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神兼美巧妙赏析四川石柱中学夏光尧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给读者留下秀丽园林、处处完美的深刻印象。教学此文,若用多媒体配合,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或能虚实相间地欣赏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或...  相似文献   

2.
实用文除了具备“实用性”功能外,同样具备独特的“审美”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不可或缺的文本资源。利用《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引导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以“鉴赏”的眼光品味中国古典园林整体观照的自然之趣、细节讲究的高雅之趣和诗情画意的审美之趣,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与创作者的审美交互,在能力迁移中激发审美创造,提升个性化的审美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苏州园林》这篇优美的说明文,是叶圣陶同志为一本苏州园林的图片册写的序。一般序言的作用是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成书经过或创作意图,指导读者如何阅读,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并增加收获。《苏州园林》的写作目的跟一般的序言完全相同,只不过它是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鉴赏园林的图片,提高我们欣赏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录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一文,此文属“观止”类,不但是范文,而且是传世美文。文中写苏州园林之构建,强调对画意的突现,逐处都力求体现“图画美”。行文中,“图画”一词凡四见(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相似文献   

5.
【原文】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又是入画的一景。【分析】《苏州园林》一文,虽然也描述了苏州园林的山水花木,但它的目的,仍在于介绍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给读者以有关的知识。所以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游记类的文章,而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先对苏州园林作总的说明,说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它不讲对称,是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第四  相似文献   

6.
崔建红 《语文知识》2016,(21):65-67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文艺性说明文。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写苏州园林,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家乡园林的共同特点。如果读者要从文字层面了解苏州园林,那么,这篇课文就是一把钥匙,借助它读者可以较好地领略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把握中心句的特点与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编初中课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既从大处落笔 ,又从细处描摹 ,以简明朴实而又准确传神的语言再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展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过人的智慧和高雅的艺术情趣。读者通过阅读本文 ,既能了解居标本地位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神韵 ,又能培养审美情趣。笔者在执教该课时 ,根据本课的这种独特的美质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 ,以“了解事物的美”和“品味语言的美”为目标 ,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执教后学生反响强烈 ,听课的教师也赞誉…  相似文献   

9.
何林源 《中学文科》2009,(15):96-96
苏州园林的设计,无论是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塘的配合,还是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都可谓是匠心独具。设计者和匠师们如此追求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无怪乎叶老先生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相似文献   

10.
《苏州园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文思想。这种山水画意式的园林,“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及留园,都是园林中精品极品,处处体现着中国江南第宅园林的独有特色。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看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 么样的特征。   (王大荣通…  相似文献   

11.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到过”就身临其境,有了发言权。]其它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到过苏州园林,也到过其它园林,对此就有鉴别,就能分出高下。]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点出苏州园林的艺术地位,概括精确。]各地园林或多或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由“影响”可见“标本”  相似文献   

12.
学会品读句子,是阅读的重要基础。学习品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一、从关键词语品读句子例1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叶圣陶《苏州园林》)例1中,作者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标本”,因其是标本,各地园林都受它的影响,所以“标本”即为理解此句的关键词语。“标本”一词的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例句中,指为人们观摩取法的样本。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它前后的修饰补充词语都是…  相似文献   

13.
教学百问     
问 一些教师在上完《苏州园林》之后总是慨叹说这节课怎么也感觉不到苏州园林的美,更别说感染给学生这种美了。这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答 笔者以为,这主要是授课者和听课者都没有明确这篇文章的体裁所致。一读题目,就很容易把文章当作了写景抒情的散文。登堂授课,一开场就没有向学生和听课者明确说明这是一篇说明文,这必然会使所有听课者都在观念中作好了听抒情散文的准备。   造成这样的错误的诱导可能跟课文中的一句话有关,即“如在画图中”、“一幅完美的图画”,也可能跟不正确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关,以为作者这篇文…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 本班近阶段开展了“苏州园林”主题活动,幼儿收集了很多有关苏州园林的照片。幼儿在欣赏苏州园林里的亭子、。假山、小桥、长廊的同时,对园林里的漏窗格外关注,他们经常会问“怎么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为什么园林里都有这种窗”、“为什么是漏空的”等问题。漏窗千姿百态,是苏州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透过漏窗,游人可感受到移步换景的美妙。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16.
一、理清篇章结构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  相似文献   

17.
黄春建 《课外阅读》2011,(5):248-248
教学《桥之美》,宜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鉴赏其美学特质:一,引导学生鉴赏《桥之美》的诗意美;二,引导学生鉴赏《桥之美》的图画美;三,引导学生鉴赏《桥之美》中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思想】《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言。文章虽说是一篇介绍园林的说明文,但它表现出来的美俯首可拾。首先是美在结构,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苏州园林》图册的反复揣摩,从艺术的高度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曾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根据特定情境设计一些极具针对性、启发性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我在教说明文《苏州园林》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了苏州园林图画美后,提问:“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苏州园林是美的,怎样让它更美,更有活力与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的思…  相似文献   

20.
林藜的《深巷明朝卖杏花》一文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之美的散文。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苏州之所以被称为天堂的原因,那就是“一为四郊风物之美,一为特殊的建筑之景观”,这一说明有力地激发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作者在介绍苏州的美时,先用一大段文字详细描绘了苏州街巷、园林所具有的诗情画意。你看,那苏州城里,宽阔的大马路不多,有的是“修长岑静”、“别具韵致”的小街小巷,街坊的美,美在住宅区的园林。在文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古代诗人的名句与苏州的美丽景色融合在一起,“春色满园”、“红杏出墙”、“小楼听春雨”、“深巷卖杏花”,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