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抗战后王云五与张元济往来函电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济和王云五都是近代中国著名出版家。王云五进商务印书馆之前,该馆编译工作由张元济主持。1921年秋季起王云五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后来又担任该馆总经理,在他主持商务出版和统领馆务25年中,得到元老张元济多方支持。但在抗战期间,因两人处于不同环境下,交往不多。抗战胜利后,在如何规复商务事业,尤其在人事安排上,两人发生了矛盾,最后因选择不同政治道路而分道扬镳。本文以战后张、王函电为主要线索,述评他俩关系趋于破裂的经过与原因。1937年12月初,经王云五提议,商务董事会决议:总管理处暂迁长沙,在上海、香港设总管理处办事处,总经理王…  相似文献   

2.
成果娜 《新闻世界》2014,(12):127-128
张元济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杰出出版家,有“中国出版第一人”之称。在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张元济以扶助教育、义利兼顾、开明务实的出版思想经营馆务,将商务印书馆从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印刷所发展成为我国近现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兼具出版、印刷、发行的大型股份制企业,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代中国出版业应积极从张元济的出版思想中汲取营养,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4月25日-27日,为庆祝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同时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张元济先生的故里浙江海盐召开"《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两岸三地商务人共同赴会缅怀前辈。张元济是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4.
开中国现代出版事业之端的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创立于1897年,距张元济加入约5年。商务创办人夏瑞芳等人多是印刷工人出身,故初创时期的商务具有印刷企业性质。商务在张元济入主之前除承印账册、广告、报纸外,共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等十六种左右...  相似文献   

5.
从涵芬楼到东方图书馆——张元济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事业史中,张元济作为屈指可数“开辟草莱”的出版家而名彪史册。从主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工作开始,张元济就重视图书参考资料的建设。他创办的涵芬楼,历十余年时间,由一家出版企业的小型内部资料室,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东方图书馆,实可谓中国藏书史上的一大创举,昭显了他对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一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光绪十八年(1892)中壬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散馆后,改任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曾创办“通艺学堂”,并参与维新变法活动。…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出版机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推商务印书馆,沈雁冰曾评价为:“维新大业,数出版先驱,堪称巨擘”。《略论张元济的人才观》,介绍了早期主持商务编辑大政、历任商务经理和编译所所长的著名出版家张元济。他主持商务发展壮大的诀窍,对我们今天进行出版事业的改革,仍可为殷鉴。  相似文献   

7.
《现代出版》2010,(6):23-23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的来源:张元济和严复同为戊戌变法之先进人物。张元济在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工作期间,二人密切合作,不仅为中国近代的译书出版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为中国版权保护制度的创立多有建树。严复在翻译《原富》期间,已开始借鉴西方版权保护成例,试图用以保护著(译)者的权利。张元济对严复的版权保护主张多加认同。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出版第一人张元济在1902年正式加入商务印书馆前,通过兴办新学、培养英才逐步完善了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同时也看到出版对于普及教育的巨大作用。1902年加盟商务印书馆后,他带领商务印书馆一路迎风破浪,17年间使得商务的资本增长了499倍,从一个小小的印刷工场一跃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出版企业,创造了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奇迹。入主商务伊始,张元济便为商务印书馆确立  相似文献   

9.
商务印馆是我国近代一家大型民间出版社。它建馆最早,持续的历史也最长。传播近代知识和保存我国传统文化,都有卓越贡献。它与我国有成就的知识分子,无论其倾向如何,均有着一定的关系,这可算是商务的特征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一般说来,商务印书馆的倾向比较保守,或日稳健,与急进派陈独秀不可能发生什么瓜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陈独秀与商务的关系,是在张元济入股,并主持编译所工作之后。陈独秀与商务印书馆所发生的有关事宜,都由张元济的过问或处理才解决的。陈,张二人都出生于晚清中兴时代。中法战争,清政府不战而败,张元济时已十九岁,陈还只七岁。甲午战争,中国败于东邻日本,陈已十七岁,由此开始关心时政。而张此时已与康,梁一起倡导维新思潮了。陈是康、梁的追随者,是与张同属一个思想方向的后进者。他俩均出生于书香门第,不过张元济多了一些旧学,而陈独秀则多了一些新学。陈独秀与商务印书馆,或曰陈独秀与张元济,由于个人的命运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使他俩各走自己择定的路,但始、终有缘,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10.
叶新 《出版史料》2002,(3):53-53
1998年8月,商务印书馆从朗文(Long-man)亚洲出版有限公司引进出版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务与朗文有着极其密切的合作,特别是在辞书出版方面。朗文出版公司是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英国老牌出版社,原名朗文·格林。其实早在90年前,商务就与朗文有过接触,而为之牵线搭桥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先生。  相似文献   

11.
1992年4月24日至26日,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的故乡浙江海盐县主办了“第二届张元济学术思想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安徽、山东以及香港、美国的70余位专家、学者,就张元济的出版思想、编辑思想、经营管理思想、教育思想、人才思想、伦理思想、社会政治思想、翻译思想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会者认为,张元济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创造者。他主持下的“商务”,在引进现代印刷技术方面,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300年的行程。他用自己的文化实践,促进了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台湾商务印书馆为纪念商务一百一十周年馆庆和台湾商务六十周年馆庆,由现任董事长王学哲先生主编,将张元济先生1937至1947年间致王云五先生信札结集出版,以“非卖品”作为庆典赠送友好的礼物。2009年,他们又作了一次校订和增补,  相似文献   

13.
一最近,友人王中秀先生见北京瀚海2005年春拍图录中一封张元济书札手迹,①知我关心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史料,于是剪下寄我。这封轶札不仅揭示了一段尘封百年的重要史实,而且可以纠正张元济入主商务编译所年份的一种传统说法,弥足珍贵。原札写于红纸信笺,全文如下:星海老前辈大人阁下:敬肃者,昨奉皓电,敬译诵悉。公与午帅雅意殷拳,元济何敢再三坚执。惟自客岁辞退南洋公学译书院后,复为友人招办编译之事,近已启馆,未便擅离。异日遇有机缘,定当抠衣晋谒,方命之罪,幸乞鉴原。顷由赵竹翁处交到午帅赐电一纸,除迳覆外,并祈婉达下悃为荷。肃此奉覆,…  相似文献   

14.
张元济的出版人才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元济自1902年加入商务印书馆起,在出版领域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出版事业,为商务发展、为当时中国的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张元济自始至终十分“爱才”。他的出版人才思想中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即使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来看,仍有许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出版》2010,(5):F0002-F0002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1892年清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1902年受邀商务印书馆,先后任编译所所长、总经理、董事长等职。主持出版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古籍善本图书,以及大量工具书、教科书。鼎盛时期,商务版图书全国第一、亚洲最大、世界前三,有36个分馆,1000多个办事机构。张元济是抱着“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决心来从事出版事业的出版家,  相似文献   

16.
夏瑞芳     
夏瑞芳(1872—1914)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字粹芳。毕业于清心书院。此后在英商《文汇报》、《字林西报》、《捷报》当排字工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集资四千元,创办商务印书馆,并首任总经理。初以印刷为主要业务。后增设编译所,邀请张元济主持编辑工作,为商务印书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出版机构奠定了基础。对馆务发展多有筹划,曾亲往日本考察,回国后革新技术,使之焕然  相似文献   

17.
张元济 (公元 1867— 1959年 ),近现代最重要的出版家、编辑家之一,然而提起他,知道的人却不一定很多,因为他一生没有为自己留下一部专著,而他编辑的著作和他的编辑思想至今让人受益;他提携、培育的后生如胡愈之、茅盾等至今令人仰慕;他毕生倾注的事业——商务印书馆,由一个以印刷为主的工场成长为全国的出版中心,至今生机勃勃。冰心先生称他是“传播知识的大师”,叶圣陶先生说:“……商务的气魄所以这样大,是跟编译所的奠基人张元济先生分不开的”,茅盾先生说“将来的历史将纪录菊生先生这些对于祖国文化的贡献”,而张元济先…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4月25日,《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浙江海盐召开。本次活动为期3天,包括张元济纪念馆开馆和思想研讨会两项内容,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国社会科学报社、海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据了解,张元济故居海盐县投资4300多万元,启动了"张元济图书馆新馆扩建"工程和"张元济纪念馆"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以为,研究中国出版史的著作最早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其实,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出现了研究中国出版史的著作。从历史的角度看,最早问世的研究中国出版史的著作应是商务印书馆1918年出版的《中国雕板源流考》,最早以中国出版史命名的著作是永祥印书馆1946年出版的《中国出版界简史》。《中国雕板源流考》的作者是孙毓修(1871~1922)。1902年,张元济先生正式进入商务印书馆后,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善本古籍,既能为编辑工作作参考,又能起到保存古籍的作用。1909年,商务编译所图书资料室改名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出版业兴起于1897年商务印书馆的成立。商务印书馆初为一家印刷工厂,其能“做大做强”,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半个多世纪来一直称雄于出版界,应归功于教科书的出版。商务印书馆董事陈叔通在《回忆商务印书馆》中说:“商务发财主要是靠教科书。”1904年,由张元济组织编制的《最新教科书》陆续出版,成为清末影响最大的一套教科书,“一、此书既出,其它书局之儿童读本,即渐渐不复流行。二、在白话教科书未提供之前,凡各书局所编之教科书及学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