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化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个性一词译自英文individuality或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义是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现角色的假面具.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独特特征。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同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2.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要求把学生当作完整独立的个人来对待,尊重个体差异。小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既显现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负载着学生的个性培养。  相似文献   

3.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要求把学生当作完整独立的个人来对待,尊重个体差异。小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既显现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负载着学生的个性培养。  相似文献   

4.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区别他人的请言和行为方式,是一个人的特质,文章的个性,是指一篇文章所独有的特色,越个性鲜明,越标新立异,越受读者的欢迎,写作活动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写作中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都离不开学生的个性见解。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对个性下过不同的定义,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  相似文献   

6.
所谓人格,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也称为个性。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等。  相似文献   

7.
缪淮 《教学月刊》2004,(6):46-48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气质,它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是人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气质能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的风格,气质的特点影响着智力活动的特点。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形成一个人的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新一轮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要求把学生当作完整独立的个人来对待,尊重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9.
一、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点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而英语素质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向学生传授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罗才泉 《时代教育》2012,(8):149-150
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人的个性在当今的心理学当中指的是个人稳定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心理学涉及到一些人的先天心理特征,并且还与后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尊重个性的倾向性也就意味着将人独特的个性因素借助于自我教育以及外部教育方法来加以培养,使人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升华和提高,甚至能够将一些潜意识因素也逐渐地整合到更为稳定以及更为自觉的理性活动当中。当今的美术教育在强化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发展学生独特个性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实施个性化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个生的培养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对“个性发展”内涵的界定与理解 近几年来,在我国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个性发展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个性是个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对其内涵解释多有歧义。纵观理论界对个性内涵的理解,主要有: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个性“指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一般包括人的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气质、能力和性格等成分,并且认为“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层结构和重要内容,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一、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心灵成长还没有明确定义,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心灵成长,是指一个人心理和精神的共同成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它们是人完成各项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二是指一个人的人格不断成熟完善,即引领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又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周曙  朱方长 《教书育人》2005,(12):56-57
一、对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认识 一般的观点认为教师的个性是在一定个人个性的基础上赋予了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个性,包括教师个人自身的个性和教师职业的个性。教师个人的个性是从心理学上对个人所下的定义,是指一个人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教师职业的个性是指教师职业给这个群体的特殊规定性,适应教师角色规范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教师个性的显现和张扬离不开教学这个大舞台,因此,研究个性化教学是对研究教师个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田才 《教师》2012,(1):45-47
一、理解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内涵与外延,提高认识是前提所谓个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  相似文献   

16.
在心理学视野下,把能力作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人本身具有的能力因素入手,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新观点,突出个体能力倾向的差异性,对职业能力内涵进行重新审视再分析,以期通过心理学视野下的分析,对个体的能力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体现教育主体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凸显职业教育中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心理学里,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之总和”。(《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在哲学里,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相似文献   

18.
个性与人格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非心理学”视角对人格理论的核心术语——个性与人格——略加辨析,得出如下论断:一、二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不相等,对人而言,个性主指多样的存在状态,人格主指“做人”的资格;二、动物和“自然人”只有与其生物寿命等长的个性,不可能有社会价值永存的人格;三、任何人都有独特的个性表现,却不一定有完整的人格;四、现代人格当包含思考和行为的独立性、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均等性以及参与社会竞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正>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是一个人感受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信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自信心是指对自己及自己从事的事业深信无疑,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成功。自信心强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无穷,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若经常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人格,在心理学上又称为个性,是指个体在一般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特点。而心态,则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