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 :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 ,不启迪他 ;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 ,不开导他 .即是说 ,当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的状态 ,再去启发、引导 ,就能促成学生“领悟”,达到发现、创新的境界 .这是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之一 .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来达到“愤”、“悱”的状态 ,发现问题的内在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明确问题的正确结论和应用 .习题的教学更能体现这一模式 ,下面是笔者对一道浮力习题教学的探讨 .题目 如图 …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启发式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总之,启发式教学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各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3.
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启发、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  相似文献   

4.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5.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命题。在中国。启发式教学源于古代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时,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启发式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  相似文献   

7.
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他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这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生填硬灌式教学的根本区别。人的智力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天资聪敏,有的学生天赋较差。前者一讲就通,一听就懂;后者需要多次启发诱导才能弄懂弄通。孔子讲的“上智下愚”谈的就是教学,是说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是不能求同的两个极端,是人群中的两个少数,而…  相似文献   

8.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9.
“碰壁—点拨”教学模式是湖南耒阳市教育局局长崔定升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成的一种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练中碰壁—讲评点拨—巩固消化。1997年10月,我同湖南省教科所刘先捍所长到耒阳市进行了实地考察。找认为,“碰壁—点拨”教学模式(以下简称PD模式)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PD模式是古代孔子提倡的“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化。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教师提出问题要学生思考,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则处于“愤悱”状态,这时教帅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就是名符其实的“启发”。然后,再加以“…  相似文献   

10.
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 ,是进行思维的表现 ,教师要抓住良机 ,用点石化金之术 ,得当启发 ,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能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正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也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体现。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极其丰富 ,反映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的成败 ,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启发” ,同时也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