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东方比较文学领域中,中韩近代文学研究部分是一片"净土",尤其是中韩近代新小说研究领域受到了长期的冷遇。虽然中韩新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比较系统的研究著作。韩国文学专家赵杨的《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以下简称《中韩新小说》)一书的问世,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启蒙文学是明治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明六社”成员的创作为先导,以政治小说和民权歌谣为高潮,以文学改良运动为直接结果。日本近代启蒙文学由否定封建文学传统,到突出文学的现实效用,逐渐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价值,基本上完成了由日本古典文学向近现代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小说理论,是小说理论家借西学东渐之势变革传统文学观念的初步成效,林纾、严复和梁启超等人从情、理、事三个不同方面与西学构成纽带,使得小说开始了近代转型,确立了近代品格,产生巍然可观的理论成果。这一时期的小说理论以开启民智为主导思想,强调小说的政治功用与社会地位,并对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创作手法作了多方面的阐述,成为整个近代文学思想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台港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后,对于华裔作家作品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移民小说"、"流散文学"、"华文文学"之后,"华人文学"概念被提出。本文意从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两个方面,分析异同并借此为海外华裔作家写作中的"留白"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5.
《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是中韩近代新小说方面的嚆矢,此书虽然"短小精悍",但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全书在新小说的核心问题上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中韩两国新小说的"蕴涵",理论概括性非常强,必将对中韩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文学是欧美影响极大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中国文学真正产生重大影响是在五四以后,但其萌芽却早在近代小说中已露端倪。在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中国近代小说呈现了一些新特质,为五四新文学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是在反对中国旧传统、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趋势下成长起来的。但由于新文学作家大都熟悉旧文学传统,本身又习染旧文化,很难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中国新文学不自觉地就成为新旧交杂之下的产物。本文以小说为核心,分析旧文学传统中的史传型和说书型叙述文学,如何制约了新文学中的小说家,使他们不可能学习到西方现代小说的精髓。同时,也对产生中国传统叙述文学和西方现代小说的社会背景略加分析,以进一步说明新文学中的小说所以不能"神似"西方现代小说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历史期待小说观念的更新,新小说家的启蒙意识,使得小说的创作与批评自觉向政治靠拢,造成国人民族文学意识的勃兴,也影响到小说艺术的水土流失。小说观念的科学品格,是近代小说创作的科学态度树立的必然产物,而其批判理性的强化,人本趋向则成为小说观念的突出表现。近代小说虽未完全切断传统的英雄主义链条,但它对人格理想的务实追求,展现了其特有的平民姿态。中国小说观念近代转型与归宿的"凤凰"展开它强劲的双翼,促使其人本和科学的品格在如磐的夜气中升腾和突进。  相似文献   

9.
"日常世俗生活",本来就是小说叙事的原点。然而,当小说由文坛边缘走向中心,取代了诗歌、散文的正统正宗地位,特别是共和国"50-70年代"文学,由于过分凸显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工具"作用,拒斥小说消遣、娱乐属性;由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的强权规约,特别是对"政治第一"评价标准的绝对性强调与夸大,小说叙事越来越疏离和拒斥日常世俗生活而走向有关"民族—国家"的一体化宏大叙事,否定人的正常物质欲求,以理想代替现实,用精神代替物质,让阶级性代替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文学染上了急功近利、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政治狂热症。  相似文献   

10.
张静 《文教资料》2011,(20):52-53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以"开民智"、"育人才"和"新民德"的文学创作思想,以报纸为载体,发表大量抨击社会现实的谴责小说、时事小说等实录性文学作品。十九世纪末,文艺小报也被赋予与文学作品同等的历史使命繁荣起来。这些文艺小报促进了晚清文学的发展,体现了"消遣娱乐"和"新闻政治"等方面的文化效用。  相似文献   

11.
类型文学     
"类型文学"是近期文坛正在热议和研讨的一个新词,它大抵是指在传统的"精英文学"和"纯文学"之外的、更广泛和宽阔的文学形式,主要以"类型小说"为主,拥有众多读者。据有关统计,2009年全国出版长篇小说约3000部,其中"类型小说"占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2.
张群 《文教资料》2010,(21):29-31
法国"原样派"领袖菲利普·索莱尔斯超越了"新小说"的创作方式,其创作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更加彻底的反叛,传统文学文本中的组成元素在他的"文本写作"中都不再出现;虽然其后期的创作看似对传统文学有所"回归",但事实上其中仍充满着后现代文本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小说是近代政治影响下发展繁荣起来的,小说观念从“小道观”到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小说在学习西方文学的同时,其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这种观念又延缓了小说的成熟,使之成为政治的扬声器,造成小说对“人”的轻视,对“个性”的忽视。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也同样影响着近代小说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文学活动既是文本的生产又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在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外部技术的发达和内部技巧的成熟,使文学生产的各种特征完全凸显,生产方式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清末民初新小说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新小说》的创刊使新小说开始生产,新小说的作家、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消费与阅读都是不同于传统的。新小说的意识形态生产表现出新民的时代色彩。新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刻画普通人物、想象国家未来、批判封建官场、揭露社会丑恶、描绘私人生活等,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新小说的生产使中国文学走上现代生产的道路,同时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作了各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周雅春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02-104,126
近代小说与社会政治的联系非常紧密,小说有时直接成了政治的附庸。梁启超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他所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与其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新"变,不如说是对中国古代"经世重教"文学传统的一次回归。  相似文献   

16.
近代翻译文学在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从文化本位主义和政治功利主义的翻译实践中萌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学类型;在其嬗变过程中,呈现出翻译主体文化立场多元化、翻译理论体系化和翻译小说主流化等多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苏曼殊及其小说在"言情"的魔力之外,更凭借小说思想与形式内外兼修的技术优势,获得了新旧文学转型期"承前启后"地位的殊荣。细读苏曼殊的小说,文本彰显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情缘与佛戒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拉扯、自卑与超越的纠缠等多维的思想艺术张力。也正是这种张力,最终成就了苏曼殊小说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卓越而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阳芬 《海外英语》2014,(16):136-137,139
晚清到五四运动时期,在本国的封建闭关传统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双重压力下,革命救国的呼声不断高涨。文学领域成了爱国人士的新战场。当时的文学翻译也刻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该文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着手,探讨其文学翻译的在影响,并总结了当时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新小说"占据了文学翻译的半壁江山;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被引入中国;翻译作品主题和文本来源呈现多元化;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声势浩大;文学翻译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9.
政治小说起源于西方,在日本近代思想家及文学家的努力下传播到了日本。明治初期尤其是在自由民权运动时期,日本文坛兴起了翻译政治小说和创作政治小说的热潮。政治小说在日本的兴起及发展与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衰紧密相连,是在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学题材。关于政治和文学的关系,文学家们有很多的观点和设想。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政治小说虽然和政治有关联,却不仅仅是有关政治和小说的论说。论文将在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下考察日本政治小说的发生、兴盛以及文学功能,以求探明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文学中,王朔是备受争议的一个作家,他是"新京派小说"和"痞子文学"的代言人,也是大众文学的代表之一。我们要研究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绕不开王朔。他的巨大成功与颇受非议,昭示着文学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