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翼飞 《地理教育》2010,(12):14-14
卫星遥感技术是对地观测卫星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由于遥感具有全天候、全频段、大范围、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优越性,因此广泛应用于测绘、资源调查、灾害监测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及军事等诸多领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了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本封底、封面选用了4张卫星照片,北纬26°附近尼罗河—段河谷及周围地面的卫星照片,我国渤海湾附近地区的卫星照片。封底是地球卫星照片和卫星云图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人造地球卫星在宇宙中拍摄到的照片,所以叫卫星照片。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地球资源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也叫陆地卫星,是以研究地球资源和环境动态监测为目的,专门探测、普查地球资源的航天卫星。航天卫星拍摄时高度较大,因此卫星照片的覆盖范围较大。一张卫星照片可以覆盖地面34 225km~2,这样把我国领土勘测一遍只需拍500张卫星照片,而利用飞机进行航空测量则要拍500万张航空照片。因此利用卫星照片可以进行宏观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必修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中,讲解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时,经常遇到学生提出,为什么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提供向心力,而不是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教师可以在以地球为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两种情况下,分析卫星受力情况,从而找出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大型EOS遥感环境卫星“阿卡”(A qua)与“奥拉”(A ura)卫星同属美国“对地观测系统”(E O S)计划研制的新一代系列对地观测卫星,也是首次提供对地球过程进行整体观测的卫星系统,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从单系列极轨空间平台上对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获取有关海洋、陆地、冰雪圈和太阳动力系统等信息,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研究、气候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自然灾害监测和分析研究、长期气候变率和变化研究以及大气臭氧变化研究等,实现对地球环境变化的长期观测和研究。阿卡”与“奥拉”卫星重量均为3吨左右,都属于通用卫…  相似文献   

5.
卫星减灾,实际上是综合气象、资源卫星获取的各种信息,由各种功能的卫星构成一个综合卫星数据信息系统,为人类防灾、抗灾和减灾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保障。同时在灾害发生时,地面的一些监测系统、通信系统可能遭到破坏,而卫星遥感通信畅通无阻,可以不间断地获得人们所需的信息。 对于洪涝和干旱等频繁发生、影响极大的自然灾害,利用卫星可以提前向人们发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我国将建立由60至70颗卫星组成的空间信息系统,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述空间信息系统包括通信广播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等.明年,我国将发射由3颗小卫星组成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并计划在2至3年的时间内,将卫星数量增加到7个,以便对生态破坏、环  相似文献   

7.
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不仅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家园被毁之忧、丧失亲人之痛、震灾惨烈之状.盘踞在每个灾区人民的心头。由此.怎样及时地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救援.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预防或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以及继发性伤害.成为作家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一、近地卫星运动与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运动的比较近地卫星指环绕地球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由于距地面的高度远小于地球半径,因此,近似计算中总是把其运行轨道半径计为地球半径.近地卫星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运动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有F引=  相似文献   

9.
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等地的特大地震灾害,其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罕见的,抗震救灾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困难局面。灾情牵动着首都高校广大师生的心,在短时间内,师生们纷纷主动献血,为灾区人民捐款,为灾区人民祈福,与灾区人民共克时艰。本组照片由下列高校党委宣传部或学工部提供。  相似文献   

10.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为界,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在此前后因地震灾害的毁灭性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样态。通过编纂《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集成》,回顾近百年来对羌民族宗教文化的研究,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有效政策措施,更多的是期望有识之士可以看出目前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及灾区重建面临的一些问题,从而给有关部门在地震灾区重建及羌民族宗教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提供一定的决策咨询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问:根据人造卫星的不同用途,科学家把人造卫星分为哪些卫星?答: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问:什么叫同步卫星?答:每24小时绕地球转一周.与地球自转步调一致,叫同步卫星。答:世界上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是哪一个国家在哪一年发射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西南部地区是地震频发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多达15次较为强烈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灾害的可怕不仅表现在其发生时间短、破坏力强,更因为地震发生区域多为山脉密集区,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因素多样,加之地震灾害对道路和通讯设施的损毁,加大了搜救的难度。为帮助地面救援人员及时了解灾区地形条件及受困群众的基本情况,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15)班的学生杨洲研制了基于STM32开发板的地震灾区救援勘探机器人。它能利用无线通讯技术(4G、WiFi等)对机载计算机进行控制,实现STM32开发板对机器人位移及机械臂操控,并且实现远程音频及视频传输。利用边缘化计算机技术对机器人在进入灾区后使用深度相机和雷达所获取的2D与3D地图数据与人体红外信息进行保存或远程传输,为后续救援人员进入灾区提供数据支持。能够与狭小区域的受困群众取得联系并输送水和食物等生命物资,为救援带来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为时间界,有关羌民族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在此前后因地震灾害的毁灭性,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样态。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出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的原始资料,并为后人提供一定的研究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时止,各学科交叉运用,使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逐步成为显学,为古老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保留了文化遗脉;地震之后,学者则更多地关注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系统回顾近百年来对羌民族宗教、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汶川大地震的学术纪念,更多的是期望可以对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及灾区重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10,(8):12-12
由于玉树地震灾害对灾区学校造成了严重的师生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确保灾区学生能够顺利就学,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对玉树地震重灾区学生实施特别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15.
卫星类问题在高考中几乎年年出现,2000年物理(全国卷)还出现两道(约占卷面总分的11%)。解决卫星类习题的基本思路是卫星绕地球的运动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取地球质量M=6×1024kg,地球半径R地=6.4×106m.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五“、锁眼”照相侦察卫星为了调查伊朗核问题,美国使用了最先进的侦察卫星,将多颗KH-11、KH-12“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调集到伊朗上空.“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近地点265km,远地点650km,这些照相侦察卫星上装有先进的CCD数字照相机,能够分辨出地面上0.1m大小的目标,并自动地将照片传递给地面接收站及指挥中心.如果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相等,那么卫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周期与卫星沿圆轨道运动的周期相同.请你根据以上信息估算这些“锁眼”侦察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地球…  相似文献   

17.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预报各种  相似文献   

18.
卫星环绕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情景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之一,那么,当卫星经过近地点和远地点时,应该用变轨运动还是圆周运动分析呢?这一问题因研究思路不同有以下两种回答.1环绕地球做变轨运动卫星环绕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情景中,地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星、地间距(卫星与地心间的距离)不断变化,在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星、地间距不断增大,卫星做离心运  相似文献   

19.
重庆共有灾区籍毕业生2000余人,地震发生后,尚有800余名毕业生未落实用人单位.为切实做好灾区毕业生就业工作,5月19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因地震灾害受灾学生帮扶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做好我市高校地震灾区毕业生就业工的通知>,制定了"重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组织全市高校召开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采取了多项措施对灾区籍毕业生时行帮扶.  相似文献   

20.
(一)RS简介 RS(Remote Sensing)是遥感技术的简称。人们为了保护地球,必须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状况。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一个从高处观测地球的立足点,视野无比宽阔,使人们能够利用遥感技术掌握地球环境状况。所谓遥感就是不接触物体本身,而是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信号,经数据分析来识别目标物体。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卫星图像,不仅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各要素空间分布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对比掌握动态变化的情况。目前RS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地理学的各个学科和环境检测中,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高科技的手段来深入了解环境问题,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在发达国家,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包括RS)已经成为中学地理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组成部分。在许多国家,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已经在环境、资源、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