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西辽河上游考古学文化时期全新世环境变化研究表明:文明繁盛的时期往往是各种时间尺度上的暖期.人类文化的兴衰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本区曾先后出现过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其中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原始农业不断发展和扩大与全新世大暖期适宜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气候的恶化导致了红山文化在极盛时期突然中断和夏家店下层发达的农业文化被夏家店上层的畜牧业文化所取代的文化断层事件.  相似文献   

2.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它何时起源,因何而起源,这是心理学、哲学、人类学,也是其他众多学科热切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进化心理学家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自我意识产生于更新世末期的直立人,是在对包括生态学压力和社会压力在内的环境压力的反应过程中获得的;它具有适应功能;而早期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辽西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中国传统的礼制文明的诸多要素,如崇龙、尚玉、祭祀天地、尊崇祖先和神化王权等根本性内容的起源,都与辽西地区的早期农业文明密切相关。然而,由于气候环境的转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导致辽西一带一度走在全国前列的发达的早期农业文化,在中华国家初创之际,没能直接走向国家文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明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起源的问题,是中国文明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是理解中国文明在周孔时代所实现人文主义转折的关键.对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阶段的揭示指引我们达到这样的结论:气候很可能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如果对史前女神现象接地域进行比较研究,可有东方女神和西方女神之说;从时间序列上看,东方女神的问世又晚于西方女神。这一从人类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女神”崇拜现象,与当时人类婚姻、生育、生产、文化等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东西方女神,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发形成的崇拜方式,不存在相互影响乃至传承关系。它展现的是对苍天的乞求,反映的是当时作为弱势群体的人类面临生存挑战的无奈。这种相对独立存在的、具体的、单一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曾经占据史前社会原始先民的文化精神世界长达二三万年。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女神崇拜又与巫术活动相掺杂,构成了文明起源的主要因素,对推动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过渡起到了其他文明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神农氏族发源武陵地区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农代表着一个氏族,她源于距今9000年左右古武陵地区的农耕部落。古武陵地区有适宜上古人类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有远至200万年前的建始人类遗址,近至7000-8000年前的洪江高庙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绵延不断。这一带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地,中国历法的起源之地、中国最早最大的部落遗址和城市遗址所在地,中草药药源地和中国最早文字发源地,这些依据表明,古武陵地区是我国上古时代神农氏族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明起源的农业基础□杨玉东(山东惠民县一中)在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到在东半球30°N附近,分布着世界的四大古文明中心,它们是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东半球的古文明中心都分布在气候干旱或半干旱的大河流域,地处...  相似文献   

8.
先秦农业生产方式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农业生产方式可划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阶段,即品种阶段、土壤阶段、气候历法阶段和灌溉农业阶段。与之相对应,可分别归结为采集时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由于前贤们对先秦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缺乏理解,不能真正洞悉文明早期各个时代的意义,尤其是青铜时代的意义。我们将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换为路径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性质,并对青铜时代的意义给出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农业的出现,无疑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指向并推进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有了新“说法”。世界考古领域的这一重大发现,将改写人类祖先的生日和籍贯。 目前考古学家描绘人类起源过程是:大约一、二千万年前,在非洲南部的森林里,成群地生活着高度发展的古代类人猿;气候的变化、地壳的运动、自然环境的改变,使这些古猿从树上下到地,又终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从居处形态上说,是由村落到都邑,中国传统的早期国家是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从组织形态上说,是由部落到国家,陶寺遗址是中国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物化表征;从观念形态的发展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实际上礼制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祭祀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一体是其根本特点。中国古代礼制传统定型于三代之际,但是追根溯源,还应与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诸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渊源关系。距今8 000年以前,较早地出现于辽西一带的北方旱地粟作农业、环壕聚落和早期礼制因素之于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籍基本可信,可用于中国文明起源史之研究,关键是要认真解读。文物是证史的重要工具,但还有一些误区要走出。农业文明的起源在万年以上,而国家的起源大约在6000年以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秦汉时期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开发的高潮期,同时也是古代第一个灾害高发期。生态环境的质量大不如先秦,对生产生活产生诸多影响,有识之士为此各抒己见,形成的生态思想对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系统探讨秦汉生态环境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时代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对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庐山地处鄱阳湖流域,有着适宜人居的优良环境与资源。该地区6千年来一直有人类活动,随着文明的演进,在不同的人类主体作用下,庐山的人地关系依次经历了洪荒时代的"天命论"阶段;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定胜天"阶段;生态门阈外的大众庐山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正在以历史上最脆弱、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进行全面小康衬会的建设。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牛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乡村和城市作为人类两种生存空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生存于这两种空间的主体,又有着各自的文化心态:乡村人的城市情结和城市人的乡土依恋。20世纪的中国,这种文化心态更主要的表现为乡土人的城市情结。传统的农耕文明向城市进军的过程,应该说是与城市文明遭遇冲突和尴尬,异化,边缘化的过程。传统的农耕文明何去何从?成为我们当下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在“民工”文学中表现尤为急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趋势,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是形成完整的"中国人"观念,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家事,而且应该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人类大事,也是中国恢复自己亚洲文化宗主国的历史,同时还是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刘歆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61-262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涉农高职生态环境课程肩负的责任愈加重要。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本文从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为生态环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以期将生态意识内化为涉农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9.
文明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在一定的地域内,自然环境要素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基底,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为每个民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可塑性,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文明也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生作用,使自然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和现代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文章将对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予以简要的介绍,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材料,探讨新石器时代的饮食结构、烹饪方法和进食方式,指明它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