诗在陈后主和隋炀帝的宫廷中也先后得到广泛流行,余波至初唐始绝。因此,宫体诗在历史上共延续了近一百年之久,成为这一百年间诗歌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唐代宫怨诗以作者身份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女诗人的自我抒发与男诗人的代言之作。男诗人的代言之作构成了唐代宫怨诗的主要部分。这些男诗人的宫怨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宫人之怨、政治失意之怨、外嫁之怨等三类,多采用代言体的形式,其双重的心理机制使他们的宫怨诗并未与女诗人的宫怨诗有阻隔之感,反而深化了女性的话语特征,促使了女性主体的确立,强化了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是唐代宫怨诗中最有文化价值与文学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随着唐代古琴艺术的发展,唐诗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写作素材,众多的听琴诗相继出现。从形式上看,听琴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节奏、押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听琴诗与音乐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诗人对古琴音乐的再创造、读者对诗歌再创造并进行音乐审美的循环过程。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使听琴诗别有韵味,具有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来都认为汉代的诗歌创作成就很低,尤其是四言诗的创作更是处于衰落之境.从两汉四言诗的传衍方面着手来阐明四言诗体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发现大量四言的韵文韵语存在于辞赋、骈文以及颂、赞、铭箴、碑诔等应用文体中,各具特点并影响着汉以后许多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 ,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 ,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 ,或援用诗典 ,或化用诗意 ,或引用诗句 ,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 ,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 :既是政治的、经学的 ,也是诗学的、文学的 ;汉人以《诗》观赋与引《诗》入赋 ,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宋人洪迈谓杜牧<阿房宫赋>为模仿杨敬之<华山赋>之作;今亦有人认为<阿房宫赋>缺乏新奇立意,且多"虚词滥说","其所以为人传诵,主要在于辞采之富、造语之工".本文对此作出辨析,肯定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  相似文献   

17.
先秦的抒情作品严格说只有《诗经》和楚辞,研究汉代的抒情购,沟通两具时代血缘关系相近的抒情文学体裁,可以认识抒情主体的思想变化和对抒情体裁的继承与发展,汉代抒情赋体现出作者在新的封建政治统治下的心路历程,人格变化和主动向道家思想的追求,体现出伴随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女性形态美的欣赏和汉代士人的婚姻观念,在表现形式上,继承并发展了楚辞纪行,写景抒情的手法,使之更加自觉,细腻,和文人五言诗一样,汉人已有意识地追求创作主体和外在景物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宋元易代之际,沈义父《乐府指迷》、张炎《词源》、陆行直《词旨》三部词学专著对宋代词学作理论性质的总结,建立起初步的词学体系。周密编选《绝妙好词》于宋亡之后,摘选精粹,体例完备,风格一致,颇具流派意识,以选本形式参与促成宋末以来关于词体理论的建设。其选摘标准及审美取向集中于复雅审音、寄托隐微和力主清空。《绝妙好词》对清代词学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20.
雍门宫作为秦宫殿之一,是秦始皇软禁太后的处所。然而其地理方位史学界却颇多异议。通过对史籍的剖析和对咸阳塔儿坡出土铜器的研究,认为秦雍门宫遗址就在今咸阳市东北塔儿坡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