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象的认识论历来被视为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原因在于他主张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的“冥而忘迹”论。这样理解郭象的认识论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只仅仅看到了其认识论思想的一个方面,而且对这一个方面作了表面的、片面的理解。考察郭象在《庄子注》中关于认识问题的论述,他的认识论思想有三个方面,“冥而忘迹”论只是其中之一。从郭象认识论思想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来理解他的“冥而忘迹”说,它并不神秘,且这个“忘”的认识论与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本体论有内在的一致性。郭象的“独化”本体论实质上并不是一种逻辑分析式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种显现、现象性的境域,它需要的是象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由“行为的合理化”而突出的“认识的科学化”提出了深化认识论研究的任务,以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应把认识作为主体观念地掌握客体的自觉能动活动,多方位建构多项式和多级中间变量的复合认识模型,在知情意与真善美利的具体历史统一中揭示现代人类认识中的主体性原则,在个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社会文化交往的统一中揭示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从认识运动的时间特性方面展开认识活动的过程研究和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3.
孟庄两人分别是儒道两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哲学目的的不同,使得两者哲学内容迎异。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一个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一个代表道家的浪漫主义,在超越现实这一基点上,却体现了两者哲学的异曲同工之妙。这突出表现在认识论上,两者都强调了内现自省的认识方法;在认识的最高境界上,两者都追求主客体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孟子的圣人境界与庄子的真人境界)。本文拟比较孟庄两人认识论之异同,以在一侧面揭示中国哲学之特点。孟子基于其“性善”之论。首先在认识论上把“心’、“性”、“天”确立为认识客体…  相似文献   

4.
圣人作为一个中国哲学的范畴,在与道的关系中表现为知“道”者;在与人的关系中体现为理想人格模式;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构建理想社会模式的基点。在这三个关系的会通中,它联系着形而上的天、道与形而下的人、社会,并将这两个方面一统到一起,成为实现天人合一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多数教育工作者对此深信不疑,但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特殊”不能说明其特征,认识论的角度诠释也有失全面。文章从解释学的角度对化学教学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为一线教师实施理解性化学教学提出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康德“物自体”三层含义的阐述,认为“物自体’不可知的真正内涵是“自我意识”不可知。它对现代认识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康德首先确立了主体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正确引导了现代哲学探讨主体认识深层机制的方向;为了人类理性的完美追求,康德欲在自由与必然、本体与现象之间架起一座由此达彼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对认识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本文从“关于‘观察’的再认识”、“从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来看”、“高考作文的启示”三个角度对问题作了探讨并列举了一些认识能力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有关哲学的教科书上对认识的发展过程持有这样一种说法:“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是“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还是“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待”与“必须”两字之差别并不影响坚持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但“有待”两个字用在此句子中,对于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整个认识  相似文献   

9.
外语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由教学行为主体、教学信息和教学手段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又分别由一些子要素组成,这是外语教学系统的第二构成。外语教学过程是在学院教育这个大环境中能够完成传递外语教学信息功能的复杂系统。本文着重研究外语课教学中的各个系统和教学传递过程是如何在教学环节上得到具体体现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宇宙观是影响一个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传统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对古代宇宙观的认识。为丰富武术哲学体系,揭示中国古代宇宙观与传统武术形成之间的哲学基础,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古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阐述古人从对宇宙认识,从中提取传统武术哲学之精华,认为传统武术哲学的形成前提是对宇宙的认识,并超越了神论限制,走向发展的正途;中国古代气论、道论、太极发生论、宇宙生命整体论影响着传统武术哲学的本质观、修炼境界观、平衡观和武术哲学的基本理念。该研究不仅说明武学产生的思想基础,丰富了武学的认识论体系,而且揭示了传统武术哲学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对我们认识武学体系的内在精髓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1教学内容分析 《工艺》是江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中的内容,由认识工艺和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两个小节构成。教学时间安排为三课时。  相似文献   

12.
第一 ,广松涉认为 ,他提出的“关系存在物”和“物象化理论”既是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也是他对他的哲学方法论之基础的表征 ;第二 ,提出关系存在论和物象化理论 ,是马克思、恩格斯超越和扬弃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重大哲学变革 ,也是他们能超越近现代人本主义的利器 ;第三 ,物象化理论不仅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同时也关系到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构成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科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主观主义之科学的理论支撑点。  相似文献   

13.
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中国近代的时代中心问题 ,就必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并且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虽然 ,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 ,但两者的分离却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在创始人那里是统一的 ,但在理论自身发展的进程中 ,两者却陷入了分裂。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并且造成了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实践过程中 ,再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观察水”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用舌头尝、用手摸等多种感官的感知方式认识水,并能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本课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从四杯不同的液体中找出哪一杯是水,强化学生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等),从而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一般特征,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流动等特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一个拓展性的运水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运水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有关虹吸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认识系统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信息的传递和加工为主要特征的一个特殊系统。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一是认识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对认识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中介”(包括实践和方法、仪器)进行了分析,并对三者的综合作了动态的说明。二是认识的发生,主要是介绍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评述。三是科学知识发展的模式,介绍了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知识增长模式,最后介绍了我国学者的科学知识增长的辩证模式。  相似文献   

16.
苟况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朴家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根据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建立自己的认识论体系,在“天人相分”的思想上,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第一次对精神和形体的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并初步探讨了感觉经验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建立了以“道”为标准的认识论和“虚’壹而静”的思维方法;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提出重行的知行观。把古人的朴素唯物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史学界关于历史事实与史学客体的各种界说或定义的比较分析,从历史的认识论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历史事实和史学客体是史学理论研究中不可混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具有各自的内涵和特点。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事实的确定性和史学客体的多变性,以及二者与历史认识的主体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使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田径跑道的计算和丈量,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在田径教学训练和组织竞赛中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采用的直接量法,直弦量法和放射量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些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曾经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计算和丈量方法,其中有一种“分道差斜线连续丈量法”,即根据半园式田径场相邻两条跑道分道差相等的规律,采用余弦定理和勾股弦定理计算出第一与第二道和第二与第三道的起点(栏位,接力区前后缘)的斜线后,以第二与第三道的斜线长连续丈量第三、四、五、六、七、八道的起点(栏位,接力区前后缘)(如图一)。  相似文献   

19.
“印象”,是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他人头脑中留下的迹象。社会心理学家回答说,印象就是指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看法。它包含了认识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点,反映的是对象的总体特征。印象也是人们了解别人和采取下一步行为的背景,它直接影响一个人同他人之间进一步的交往和相互关系,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在了解对方的全部特征后才形成印象,有时甚至一眼、一句话就可以形成一个最初的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受外国诗人的影响较多,而德国诗人歌德对他的影响最深、持续的时间最长。郭沫若翻译《浮土德》第一部至第二部之间近30年时间,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其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为:第一个阶段是崇拜、翻译和介绍;第二个阶段是“扬弃”,即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个阶段是借鉴和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