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海玲 《视听界》2002,(2):61-61
纪录片是用电视手段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它的原则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这种真实的生活记录是“从头到尾”的真实,因此,也可称之为“全纪录”。这是与传统专题片的最大区别,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笔者认为,“全纪录”意味着在电视荧屏  相似文献   

2.
孙鹏 《视听纵横》2006,(2):21-24
自从约翰&;#183;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183;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它通过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有反对者提出,纪录片不能运用“真实再现”,更不能有任何表演因素在里面。但笔者以为“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3.
蔡晓艺 《青年记者》2016,(33):68-69
“真实再现”手法又被称为“情景再现”手法,是一种纪录片创作者借鉴故事风格,采取相应影像处理的风格和技巧,来记录曾经存在和发生、但未及时记录的情景的手法,是一种将编构的手法用于非编构类影视作品的做法。但纪录片,顾名思义,即单纯地记录真人、真事、真情景,是一种以纪实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影片,其最主要特征就在于“真实”。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纪录片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它的真正发展乃至勃兴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对非主流人群,弱势文化群体的关怀,以致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了纪录片的代名词。然而面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面对时代大变迁的今天,仅仅把纪录片定位于反映社会小人物未免失之偏颇。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曾经说过,“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这个词只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一、纪录片的“记录真实”的涵义纪录片是纪录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对于纪录片真实境界的探讨目前面临着一种理论上的悖论,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真实”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观众而言,电视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真实性:不仅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必须都是真实的。但是,一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认为,真人真事再现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因此他们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经常不加选择地罗列于作品之中,而又有人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是容不得半点的人为“虚假”的,因而认为摆拍是电视纪录片的大忌,反对摆拍,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拍摄。这些都犯了“过犹不及”的毛病,过于追求毫无修饰的“真实”,与电视纪录片的“真实”的本意是相违背的。本文以经典的电视纪录片为蓝本,从三个方面对电…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强调真实记录,强调“原生态”再现,并不意味着编导者的不介入,因为纪录片所记录的真实已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而是化成影像、化成屏幕形象的真实了。如果为追求“原生态”再现而排斥编导者对生活的选择和提炼,观众看到的纪录片就无异于自娱自乐的家庭录像了。其实,真实记录不光是一个“原生态”还原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一个题材思想价值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薛亚宁 《视听界》2015,(1):98-99
一、凸显纪实元素,强化纪实魅力纪录片的魅力来源于其内容的真实和记录方式的真实,纪实的魅力就是真实的魅力。纪录片需要掌握真实记录的各种技巧和手法,生动记录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讲好故事。记录事件发生过程中有起伏转折的节点,一个过程向另一过程演变的阶段和事件的起因、低潮、高潮、结果,还可发挥解说的叙述功能来交代故事的延续。人们对于纪录片纪实的特性,尤其现场纪实传导的真实感,欣赏要求越来越高。纪录片选题应贴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除了具备电视节目应有的新闻性和社会性之外,电视纪录片更以其生动引人的情节、充满关怀的人文意识、体验人生的纪实风格而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纪录片,关注纪录片,并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启发下,热衷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那么在记录“生活流程”中,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作为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讲述者,该寻找一个怎样的叙述角色?又该怎样通过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把握,来呈现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家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同样,纪录片工作的使命就是将真实生命表达于纪录片这一特殊形式之中。但要使纪录片具有美学品位,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做到“真实”恐怕还是不够的,纪录片要调动各种表现手段。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有自己要达到的意图和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要表达的目的,在调动电视技术手法的同时,也要调动艺术手法。一部纪录片的技术手法与艺术手法都运用得当了,才谈得上审美。这里我想来着重谈谈纪录片中的“动”与“静”。  相似文献   

10.
“真实再现”又称“情景重现”、“现场模拟”等,是指通过演员来扮演、导演来组织,在假定的真实时空中完成拍摄的影视创作行为。这种类似在故事片中寻找创作手段的方法,是否挑战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底线?它将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对此予以探讨。一、纪录片创作  相似文献   

11.
真实再现,是纪录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一般指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由他人扮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某种特定历史性时刻的环境氛围,作为对形象叙事的衔接和强调”。真实再现是从虚构类影片中借鉴过来的一种叙事技巧.主要运用于失去现场记录机会的场景和题材,可大大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  相似文献   

12.
记录片,顾名思义,它是以真实记录生活为基础的,区别于电影等艺术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质就是真实,画面、故事、人物、语言,经过时间的沉积,它的史料性和真实魅力愈发显现出来。但是,在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中却引入了一种新的创作手法,一般被称为“情景再现”,这种创作手法以其新颖、形象的特色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一时间,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带有情景再现的纪录片,同时,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观众的争议。究竟在纪录片创作中是否应当运用情景再现,如何把握情景再现在全片中的比重,这都是值得制作者潜心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柳堤 《声屏世界》2010,(12):43-43
电视编导能否对所拍摄对象、事件进程或人物性格进行判断和提炼,并在摄制的创作过程中有效地贯彻这些意图.是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纪录片创作上,不要只记住要“记录生活”“记录真实”.而是要透过记录的现象弄清楚自己要“记录什么”和“怎样记录”。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通过纪录片建构、展现世界遗产如今的生命与活力,呈现多维视角的艺术观照与艺术真实,从而讲好有关世界遗产的“中国故事”是当下世界遗产题材纪录片创作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纪录片《瑰宝-文化自然遗产在福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福建篇为例,简要分析这类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和叙事技巧,关注其宏大叙事中的“微观照”,探索同类题材纪录片创作切入点的选取问题。  相似文献   

15.
魏珑 《现代传播》2005,(4):120-122
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非虚构的“底线”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①“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  相似文献   

16.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4,(10):23-24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马平川呢?2004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大奖”评选活动拉下了帷幕,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中国纪录片新人新作的检阅,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杨蕾 《新闻前哨》2001,(8):13-15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始,以《望长城》为转折点,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形成“纪实”创作风格,随着《东方时空》栏目以及《舟舟的世界》、《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作品的出现,纪录美学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已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纪录片创作中尚存在若干“误区”,比如,从理论上承认纪录片,应该是纪实与艺术并重,但实践上对究竟什么是纪录片所应追求的真实,纪录片能够到达怎样的真实,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要不要以及如何使用更加丰富的媒介和语言手段等,认识却比较模糊。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纪录片自身作一番考察,从源头探…  相似文献   

18.
张鑫 《青年记者》2020,(5):56-57
纪录片是“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具有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性。BBC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包含了“他者”对于中国形象的真实认识和内在想象。本文选择了2000年到2019年32部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为研究样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自然等多个主题,通过对样本纪录片的整体梳理和分析,探究中国形象在“他者”视野中的变化以及中国形象“他者”呈现特点。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每一部纪录片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切入点——这是纪录片拍摄的初衷。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被论者归纳为"四真"的理论,是"纪录片的生命"。但只是简单地遵循"四真",并不能就此让纪录片鲜活起来。一个优秀的导演在拍摄现场,需要随时观察拍摄内容中可以提炼、升华的细节,从而让纪录片可以接触到更深入、更厚重的内容,让自己的影片从而丰满起来。很多时候,这种可以让纪  相似文献   

20.
冷凇 《声屏世界》2008,(4):21-22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30年,是“真实”这一概念被不断解构、重构、颠覆的30年。历数中国纪录片的数次起承转合,都表现为一种对“真实”的矫枉过正。曾几何时,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受到了批判,带来了“原生态真实纪录”的矫枉过正,一时间“长镜头,跟腚拍,同期声”成为关键词;扔掉脚架,摇晃颠簸,成为时尚。晃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