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成华 《收藏》2008,(12):128-129
“佛法僧宝”铜钱(见图),直径24.5毫米,穿宽5.8毫米,厚1.1毫米,重3.4克,钱文篆书直读,光背无文,安南(今越南)陈禺陈朝天应年间(1516年)所铸。安南古泉币,受中国影响深远,是为方孔圆钱形制,饯文均仿汉字,亦有用中国年号铸钱。在陈朝所铸“天应元宝”“佛法僧宝”“宜和祜宝”三品中,唯“佛法僧宝”钱传世较多,是陈朝(1516~1521年)陈暠父子大量铸造的流通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2.
何开俊 《收藏界》2012,(3):68-68
图1机制“光绪通宝”方孔钱为常见普品,与其钱文及造型相同的满穿钱被定为五级品,而图2这枚满穿钱的正面钱文“光绪通宝”四个字与图1的钱文个个皆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温苏 《收藏》2009,(5):119-119
笔者藏有一枚清代“道光通宝”钱,较为特殊。该钱直径27.5毫米,厚2毫米,重8.2克;面文“道光通宝”中的“通”字为双点通版,背文为满汉文“宝临”。其铜质精良,铸工尚可,包浆熟旧、自然,唯钱文稍显粗糙(见图)。  相似文献   

4.
陈桥 《收藏》2016,(11):48-48
直百五铢背“为”钱(见图),广穿厚肉,上下右左顺读,面背皆有内郭。正面钱文“五铢”二字略显瘦长,“直百”二字则稍宽肥;钱背所镌“为”字在穿口左侧。据说钱文为诸葛亮所书。是钱为青铜质地,直径28毫米,重7.8克。整个钱体布满硬锈,是典型的出土之物。  相似文献   

5.
苏国治 《收藏界》2011,(9):71-72
异彩纷呈的非行用品辽钱中,铜多银少,金者罕见。面为"应历通宝"钱文,背高浮雕全龙图纹的金钱,在辽钱中尚属首见。"应历通宝"金钱,外径22毫米,厚2.1毫米,其中浮雕高1毫米,重量4.2克。钱面规制,轮廓周正,字廓高挺,字口深峻。钱文隶书,右旋读,辽风彰显,时代气息十足。钱背是在凸出的台面上,按顺时针方向,  相似文献   

6.
叶伟奇 《收藏》2008,(12):123-123
数年前,笔者从福州市花鸟市场地摊上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圆形方孔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0毫米,穿径4毫米,厚1.8毫米,重4.95克。其面文对读,背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见图)。“光绪通宝”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淮在位期间(1875-1908年)铸造的年号钱。所见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唯独不见有铅质钱。  相似文献   

7.
"开元通宝"钱,是唐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唐高祖为整顿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隋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钱文在篆隶之间,又含楷意。笔法端庄,结体谨严。唐初开元钱,钱文深峻,大型精美;中唐开元钱,钱文略有变化,钱体略小,背铸月纹,又称"月纹开元";后期开元钱,边缘较阔,铸工粗率,多有移范现象。  相似文献   

8.
王舒乙 《收藏》2012,(11):84-84
数年前,笔者在下乡收旧货的贩子收来的一堆银首饰杂件中,发现了一枚奇特的银质方孔圆钱。该币直径24.3毫米,正面钱文为“乾隆通宝”,背面饰有八卦纹,钱体小巧精致,端庄秀美,地章分布着手工打制工艺留下的精细的珍珠地颗粒。  相似文献   

9.
戎畋松 《收藏》2018,(1):22-23
明代金银钱甚为少见,尤其是面文与正用品年号钱一致的则更为难得。近见一枚"天启通宝·金五钱"的金钱(图1),颇为特殊。其形制与铸造风范与流通钱类似,圆形方孔,外缘整齐,内郭规矩,地章平坦,制作十分精美。只是背面穿口上方有一"金"字,穿右侧为直书"五钱"。是钱直径约为38毫米,厚约2毫米,重约18克;经检测,成分为金52%、银47%、铜1%。  相似文献   

10.
祁建铭 《收藏》2019,(1):44-46
笔者收藏到一组民国时期的机制银质花钱 (图1),其形制规整,有圆形方孔、圆形圆孔、圆形无孔以及正背文图、弦纹和素背等区分。尤其是钱文规范,书体各异,笔势舒展,古风雅韵,尽显民俗文化与钱币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袁永成 《收藏》2011,(4):109-109
1992年秋,笔者在洛阳古玩市场上购得一枚五代初幽州(今北京)刘守光所铸"顺天元宝"背"千"大钱。该钱生坑绿锈,背面有部分白碱锈,直径37.5毫米,重16克(见图)。当时由于锈迹太大很难看清钱文,虽卖家索价不菲,但我初步认定这是枚好钱,毅然购得。  相似文献   

12.
党顺民 《收藏》2009,(11):122-123
笔者在西安八仙宫钱币市场购得一内装古钱币的汉代小型扑满,其灰陶质,上有数道弦纹,腹径105毫米,高92毫米;顶端封口平面13处有一长30毫米、宽3毫米的孔槽(图1)。后经用细钢丝慢慢地钩掏,共取出西汉时期铸造的“半两”钱25枚(图2)。  相似文献   

13.
王军 《收藏》2009,(4):119-119
笔者收藏的这枚花钱,黄铜质,传世品,包浆熟旧自然。钱径45毫米,穿径8毫米,厚2毫米,重19.38克(见图)。正面钱文为右旋读“驱邪降福”,钱文间饰有蝙蝠和祥云二种图案。把蝙蝠与祥云组合在一起,含有洪福齐天之寓意。  相似文献   

14.
咸丰宝巩局是清代甘肃省的铸钱局。其钱面值有小平、当二、当五、当十、当五十、当五百、当千数种。铜质分红铜和黄铜两种。钱文有宋体、楷体,书法求异,特别是满文"巩"字多有变化。形成宝巩局咸丰钱文书法独特的风格。笔者珍藏一枚"咸丰元宝"当千宝巩局阔缘样钱。直径66毫米,穿径11.2毫米,厚5.2毫米,外廓宽12.8毫  相似文献   

15.
老董答问     
《收藏界》2006,(9)
尊敬的董大勇先生:您好!前不久我集得一枚青铜大花钱。径72.9毫米,穿12毫米,厚3.8毫米,重89克。该钱铜质精良,包浆自然,似为传世品。钱面高浮雕四人像,是神?是将?寓意是什么不甚了解。由于没有钱文作参考更不好断代,故请教先生。说也巧,事隔不久,我又遇一面雕有与之完全相同的四人像白铜铜镜。铜镜内径61毫米,花钱内径也61毫米,同时,钮座与钱穿外径相等。现将铜镜彩照一同寄去,或许对分析花钱人物及断代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传银 《收藏》2009,(11):120-120
笔者数年前集得一枚“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该银币铸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江南省成立银元总局后的初铸币,因无干支纪年,俗称老江南银币。该币直径40毫米,厚2毫米,重26.51克(见图)。该银币直齿边,表面有轻度磨损,为保留原包浆,故未作除锈清理。其正面由S纹组成的圆圈内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为满文;圈外上方自右至左为“江南省造”,下方为“库平七钱二分”;两侧分列六瓣花星。背面中间为“珍珠龙”图案,龙背长刺,龙外无圈;上下均有英文字母及面值,两边亦有六瓣花星;边纹则与“珍珠龙”版相同。其成色符合标准,包浆入骨,色泽自然,找不出作伪之嫌疑。  相似文献   

17.
张海军 《收藏》2009,(9):151-151
2007年夏,河北行唐县北高里村挖土填河造田时出土了一瓮铜钱,当时即被村民哄抢一空。近期,笔者得到该坑铜钱中一枚四笔版五笔正隆元宝。此钱直径25.5毫米,厚2毫米,重4.6克(图1),典型的北方罐装绿漆锈相问着红色结晶朱砂锈覆盖了整个钱体,钱文端庄,文字俊秀,边廓规整,制作精良。该钱“正”字末笔出头过竖画,但正字首笔与元字二横笔画皆成起伏状,与普通四笔正隆钱在书体版式上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8.
这枚"咸丰重宝"雕母钱,直径59毫米,穿径10.5毫米,厚5毫米,重104克,背书"计重一两"。传世包浆,雕工精细,钱文字口深峻,字体特别清晰,规整匀称,字体及内穿有一定的拔模斜度。底章光洁,在钱文及底章上虽看不见雕刻痕迹,但在钱文及内廓底部,有一圈小小的台阶(用30倍放大镜看),在台阶边缘,可以看见一刀一刀的圆弧连接,就  相似文献   

19.
杨爱存 《收藏》2008,(9):109-109
笔者于2007年夏季在辽宁某地农村购得一枚“康熙重宝”背双龙纹“宝泉”大花钱,其直径60毫米,穿径8.6毫米,边厚3.4毫米,重66.9克(见图)。该钱铜质精良,色泽金黄,包浆熟旧。面文“康熙重宝”四字为宋体楷书,凝重端庄,“熙”字写法与常见行用钱有别,左边不带竖画,同俗称“罗汉钱”中的熙字写法一致。传说罗汉钱是为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寿辰而铸,当时被称作“万寿钱”,故此双龙纹大花钱亦有祝寿钱之说。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6,(23)
正在先秦四大货币体系中,圜钱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货币形式,也被称作圜金、环钱。这种铜铸币是从古代的纺轮或玉璧中演化而来,其圆形圆孔,背平素;正面钱文大多纪地名,或兼有纪货币单位。由于圜钱制作简单,且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使用,较刀、布类货币更具实用性和优越性,故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也为洎乎后世的方孔圆钱铸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