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就深深了解了元朝官场的腐朽糜烂,以及官吏贪赃枉法的种种弊政。因此,明朝建立后,他采用严酷的刑罚来改善官场风气,整顿吏治,并且改革创新了选官制度,使更多有德才的人得到重用,充实了官僚机构。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各诸侯国先后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这种国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于官吏的选拔、俸绿、考绩、奖惩等作出规定。当时较有见识的国君和政治家,鉴于富国强兵的需要,无不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到各级官僚机构中来,并且诱之以利,绳之以法,即运用法律手段明确各级官吏的职  相似文献   

3.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官制。中国古代官吏产生的途径很多,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袭、荐举与科举三制。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一书中,批判世袭制,有比较、有分析地评论荐举制与科举制的利弊得失。其中一些中肯意见,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选拨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荐举制优于世袭制荐举自三代育之,夏商周皆有乡举里选之法,但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世袭制。  相似文献   

4.
唐代虽正式确立了科举制,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选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但荐举制仍盛行不衰,且又发扬光大,承前启后,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荐举制度。唐代荐举制形式多样,对象广泛,体现了“进贤受赏,为官择人”的宗旨,着重强调以求人才为主要目的,使大批有识之士、有实践经验之才循用荐举之途,迅速跻身于官僚集团的上层,根据不同时期的荐举对象,唐代主要有以下几种荇举形式。  相似文献   

5.
选官制度是国家用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其选拔官吏制度也更加完备。《明史·选举志》载:“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日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并用“三途并用”来概括明代选官途径。关于三途,人们说法不尽一致。明世宗说祖宗朝用人三这为“科举、岁贡、荐举”[1]。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相似文献   

6.
明初洪武年间的科举间行是科举制度史上一件很特殊也很重要的事件。历来著述对此事产生的原因都沿袭明太祖朱元璋“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的成说。本文否认了这一传统观点,并认为明初知识分子对新王朝采取徘徊观望的态度、科举未能达到加强和巩固统治的目的、统治者用各种形式获得了大量人才,充实了各级官僚机构等,是洪武六年朱元璋诏停科举的原因;十年以后,明朝的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也得到空前发展,胡蓝党案以后,官僚机构急需人员补充等等,是为朱元璋于其时下诏重开科举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之问     
在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数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做法,也被后人广为传诵。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可谓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朱元璋在晚年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的这个疑问,在历史上相当有名。在此,姑且将其称为"朱  相似文献   

8.
<正>朱元璋大义灭亲,不但巩固了明初的基业,也成为朱元璋依法治国、铁腕反腐的一则范例,流传后世。只是到明朝中后期贪腐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反腐最终还是需要制度和监督来彻底解决。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饱受元朝官吏的盘剥敲诈,对  相似文献   

9.
选举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它对吏治的好坏以及统治的盛衰,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健全官僚队伍,从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便成了明初的迫切任务之一。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官僚的数量既严重不足,素质也颇成问题,致使朱元璋不得不采用学校、科目、荐举等办法来培养、选拔、搜罗一大批能够“事君抚民”的官僚。本文较为详尽地论述了这几种办法无畸轻重地同时并用,对明初统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论证了多途并用的办法,只有在明初才能实施。对为人所诟病的科举制度,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辨析。对官吏的考核,是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明初的吏治蒸蒸,百职厘举,关系至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史教训,深知官吏忠奸,吏风好坏,直接关系封建王朝的兴衰。本文通过研究明太祖朱元璋惩贪反腐,吸取其反腐倡廉的经验,借鉴其成败得失.对我们当今进行反腐败斗争和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会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新莽职官在出土资料中多有发现,据统计仅文献所遗的新莽中央职官便有23种,如太师公将军司马、车郎中令、园宰等。从实物资料所见新莽中央官制来看,新莽中央官制有个特点,即新莽中央主要职官多由西汉职官易名而来,非主要职官或低级职官多为新莽增设。由此可以推测,新莽时期中央官僚机构的下级官吏或进行过扩充,以至于官僚机构膨胀,最终导致国家财政危机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出生于社会最底层,他登上皇位后,采取了严刑峻法控制官吏。他统治时期法律严酷,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统治。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皇帝都不同程度地用法律开口来规范各级官吏,积累了丰富的治吏经验。而明太祖朱元璋更为突出,他旗帜鲜明,手段独到,收效显,为人称产一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选官""如何管官"是我国古代吏治的两大主题,集中体现在官吏的选任、考核、监察三大制度上。其中,举荐制是一大历史进步,有利于激励官吏的进取精神,而科举取代荐举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亦有力遏制了在选人用人上的任人唯亲、贪污腐败之风,对古今中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阅读选择的材料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人物传记,适当了解人物传记中的常用官吏词汇,很有必要。一、官职用语1.荐举征:征召。例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谭嗣同》)举:举荐、推举。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完备的吏治密不可分。治国理政离不开官吏,要想实现国家强盛则需要一支合格的、富有行政效率的官僚队伍作其保障。早在战国时期,秦统治者就已经十分注重发挥官僚队伍和官僚机构的力量。通过对云梦秦简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秦政府对基层官吏品行修养和自身能力、行为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本文以秦国吏治的特点为视角,分析其对秦国的兴起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管仲对国家行政人才的作用、标准、荐举、招徕、任用以及考核等进行了系统地论述。管仲认为行政人才的作用:可帮助国君争得天下;标准:既要立义、行仁德、又要严格执法;荐举:建立法令来惩处隐瞒不举贤才的行为,对于有能有德的人才应当积极举荐;招徕:通过德行、诚信、物质利益等方式,广招天下人才;任用:要察能授官,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考核:对行政官吏的德、能、绩三方面综合评价,有功者赏,有罪者诛。管仲的这一整套人事行政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事行政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建立监察制度,其监察机构监察职能的实施,反映了朱元璋的制衡思想,这一思想有利有弊,其相互监督,独立行使监察权,廉洁官吏队伍的作法在客观上使洪武朝吏治焕然,并为明前期的政治清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建立监察制度,其监察机构监察职能的实施,反映了朱元璋的制衡思想,这一思想有利有弊,其相互监督,独立行使监察权,廉洁官吏队伍的作法在客现上使洪武朝吏治焕然,并为明前期的政治清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主张,并以丰富而又颇具创造性的教化思想指导了明初教化实践。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朱元璋的教化思想不仅对明初也对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