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信息系统工程》2005,(12):18-21
人们读书有很多目的.例如陶冶情操.增长见识.而CCNews《信息系统工程》“书架”栏目里面所介绍的图书,是具有“功利”性的。这种“功利”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希望“书架”里面的每一本书.都能够成为一件工具。这件工具可以对CIO的职业成长起到直接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想读这样一本书张永胜想读这样一本书,一本当代人为古今中外名著“挑刺”的书,不是闲谈时吹毛求疵有所谈资,而是不把读书仅当消遣的自然需求,文学艺术同其他科学一样,总是在总结、吸收、扬弃、超越前人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欲想超越,必先明白扬...  相似文献   

3.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张树叶,可以显示一棵树的营养状态。一根头发,可以透露人的机体的秘密。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挑出一行诗来,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时代。”借用这位诗人的话,我们也不妨可以说:“挑出一本书来,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家出版社。”虽说只是一本书,但这是“一张树叶”、“一根头发”,从中可以窥见这家出版社的出书方  相似文献   

4.
程一帆 《新闻世界》2014,(12):167-168
汪家明是我国当代出版界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编辑家。本文围绕汪家明倡导的“一本书主义”,把“一本书主义”概括为“把一本书做对”、“把一本书做好”和“把一本书做活”三个层面,结合实例对图书编辑对于书稿的选择、加工和推广活动进行阐述,并对汪家明的编辑观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北京晚报》举办“影响人生一本书”征文,受到读者的欢迎。由此联想到:可不可以搞一次“影响写作一本书”的征文呢?有此联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有意地凑热闹,而是因为读书与写作确实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不少作家在其写作道路上都曾受过一本书的深创影响。下面,略举几例。之一:《洋铁桶的故事》引导玛德英走进热爱文学、从事写作的大门。在谈起怎样写出《苦菜花》这位名著的经验体会时,玛德英说:“记得那是我参军的第二年──1950年夏天,我偶然看到一本封皮已被搓烂了的书──《洋铁桶的故事》,读着读着,我被里面打…  相似文献   

6.
“一本书主义”是由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先生在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时就极力倡导“一本书主义”,其含义与丁玲女士所说的一本书主义已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不能让朋友为难’,是我的经营理念。”——托克塔布拉托夫靠一本书起家的图书公司——“经济学”图书公司是今天哈萨克斯坦最大的一家从事图书销售的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完全崩溃,托克塔布拉托夫兄弟两人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公司。既没有经验,也没有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笔者在某报发表一篇言论,左等右等不见稿费,一个月后从该报寄来两本书,一本是该报总编的评论集,一本是该报记者的通讯集。一看两本书的订价,合起来是八九块钱,这正好是我那篇言论的稿酬了。心想,一篇言论能换回两本书,倒也不赖。于是拿起便拜读起来,可是读着读着,就有些感到不对劲了。请看那一本评论集,打开目录,满眼尽是这样的标题:“团结奋进”、“龙腾虎跃、深化改革”、“安定团结、改革发展”、“团结稳定、面向未来”、“增强团结、  相似文献   

9.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21,(1):M0001-M0001
“盘点”并不是常设的栏目,却是每年年初几期的重点。图书出版有一个有趣的“内化周期”,一本书出来了,要几个月或者一年后才会真正产生影响力。所以,盘点栏目是很多读者包括图书馆喜欢的栏目。一位北京的图书馆领导告诉我,这个栏目乃是他们每年给读者推荐好的思想类、学术类图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太医”出版的“刘太医”系列的第一本——《刘太医谈养生》(以下简称《谈养生》),实际上完全是改编自同样由刘弘章父子写作的《太医养生宝典:漫谈三分治七分养》(以下简称《宝典》),这本书出版于2004年7月。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把知识喻为海洋,在我看来,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海洋。在书的海洋中游弋,自有道不尽的乐趣。姑且不说世界各国年出书之多之巨,单是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年出书已高达8.8万种,真是名副其实的泱泱出版大国。在如此众多的图书中,一个编辑一年辛苦责编的几本书,乃至一个出版社一年出版的百余种书,不过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从量上看是如此,从质上看则不尽然。在浩瀚书海之中,偏有一些  相似文献   

12.
见到余秋雨,是在一个上午。天略有些阴,刚刚结束那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千禧之旅”的他,神色稍稍显得有些疲惫。但是谈到这次难忘的旅行和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山版的《千年一叹》,他还是挺激动的。看得出,他是个很在乎的人。 记:能不能介绍一下《千年之叹》的大致内容? 余:这本书和我以前发表的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第一堂专业课就是童庆炳先生的文论课,讲的是《文心雕龙》。当时童先生已过古稀之龄,带着20多名文艺学专业的博士们,从头开始一字一句地阅读这本书。文艺学专业,开一门古代文论课本无可厚非,但当第一堂课结束时,童先生跟大家说《文心雕龙》这本书他已讲了十五年之后,  相似文献   

14.
我想,人对所读诸书的喜爱是可以有各种缘故的。缘故不同,爱的性质与程度也就难分高下。因此,若问“最爱”哪本书,这实在说不准确,只能说说我所喜爱的书中的一本。此书即是顾颉刚先生所著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我喜爱此书,与它的内容倒没有多大的关系。说句老实话,它究竟写了哪些内容,现在已记不清楚了。保留在思想之中的,主要是很多年前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一辈子用得最多的一本书孟非如果把以下标题作为谜语的话,大概难不倒所有的中国人,毫不犹豫的众口一词──《新华字典》。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辞书是哪一本?答案也许不会再有第二个。“新华字典”四个字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几乎和自已的名字一样熟悉。1998年...  相似文献   

16.
在希腊的一个小镇上,一位捡垃圾的老人在整理收购的废品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破旧不堪的书。书的封面已经被撕烂了,但从扉页上还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名字——《理想国》,作者是柏拉图。老人并没有把这本书随意丢进废纸堆里,也没有把它归到报刊杂志一类,而是把它挑出来。然后,找出浆糊,把破损的页面一一粘好,并且还剪了一张牛皮纸给书做封面。接着,他洗了洗手,找出一枝粗笔,很挚诚地在书的封面上写出书的名字和作者。  相似文献   

17.
眼前放着一份今年7月4日的《参考消息》,它的第12版是副刊天地,有三篇长文,都是谈书的,其中有两篇不仅谈书,而且还谈阅读问题.一篇讲到《汤姆叔叔的小屋》当年揭露了黑奴制度的黑暗与罪恶,为林肯动员北方人民解放奴隶的国内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文学与思想武器,后来有评论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还有人评价这本小说是“笔胜于剑”,以至于欧·亨利、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师对其厚爱有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怎么办?》这部大作.显然,此后发生的事情体现了作者哈丽雅特·比彻·斯托的创作价值,以及这本书的出版价值与人们对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可见,创作、编辑、阅读在精神变物质、文字变财富的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至今仍影响着美国的文化与美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唐瑾 《编辑学刊》2007,(5):78-80
作为一个女编辑,我一直很崇尚女作家丁玲的"一本书主义".上个世纪70年代上中学时,曾听语文老师说文艺界都在批判丁玲,说她鼓吹"一本书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一本书起家     
我家有九个大书橱,顶天立地紧靠在屋墙边。再也没有书橱立锥之地了,便将阳台封闭,又安放两个。那么多书,“文革”期间损失的还没算上,其实都是从看一本书开始招来的。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候,我父亲见别家孩子会看小说,觉得我也该会,就买了一部《西游记》给我。我一放学,跑回家就抓起来看,看得连饭也无心吃了。父亲怕我误功课,再也不给我买小说。但很幸运,我家附近有个西安市场,里面有一家小书铺,卖书,也收购旧书。我看完《西游记》,就拿去和书店老板商量好,换他一部薄些的小说。看完之后,添一点钱换另一部来看。如此这般,在上初中三年里,几乎把这书铺里的小说看个遍。那时候我爱看打仗的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隋唐演义》、《杨家将》、《精忠说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等等,好几十部都看了。更爱看滑稽有趣的书,如《西游  相似文献   

20.
丹飞 《出版广角》2015,(7):37-37
我常常在想,总编辑或编辑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这个问好比在问当下的男人在社会和家庭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后一问好答:人子、人夫、人父、男友、情人、上司、下属、用户、客户、消费者、公民、意见领袖、吐槽男、司机、苦力、厨师、保姆、奶爸、按摩师、情绪垃圾桶、心理医生、路人甲,大概就这几类角色吧。这么说第一问不用答了,类比后一问的答案就知道总编辑是干什么的了。简而言之,总编辑是黏合剂,是拓荒者,也是总规划师,还是督导者,具体到一本书来说,还得是这本书关键点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