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更紧密衔接,形成良性互动;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集中力量解决政策落实中的操作难点,全面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的运转管理;以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落实帮扶措施,推进再就业援助制度化,以此来确保全年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年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以上,其…  相似文献   

2.
我国省市公共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应根据本省市实际情况,着力解决突出存在问题,尽快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内容为:优化公共就业与创业服务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全省公共就业与创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创新就业援助载体,重点完善针对弱势群体或就业困难群体的街道和社区就业援助体系;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创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如何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创业的一些心理变化问题,脚踏实地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理性分析和广泛关注。以舟山市两所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针对大学生创业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编制了一份《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以期通过本调查问卷来反思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失误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一、扬州市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分析根据江苏省扬州市人口普查资料推算,2011年扬州市适龄劳动人口为303.89万人,2015年适龄劳动人口为294.25万。从适龄劳动人口总量来看,2010年扬州市将会出现适龄劳动力供给的拐点。据此看来,十二五期间扬州市适龄劳动人口将会  相似文献   

5.
一、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经验,从实践中探索成功之路在我国就业工作中,创业正日渐成为劳动者就业的主渠道之一。为支持创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推动培训入手,逐步探索创业培训与再就业优惠政策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为创业者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一条龙”服务。国家创业示范基地就是这种创新探索的工作成果。一年来,各示范城市以促进创业为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培训了一批小老板,造就了一批再就业的领头人,创造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推动了当地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二是探索了一种模式,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再就业培训是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之一。“失业救济”→“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积极的就业政策”是西方国家再就业培训战略演变的整个过程和基本走向。长期的实践使他们在再就业培训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我国深化企业改革的今天,历史地探索战后西方再就业培训发展的基本走向与趋势,并借鉴其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有20项核心指标、创业能力有15项核心指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10项公共能力指标,从而构建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指标体系,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就业促进法》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劳动保障部协同有关部门将在全国组织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四项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工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强调指出,对劳动者的创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作为公共就业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广东省肇庆市从2003年10月开始启动创业培训工作,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创业培训富民工程”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课题研究为背景,基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及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为目标,针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并就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及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保险覆盖面窄、功能界定不太科学、促进再就业功能弱等问题。失业保险制度有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尽快出台《失业保险法》或《社会保险法》,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加大失业保险金对再就业的支出比例,加强再就业组织和培训的社会化,建立失业互助金帮助特殊群体,完善失业保险、低保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实现就业与创业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经过调整,不断趋于合理。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要做到确保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这必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就业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对就业创业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阐述了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体系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做好再就业工作的意义,要正确正确处理油田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要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扶持实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构建就业创业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从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完善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和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化、就业创业服务多元化两方面总结了就业创业体系构建的实践;从建立“动态灵活化专业”调整机制、构建“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重组“四融合”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等三方面分析了就业创业体系的构建,最后,从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两个层面提出了就业创业体系构建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15.
下岗职工缺乏职业技术或技能,是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一大拦路虎。近期召开的新疆自治区职业培训工作经验交流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大张旗鼓让社会知道:新疆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都要加入职业培训的行列。会上对56个职业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96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去年1月至9月,全区通过各种途径共培训各类人员66.7万人,就业、再就业培训29.45万人,这其中有22.08万人实现了就业,共创造了1.48万个就业岗位。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王金祥在这次表彰会上说:要把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  相似文献   

16.
工作总体思路: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为主线,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建立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以高技能人才高端带动为动力,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继续组织实施“5+1”行动计划,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素质就业水平;以强化管理服务为手段,改善就业环境,推动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7.
韩光敏 《高教论坛》2014,(1):107-109
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构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体现在促进就业创业、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职业教育稳定和谐发展等方面。构建就业创业平台必须与专业建设相融合,在就业创业平台构建中渗透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中融入就业创业要素。专业建设必须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体现就业创业之需,为就业创业平台的构建奠定基础,就业创业平台为专业建设服务,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就业问题,不应是一个被动安置现有劳动人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时志刚 《新高考》2008,(3):15-18
【热点综述】 1.就业再就业工作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最好水平。2007年1至11月,城镇新增就业1105万人,预计全年将超过12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8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6万人。2007年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2006年底再下降0.1个百分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明确提出了我国未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促进就业的具体做法上将更加注重以创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20.
祁军 《华章》2009,(2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仅靠高经济增长已难以缓解就业压力,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从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原则、功能定位、体系建设、"人性化"服务以及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推进人本服务,以便更好地促进就业再就业,从而尽快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