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越 《大理文化》2005,(5):56-57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土生土长、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说起源于唐代,有的说起源于明朝.在大理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有极其深厚坚实的群众基础,传说"三斋不抵一曲".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妆相不着色摹拟出忠奸孝悌;有弦声有音调听来有生、旦、净、丑."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用"口技"的特点一人串演多个角色.它说唱结合,说的是讲评书似的"念白";唱,有自身的音调又吸收白族调中几种调式形成自己的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类的独特调式.它有一定的规矩和表演程式,道具是扇子、醒木和手绢.  相似文献   

2.
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如今,木偶已跻于最受人们欢迎的“演员”之列。它们除了仍上演《驼背庞奇》之类的传统木偶戏外,还肩负着重任:它们在学校任教,并为电视广告商推销商品。美国政府甚至派它们去援外。布袋木偶靠手指活动。只需将食指伸进木偶的脑袋,将拇指和中指伸进它的两个胳膊即可。提线木偶则用线或小棍牵动。“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这两个词常常交替使用。口技表演中的假人一般也称为木偶。制作木偶和操纵木偶的艺术通称木偶戏艺术。  相似文献   

3.
《大理文化》2012,(10):62-62
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就是一种比较,就是一种关系,就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基于生活中的各种环境的生活感觉,而这种感觉自然就会通过人们良好的精神面貌传达出来。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追求幸福的脚步。  相似文献   

4.
闲在大理     
马宏省 《大理文化》2013,(12):79-80
闲是一种心境,闲是一种调节,闲是一种放下,闲是一种静谧。 白墙青瓦,巷道幽深;古槐蔽日,喧嚣零落。一进大理.一股祥和的味道就如一坛经年陈酿的老酒,还未开封,醇香便已钻进鼻腔,沁入心扉;生活的重负就如松针轻飘、晨钟回荡,散落在洱海的清澈之中。让人由内心体味到一种难得的清新和自然。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7-97
现在,对于西方艺术批评界、著名的艺术收藏机构和画廊而言,仇德树不再是个陌生的名字。关注东方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将其列入不可忽视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名单。仇德树的“裂变”画系,透露强烈的对当下时代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警世的急迫,一种无奈的悲壮,一种洞察的智慧,一种思索的绚烂,一种涅槃式的“伤裂”,一种痛苦自省后的再生。仇德树不仅是性格独立甚至反叛的艺术家,也是具有强烈的公共关怀意识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6.
柯玲  石成 《滇中文化》2000,(1):49-49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汉代班固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说的是积少成多,功到自然成的普遍规律,更指人做事要有恒心。滴水穿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之所以成为人们常提示自己,启发他人的名言,是因为它具有极生动和广泛意义的象征性,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带规律性的行为归宿。  相似文献   

7.
试说小名     
采诗 《寻根》2003,(2):94-101
一个人通常有两种名字,一种是童年时代使用的,另一种是成年以后使用的,到了适当的时候,后一种则替代前一种。早在美洲印第安洛魁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有了这种童年时代所用之名,英国人把它称为小名(Childhoodname)或乳名(Infantname),并与大名相对。然而,澳大利亚的维克门坎族,除了拥有大名、小名之外,还有一种比小名更小的名——脐名。所谓脐名,是孩子一生下来,胎盘去掉之前所取之名。一般由其氏族的管事者拉着脐带,同时数叨着一大串名字,先是父系血统男人的名字,然后是女人的,最后是母系血统男人的名字,正好在…  相似文献   

8.
通行证溯源     
丰家骅 《寻根》2005,(6):86-90
通行证是一种用于证明持证者身份并准予通行的证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常用的通行证有两种:一种是出入国境的护照,另一种是出人国家机关的出入证,通行证在我国起源很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9.
张斌 《华夏文化》2013,(1):56-59
缘分是很神秘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联接,在无形之中、无意之间、偶然之间,产生一种必然的相遇,必然的亲近而又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一个人与某一位神,某一座庙,某一种民间的文化也有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可能是偶然的一句话,偶然的一件事,偶然的一个行为,不由自主的使一个人走近了某一位神、某一座庙、某一种民间文化。缘分是可以生情的,因缘而生隋,我就是在这种缘分之中走近了泗王庙,并对以泗王庙为代表的汉江水文化如醉如痴。  相似文献   

10.
在90年代,我们听到一种说法: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然而,我们在90年代还听到另一种说法:自由主义的言说。一种名牌思想并且通过学术的包装在90年代中国的市场上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对哈耶克、吴宓、陈寅恪、顾准、王小波的炒作成为了90年代的思想庆典。在90年代,我们到  相似文献   

11.
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acks the development of French social history from its Labroussian origins through to the uncertainties that beset the subject in the 1970s and 1980s, and the call for a tournant critique (‘critical turning point’) in response to the conceptual challenges to its traditional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t then describes the responses that emerged in the wake of the tournant critique, as social historians attempted to renew their field. Instead of pursuing the debate about whether ‘class' or ‘order’ was a more useful category of analysis for early modern historians, French social historians have attempted, like their colleagu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o make 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collectivities the central focus of their research. The article outlines three approaches which try to capture the agency of individuals: prosopography, micro-history, and network analysis. Finally, the article makes the case that longitudinal studies can provide a means through which social history's traditional concerns with explaining the ‘social’ can be met whilst not losing sight of the exciting questions posed by cultural history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大陆口述史发展态势、动因展望未来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的口述历史正在走向繁盛,政要人物、普通民众、人文学者、科技专家、艺术家、媒体人、史学工作者都积极参与其中,大量的口述作品相继推出.同时口述史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口述史在历史学科里没有明确的定位;思想文化主管部门缺乏明确的鼓励态度;口述史的水平参差不齐等.未来发展之路需要明确其学科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整合各方力量,运用现代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使口述历史登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口述历史受到了中国大陆学界的普遍重视,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口述历史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口述历史的兴起不仅拓展了史料收集的范围,将活生生的口述史料整理并保存下来,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线索及必备的资料,而且扩大了历史文本的写作队伍,对口述史有兴趣的非历史专业的新闻记者、社会调查者及作家,纷纷加入口述历史访谈及研究的行列,出版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口述历史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有三类:社会学家用田野调查方法整理的成果、文学工作者用新闻采访的方法采制创作的口述作品、历史工作者用口述访谈方法整理的口述史著作.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大陆兴起的口述历史研究热潮?口述历史研究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目前中国大陆的口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向怎样?出现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何在?中国口述历史能否建设成一门新兴学科?如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口述历史学科?这些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正>On October 29, 2012, a grand event was held to celebrate the publication of "Golden Memory: Oral Records of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New Chi...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